德川日本儒學思想的特質──神道、徂徠學與陽明學

張崑將 著

儒學思想在日本的發展,面向廣泛,議題眾多,學派林立,並非三言兩語可以道盡,亦極待未來漢語學術界師友們的共同耕耘。本書紬繹德川儒學的三項鮮明主題──即神儒兼攝、徂徠學與陽明學──作為窺探德川思想特質的素材,並採取中日儒學的比較研究方法,以透視日本儒學發展的特質。
   

張崑將

臺南縣白河鎮人,1967年生。臺灣大學歷史學碩士、博士。曾任臺大歷史系兼任講師,現任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專長領域為儒學思想史與日本思想史研究。著有〈日本德川時代古學派之王道政治論和革命觀—以伊藤仁齋、荻生徂徠為中心〉(1998年6月)、〈朱子對《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章的詮釋及其爭議〉(2001年6月)、〈日本陽明學者中江藤樹與大鹽中齋對「孝」之解釋〉(2002年6月)、〈日本德川時代神儒兼攝學者對「神道」「儒道」的解釋特色〉(2003年5月)等論文。 
   
 

【目次】

自序

導論

第一章 德川儒者對中國儒學道德價值觀念的轉變:以「仁義」、「忠孝」概念為中心
 一、前言
 二、中國儒者「仁義」與「忠孝」之價值理念
 三、德川學者對「仁義」價值理念解釋的政治化:以徂徠學與武士道學者為中心
 四、德川學者對「忠」、「孝」價值理念解釋的宗教化:以陽明學、水戶學與吉田松陰為中心
 五、結論

德川儒學中的神道思想

第二章 德川初期朱子學者的理學神道思維:林羅山與山崎闇齋的比較
 一、前言
 二、理學神道的背景與淵源
 三、羅山與闇齋的理學神道思維之比較
 四、結論:儒學在神道與佛教之間所扮演的
   角色

徂徠學的特質

第三章 荻生徂徠「不言」的詮釋方法析論
 一、前言
 二、徂徠的學問之道:從「名」(古文辭)、「物」(《六經》)中求聖人之道
 三、徂徠「不言」之意的詮釋特質
 四、徂徠「不言」詮釋方法論的矛盾及其問題
 五、結論

第四章 丁茶山與太宰春臺的《論語》解釋之比較
 一、前言
 二、茶山所認識的日本古學派
 三、茶山與春臺的《論語》解釋方法之比較
 四、茶山與春臺的經典義理解釋之比較:以人性論及管仲論為例
 五、「愚民論」與「牧民論」
 六、結論

日本陽明學的淵源與作用

第五章 晚明《孝經》風潮與中江藤樹思想的關係
 一、前言
 二、以「孝」為核心的政治風暴:「大禮議」與「奪情」的政爭
 三、晚明《孝經》的編篡風潮與陽明學的關係
 四、中江藤樹「孝」的思想與晚明《孝經》風潮的關係
 五、結論

第六章 幕末為新陽明學的思想內涵及其作用
 一、前言
 二、「亡國」抑或「維新」:陽明學在中日的評價與形象
 三、「士大夫文化」與「武士文化」:中日陽明學在不同歷史文化脈絡中的作用
 四、中日陽明學思想內涵及其作用:本體論與功夫論觀點之比較
 五、結論

結論

第七章 德川儒學的特質:兼論日本思想研究的展望
 一、前言
 二、德川儒學思想特質舉隅
 三、日本思想史研究的方法及其展望

附錄

附錄一 近二十年來日本陽明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一、前言
 二、溝口雄三的中日陽明學研究之綜論
 三、關於中江藤樹思想及其學派的研究
 四、關於雄澤蕃山與山田方谷思想的研究
 五、關於大鹽中齋思想的研究
 六、關於吉田松陰思想的研究
 七、幕末陽明學與明治維新的關係研究
 八、日本陽明學研究的展望:從「東亞」的視野看陽明學研究

附錄二 德川時代書院或私塾學規的特色
 一、前言
 二、「儒兵合學」與「神儒兼學」的書院或私塾
 三、日本陽明學者經營書院的特色:有濃厚的宗教性學規儀式與鞭扑處罰的規定
 四、無科舉制度下的品第評比會式:以伊藤人齋古義堂為中心
 五、結論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