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德川時代古學派之王道政治論──以伊藤仁齋荻生徂徠為中心

張崑將 著

本書主要從內在思想的研究進路,對日本古學派各開宗門的伊藤仁齋(1627-1705)與荻生徂徠(1666-1728)作為研究中心,希望藉著「王道政治論」內涵的線索,微觀地探索日本儒學的細密化與對中國儒學思想的質變,並且宏觀地鳥瞰德川思想的演變趨勢。本書文分六章,第一章綜述對於古學派中伊藤仁齋與荻生徂徠的相關研究成果。第二章介紹仁齋與徂徠思想的形成經過,並綜合比較兩者思想,以作為進入研究課題之思想背景。第三章進入本書之中心主軸,對於中國孔孟之王道思想以及日本古學派之王道思想詳加討論與分析比較。第四章則更深層探索古學派的王道政治論之理論基礎,從關鍵的「仁」、「義」、「禮」、「智」等儒學單位觀念,分析日本古學派思想之細緻化及中國儒學在德川儒者解釋下質變的情形。第五章則由古學派開啟的尊孟非孟議題,企圖縱深地觀察德川後儒對於王道政治論的迴響,仍以孟子政治思想論辯為中心。最後,綜合全論文,提出「王」、「道」、「經典」三者密切不可分的辯證關係。

張崑將

臺南縣白河鎮人,1967年生。臺灣大學歷史學碩士、博士。曾任臺大歷史系兼任講師,現任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專長領域為儒學思想史與日本思想史研究。著有〈日本德川時代古學派之王道政治論和革命觀—以伊藤仁齋、荻生徂徠為中心〉(1998年6月)、〈朱子對《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章的詮釋及其爭議〉(2001年6月)、〈日本陽明學者中江藤樹與大鹽中齋對「孝」之解釋〉(2002年6月)、〈日本德川時代神儒兼攝學者對「神道」「儒道」的解釋特色〉(2003年5月)等論文。

【目次】  

黃序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一、 研究課題的提出
 二、 兩層比較思想史的意義
 三、 本書「王道」、「實學」概念之界定
 四、 研究成果的回顧與研究進路

第二章 古學派思想淵源與背景
 一、 引言
 二、 德川前期儒者的儒道與神道之糾葛
 三、 伊藤仁齋與荻生徂徠思想之介紹與比較
 四、 古學派經典詮釋體驗之學與明清士人思想之交流
 五、 結論

第三章 古學派王道政治論及革命觀
 一、 引言
 二、 中國古代王道政治論的內涵
 三、 古學派王道政治論之比較
 四、 仁齋、徂徠的湯武放伐及革命觀
 五、 結論

第四章 古學派「王道政治論」之理論基礎
 一、 引言
 二、 仁齋、徂徠對於「仁」的詮釋特色
 三、 「仁義禮智」與「道」、「性」之關係
 四、 「仁」與「禮」之關係─仁齋、徂徠的「克己復禮」章解
 五、 結論

第五章 王道政治論在德川儒者的迴響──對孟子政治思想的爭辯
 一、 導言
 二、 朱子派與古學派的興起和論爭的政治思想背景
 三、 古學派湯武放伐論的迴響:湯武是放伐還是篡弒
 四、 古學派道德與事功論爭的迴響
 五、 古學派「管仲論是否仁者」爭辯的迴響
 六、 古學派「王霸」論辯的迴響
 七、 孟子政治思想論辯:以「尊周」議題為中心
 八、 結論

第六章 結論
 一、「王」、「道」、「經典」之間的辨證關係
 二、日本古學派王道政治的內涵、理論基礎及迴響
 三、日本王道政治論研究之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