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臺灣與反攻大陸(摘錄)
隔著臺灣海峽的「中國」之分離
1912年成立於中國南京的中華民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迅速崛起,躍升為國際舞台上的重要一員;不僅積極參與聯合國的成立,更成功躋身為當中的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然而,在中國大陸,隨著共同敵人日本的敗退,中國國民黨(以下稱「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以下稱「共產黨」)之間的對立逐漸檯面化,國共內戰終於再次引爆。共產黨在農村地區勢力快速擴張,國民黨主導的中華民國政府於1948年5月,根據《中華民國憲法》附屬條款,頒布《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動員全國力量鎮壓共產黨的叛亂,並暫時擱置憲政制度,轉而進入戰時體制。1949年1月,北京落入共產黨的掌控,國民黨敗象顯現,蔣介石開始籌劃撤離至臺灣。隨著同年4月南京失守,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宣布全臺灣進入戒嚴狀態,中華民國政府全面啟動撤退臺灣的準備。10月1日,共產黨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蔣介石隨即將中華民國政府遷至臺北。
渡海至臺灣的蔣介石,高舉「反攻大陸」的口號,誓言以武力收復失地,再度統一中國。在海峽對岸,中華人民共和國則主張「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宣示以武力「解放臺灣」。隔年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政府決定支援中華民國,並確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封鎖政策。此時,海峽兩岸各自主張為「正統中國」的政府,雙方的對立被捲進國際冷戰的複雜局勢之中。
進入1960年代之後,兩岸的「正統中國」爭奪戰轉移至聯合國的舞台。1969年1月,尼克森就任美國總統,開始改善與中共的關係,導致中華民國在國際上的處境蒙上陰影。1971年10月,聯合國大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代表權,堅持「漢賊不兩立」立場的中華民國隨即宣布退出聯合國。從此,國際上代表「中國」的政府,由臺北的中華民國轉移到北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然而,即便如此,蔣介石始終堅持著「統一中國」的國家目標,這個目標在他1975年4月去世後依然沒有改變。
雖然中華民國在退出聯合國後,美國政府仍然承認其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不過1979年1月1日,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中華民國自行宣告與美國斷交。儘管國際社會對中華民國的支持逐漸減弱,但在繼承蔣介石志業的蔣經國領導下,中華民國始終堅守著「正統中國」的立場,將「統一中國」視為最終目標,堅定不移地維護臺灣作為中國一部分的立場。
然而,到了1970年代末期,面對國民黨長期的獨裁統治,臺灣內外逐漸湧現出強烈的不滿聲浪。為了穩固政權,蔣經國決定進行政治改革,於1987年7月15日解除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令》。兩年後的1989年12月,美、蘇兩國領袖宣告冷戰結束,曾因韓戰而將「中國」捲入的國際冷戰結構隨之崩潰。然而,即使冷戰結束,中華民國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臺灣海峽兩岸的對峙局面依然持續,中國統一問題亦未找到明確的解決途徑。
進入1990年代,儘管東亞依然保有冷戰結構,在蔣經國逝世後繼任總統職位的李登輝領導下,中華民國政府於1991年3月制定了全新的大陸政策指導方針─《國家統一綱領》。同年5月1日,政府決定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將國家總動員與鎮壓共產黨叛亂的目標從國家政策中移除,單方面結束了法律上「國共內戰」的狀態。
