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mbols and Bodily Senses: Self-Cultiv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Through Ritual in Pre-Qin and Han China

Lin Su-Chuan

  • PublishedNovember, 2021
  • Binding精裝 / 23*15 / 426pages / 單色(黑) / 中文
  • Publisher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SeriesNTU & HYI Academic Book Series 11
  • ISBN978-986-350-520-4
  • GPN1011001785
  • Price NT$760

林素娟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禮學、儀式與象徵以及先秦兩漢思想與文化。長期關注禮儀對身心的教養與形塑,政教之於身體規訓與認同建構、象徵儀式與身心轉化關係,以及性別與文化的複雜交涉。近年來,特別著重先秦儒家思想中的修身及倫理課題。相關專著有:《神聖的教化:先秦兩漢婚姻禮俗中的宇宙觀、倫理觀與政教論述》、《空間、身體與禮教規訓:探討秦漢之際的婦女禮儀教育》、《美好與醜惡的文化論述:先秦兩漢觀人論相中的禮儀、性別與身體觀》;另有數十篇禮儀、象徵、性別、秦漢思想與文化等領域之研究論文。

自序
導論
  一、本書之研究視域
  二、本書所涉重要概念說明
  三、章節構思和內容說明

上篇 自然節氣中的體物與象徵

第一章 自然節氣影響下的豐產儀典與土的象徵演變
  一、前言
  二、春祈秋報:季節性的豐產儀典
  三、合牝牡與豐產:土地崇拜性質演變與儀典特色
  四、死亡與再生:替罪羊、獻祭與豐產儀式
  五、土地象徵的權力化及符碼化
  六、小結
第二章 自然風土影響下祭品象徵與體物之道
  一、前言
  二、由自然風土及身心感受思考祭祀用物
  三、循天之道:因應節氣的祭祀用物與飲食
  四、祭物之陰陽屬性於儀式上的運用及其反映的體物之道
  五、飲食禮儀所具有的身心形塑義涵
  六、小結
第三章 身體的象徵與象徵的身體化
  一、前言
  二、調和體氣以循天之道
  三、食物對性格的薰染及對身體感的形塑
  四、禮儀中象徵、隱喻之運用與情感、理念的統合
  五、統合天地之道與情感的象徵體驗
  六、小結

下篇 禮儀中的象徵、修身與教化觀

第四章 通過禮儀中的象徵與身心轉化(一):喪禮中的身體和飲食象徵
  一、前言
  二、奠祭所反映死者存在狀態的轉變及生死觀
  三、守喪者的飲食過渡、身心轉化及政教意義
  四、小結
第五章 通過禮儀中的象徵與身心轉化(二):喪禮中的空間象徵與倫理秩序
  一、前言
  二、亡者的空間象徵:由內向外的過渡
  三、家屬的空間象徵:由外向內的回歸
  四、銘旌、神主的象徵:由凶返吉的遞變
  五、身體、空間的相互喻擬與家族關係的崩解和重整
  六、小結
第六章 通過禮儀中的象徵與身心轉化(三):祭禮中的祭物象徵與合天人之道
  一、前言
  二、齋戒的性質與齋戒飲食的特色
  三、祭祖食物所具有的文化象徵義涵
  四、分享神饌儀式所具有的神祕性及社會倫理義涵
  五、小結
第七章 儀式中氣氛、情境的感通與修身
  一、前言
  二、以氤氳之氣味歆神、饗神
  三、由宗族血氣的連續性至德氣的相感
  四、五味實氣:統合自然之氣、血氣、志意之氣的理想教化模式
  五、氣味的德行隱喻與身體感知
  六、調和氣性、和德化育:祭禮儀式的工夫義涵與強調感通的「禮」之理想
  七、小結

結論
一、本書的研究特色與旨趣
二、相關議題的深入和展望
引用書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