此後,臺灣步入了民主化的歷程,並於1996年實現由居住在臺灣的人民直接選舉產生中華民國總統。在2000年的總統大選中,支持「臺灣」獨立的民主進步黨(以下稱「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獲勝,臺灣政治史上首次實現政黨輪替。2004年,陳水扁獲得連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了阻止中華民國走向「臺灣獨立」,根據「一個中國」的原則,在2005年3月制定《反分裂國家法》,表明其不排除以武力實現統一的強硬立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強統一力道之時,2008年國民黨重返執政,2016年民進黨再度奪回政權,顯示了臺灣民主化進程中的政黨輪替。
至今,「中華民國」作為實際統治臺灣的民主國家,依然存在,而兩岸兩個政府各自主張為「正統中國」的對立局面,已經持續了七十多年。
中華民國的軍事戰略與國軍的任務
在今日,雖然中華民國的統治範圍僅限於「臺灣」,但依然保留著適用全中國的《中華民國憲法》,並繼續維持一個聲稱「代表全中國的正統國家」的國家體制。曾經將「反攻大陸」視為使命的中華民國國軍,現在的主要任務是防禦共軍侵臺,而不再以軍事力量實現「反攻大陸」作為目標,進而達成「統一中國」的理想。
其實,不僅是中華民國,一般而言,國軍的任務都是根據國家周遭情勢的變化,為確保國家最大利益而制定;當然,任務的解除也需依據情勢的政治判斷。中華民國國軍的任務由軍事戰略所規範,軍事戰略則是基於國家目標所制定。根據中華民國國防部編纂的《國軍軍語辭典》,國家戰略構想的制定意義在於「對國家情勢進行評估之後,應該制定達成國家目標所需的計畫大綱,並將其作為制定國家政策的依據」。這說明了支撐國家戰略的重要元素,包括政治戰略、經濟戰略、心理戰略、軍事戰略等四項,其中「軍事戰略」對軍力的整備和運用具有核心作用。此外,鄧定秩亦指出,軍事戰略的制定必須以實現國家目標為首要原則。因此,解除中華民國國軍最重要任務「反攻大陸」,並將任務轉變為防衛作為中國一部分的臺灣,必定需要某種不可或缺的政治判斷。那麼,這樣的政治判斷究竟是何時出現?又是基於何種理由所作的決定?
有關中華民國政府轉變軍事戰略的歷程,2006年由民進黨政府發布的《國防報告書》提供最初的官方概略說明。當中指出,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播遷至臺灣時,進入「攻勢作戰」的階段,並於1969年轉變為「攻守一體」的戰略模式。1971年,聯合國代表權被轉移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海峽的情勢發生變化;為此,軍事戰略的重心隨之調整,將「攻守」的天平從「攻勢主體」傾向「防衛主體」,並逐年強化後者的比重。1979年1月,因應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局勢,中華民國將「建設復興基地」訂為新目標,施政重心轉向全力推動經濟建設,優先提升國民生活水準。為了守護被定位為復興基地臺灣的安全,軍事戰略也相應轉變為「守勢防衛」。
然而,報告書並未說明1969年由「攻勢作戰」轉為「攻守一體」的背景。值得注意的是,1969年時美國的尼克森總統對亞洲政策提出了新的基本構想(《關島宣言》),是否成為軍事戰略轉變的觸發點?此外,報告書指出1979年從「攻守一體」轉變為「守勢防衛」,是否是中華民國政府因應對美國斷交的局勢變化,所作出解除國軍「反攻大陸」任務的判斷?
與此不同的是,根據2013年國民黨政府執政期間,由總統府直轄機構國史館與國防部史政編譯室共同編纂的國防史,其中對軍事戰略轉變的描述指出,1979年出現反攻大陸機會時轉換為「攻守一體」,並從1991年轉變為「守勢防衛」,與2006年《國防報告書》所述略有出入。不過,2017年由民進黨政府發布的《國防報告書》,再次呈現與2006年報告書相似的觀點。
民進黨執政時期發布的《國防報告書》與國民黨執政時期發表的官方史書,對軍事戰略轉變時期的描述存在著顯著歧異。特別是對本書所關心的核心議題:中華民國國軍「反攻大陸」的任務何時被解除,以及從「攻守一體」到「守勢防衛」戰略的變換,存在著1979年與1991年兩種不同的說法。再則,這些「官方觀點」對於國家戰略轉變的因素並未深入探討,也沒有對如何達成「統一中國」這一最終目標的相關戰略構想進行清晰說明。
自1949年以來,臺灣海峽將「中國」一分為二,位於一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張「解放臺灣」,而另一端的中華民國則堅守「反攻大陸」的立場,兩岸政府各自以「統一中國」為目標持續對峙。直到今天,中共政府依然堅守「一個中國」原則,並持續籌劃以軍事力量改變現狀;相對於此,中華民國不知何時起放下「反攻大陸」的旗幟,並未再展現出積極推動「統一中國」的態度,且大多數的民意傾向維持臺海現狀。要理解這樣一個「分裂國家」在統一問題上的溫差,有必要追溯中華民國自遷至臺灣以來,對「統一中國」構想的轉變、反攻大陸的準備情況,以及最終為何放棄反攻大陸,轉而將軍事戰略重心轉向防衛臺灣的關鍵轉折點。
本書的論點及架構
基於以上先行研究所提出的課題與史料狀況,本書將探討中華民國政府在失去中國大部分領土的情況下,仍堅持在臺灣繼續堅持「正統中國」原則的脈絡,並在日益艱困的生存環境中,逐漸意識到實現「統一中國」這最終國家目標已不可能,進而決定接受現實,將國軍轉型為專注於防衛臺灣的軍隊,同時解除其「反攻大陸」的軍事任務。目的在於探究儘管在《中華民國憲法》體制下,政府名義上依然維持「代表全中國的正統國家」的形式,但實際上已轉變為僅統治臺灣的政權,並且逐步走向實質的獨立國家,成為「統治臺灣的中華民國」的歷程。
國民黨長期堅持的「正統中國」的政治結構,在1949年後隨著現實的變化,已經轉變為僅統治臺灣的體制,正如若林正丈所主張的「中華民國臺灣化」這一變化已無可置疑。然而,儘管如此,今日在這塊土地上,存在著各種要求「臺灣」這個國家改變的運動,有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的壓力,甚至國際社會普遍稱這個政體為「臺灣」,但即使如此,自稱為「中華民國」的這個政體,還是繼續在艱困的國際環境中穩定存在著。
提前揭示本書結論,可以概括為:從過去至今的變遷可見,中華民國政府領袖因應時局,逐步調整「統一中國」的構想,將反攻大陸在內的「統一中國」這一終極國家目標擱置,最終接受「統治臺灣的中華民國」這個現實。為了闡明這一脈絡,本書將從兩個主要問題進行考察。
首先,本書聚焦於中華民國政府領導人堅持的國家目標「統一中國」,及其與實現此目標的軍事手段─「反攻大陸」的關係,透過歷史學研究法,重新評估中華民國軍事戰略的演變。在過去的現代中國史研究中,「統一中國」的問題主要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場進行討論;在臺灣政治史研究中,則大多遵循「中華民國臺灣化」的脈絡,分析一個原本代表全中國的國家體制,如何轉變為僅統治臺灣的政府。然而,正如前述,現今的中華民國政府是1948年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在中國大陸成立,因國共內戰被迫遷至臺灣。然而,對於該憲法所規定的「統一中國」這一國家最終目標,及其實現此目標的軍事手段「反攻大陸」,兩者之關係的研究目前幾乎為零。因此,本書將深入探討基於憲法體制將「統一中國」視為國家目標的民國政府領導人,如何根據情勢變化,調整關於「統一中國」的相關構想,並根據這些變化,調整軍隊的任務及轉換軍事戰略。
另一個主要議題是,從中華民國的視角出發,探討兩個政府在「統一中國」問題上的對立,以及華美關係在反攻大陸中的角力,並且嘗試超越「冷戰」框架來進行分析。隨著韓戰的爆發,臺灣海峽兩岸的內戰被納入國際冷戰結構,與德國、朝鮮半島及越南一同,成為冷戰分裂國家的象徵,並且在東西方對立的最前線時常發生「熱戰」。為了避免臺海衝突升級成世界大戰,美國試圖以壓倒性的力量遏制,這或許是中華民國政府無法發動大規模反攻行動的原因之一。然而,站在中華民國政府的立場來看,儘管受到與美國的同盟關係帶來的結構性約束,他們仍然抱有一絲希望,期盼某些契機下,這股力量能夠轉向中國大陸,並且追求有朝一日在中國大陸再現榮光的機會。本書將從處於中、美兩大國家的夾縫之間,且其主體性常被忽視的「臺灣」視角出發,揭示在臺灣的中華民國究竟何時放棄了反攻大陸的目標,在中-美-華關係史的脈絡中,對解除國軍反攻大陸任務進行歷史定位。
除了上述兩個主要的論點外,本書還將運用最新公開的《蔣經國日記》,探討從蔣介石到蔣經國之間權力交接的歷程;此外特別將焦點放在總統專屬的「統帥權」,分析蔣介石與蔣經國之間的意見分歧,加上在蔣介石健康狀況惡化後,蔣經國作為行政院長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蔣介石去世後,蔣經國如何行使權力等。透過這些觀察,探究蔣介石到蔣經國時期,權力轉移過程的清晰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