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療臨床案例(增訂版)

胡名霞、曹昭懿、王淑芬 編
胡名霞、楊靜蘭、周美君、張友俐、林依依、陳星宇、杜婉瑜、林慧芬、張綉芸、林亞蓉、周立揚、劉佳欣、陳月霞、楊柏毅、呂佩真、戴孜玲、蕭淑芳、賴忠駿、江昶勳、陳乃鈺、嚴筱晴、蘇信昌、潘冠碩、李庭蓁、林妍汝、陳美珠、鄭明偉、楊佩瑜、林盈蕙、陳佩珊、楊宏慈、楊忠一、蘇育世、徐麒晏、王怡婷、陳冠穎、沈重任 著

物理治療是一種專業,物理治療師是健康照護的專業人員,服務對象包括由新生到老年的各年齡層,服務場域包括醫院、機構、社區與住家。優秀的物理治療師了解臨床情境瞬息萬變,物理治療具有科學的基礎,亦需要運用智慧與藝術達到最佳成果,不僅以治療疾病與失能為目的,而是幫助人們促進健康、防止老化或身體活動的降低,達到積極生活的目的。

本書以案例學習方式撰寫成書,藉由真實情境案例學習過程,是將教室課堂的學生角色轉變成合格稱職的臨床物理治療師之最佳方法。經由每一章案例的臨床決策過程之推展,融入情境而自然地深入學習,避免由閱讀一般傳統教科書的死記背誦。期盼本書能促進提升物理治療之教育水準,使學生均能達到「能因應物理治療專業之發展,依臨床實務變遷而作適當調適之能力」。

本書教你——

˙具體生動與實際的案例教材,由淺入深地介紹物理治療常見之臨床個案
˙由臨床案例學習物理治療的評估與介入設計
˙深入解析個案處理模式在物理治療之應用
˙活用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ICF)
˙配合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學趨勢,強調學生為中心的主動式學習與翻轉教育
˙突破傳統學習的限制,由案例刺激討論與活用,促進問題分析與決策能力
˙強調以個案為中心的物理治療服務理念
˙實證物理治療以及ICF的應用
˙提供醫療院所、照護機構、輔具中心等不同場域的物理治療實例

【主編群簡介】

胡名霞
現任臺灣大學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退休暨兼任副教授。臺灣大學醫學院復健醫學系物理治療組學士、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物理治療學研究所碩士、美國奧瑞崗大學運動及動作科學研究所博士、英國布魯耐爾大學健康研究所訪問學者。專長領域為動作控制與動作學習、長期照護、老人與神經物理治療學,著有《動作控制與動作學習》,合編著有《物理治療行政管理》、《神經物理治療學》、《實證物理治療》、《腦中風的防治與復健》等。

曹昭懿
現任臺灣大學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退休教授。臺灣大學醫學院復健醫學系物理治療組學士、臺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臺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博士。專長領域為骨科物理治療、熱療學。著有《物理治療師教你自助擺平痠痛》、《臺灣的事故傷害防制》,合編著有《復健及物理醫學》、《骨科物理治療學》等。

王淑芬
現任臺灣大學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兼系主任、臺大醫院物理治療中心主任、臺灣物理治療學會常務理事及臨床專科主任委員。臺灣大學醫學院復健醫學系物理治療組學士、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物理治療學研究所碩士、美國維琴尼亞大學解剖學研究所博士、澳洲昆士蘭大學及英國伯明翰大學訪問學者。專長領域為骨科物理治療之核心肌群動作訓練。編有《物理因子治療學》,合著《物理治療導論》及合譯《物理治療師影像手冊》等。


【審閱群簡介】

廖華芳(特邀ICF審閱專家)/臺灣大學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退休暨兼任副教授、臺灣ICF研究學會理事長、中華身心障礙重建協會理事長
曹昭懿/臺灣大學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退休教授
林居正/臺灣大學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教授、臺大醫院兼任物理治療師
王興國/臺灣大學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教授、臺大醫院兼任物理治療師
王淑芬/臺灣大學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兼系主任、臺大醫院物理治療中心主任
陸哲駒/工業技術研究院生醫所資深專案經理、臺灣大學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王儷穎/臺灣大學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臺大醫院兼任物理治療師
簡盟月/臺灣大學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退休副教授
林冠吟/臺灣大學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臺大醫院兼任物理治療師
黃正雅/臺灣大學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教授、臺大醫院兼任物理治療師
湯佩芳/臺灣大學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教授、臺大醫院兼任物理治療師
陳麗秋/輔英科技大學醫學與健康學院物理治療系副教授
吳晏慈/臺灣大學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兼副系主任、臺大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技術科主任


【作者群簡介】

胡名霞/臺灣大學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退休暨兼任副教授
楊靜蘭/臺大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技術科物理治療師
周美君/康睿物理治療所院長
張友俐/臺大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技術科物理治療師
林依依/梅科科技數位醫療產品經理
陳星宇/臺大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技術科及運動醫學中心物理治療師
杜婉瑜/醫骼運動物理治療所
林慧芬/生生優動板橋運動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
張綉芸/新加坡衛生部控股公司資深物理治療師
林亞蓉/臺大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技術科物理治療師
周立揚/生生優動運動物理治療所林口分院物理治療師
劉佳欣/臺大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技術科物理治療師
陳月霞/臺灣大學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臺大醫院兼任物理治療師
楊柏毅/臺大醫院物理治療中心物理治療師
呂佩真/臺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碩士
戴孜玲/臺大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技術科物理治療師
蕭淑芳/臺大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技術科物理治療師
賴忠駿/新加坡新保社區醫院首席物理治療師、物理治療部副主任、復健協調經理
江昶勳/臺大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技術科物理治療師
陳乃鈺/臺大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技術科物理治療師
嚴筱晴/臺大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技術科物理治療師
蘇信昌/暐淩居家物理治療所所長
潘冠碩/臺大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技術科物理治療師
李庭蓁/臺大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技術科物理治療師
林妍汝/安德復復健診所骨科暨運動傷害復健中心主治物理治療師
陳美珠/臺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
鄭明偉/臺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部/護理之家治療師、財團法人臺北巿私立愛愛院物理治療師
楊佩瑜/臺大醫院物理治療中心物理治療師
林盈蕙/臺大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技術科物理治療師
陳佩珊/臺大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技術科物理治療師
楊宏慈/星見物理治療團隊物理治療師
楊忠一/新北市輔具資源中心主任、臺灣大學醫學院院聘臨床物理治療指導教師
蘇育世/一零四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高齡人力銀行事業處營運部專案經理
徐麒晏/新北市輔具資源中心督導
王怡婷/達特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物理治療足部評估師
陳冠穎/基督復臨安息日會醫療財團法人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
沈重任/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物理治療師

推薦序一/張上淳
推薦序二/楊政峰
推薦序三/鄭素芳
審閱群介紹
作者群介紹
初版主編序/曹昭懿
增訂版主編序:後疫情高齡社會的挑戰/王淑芬
審閱者序:談ICF之重要性/廖華芳

1 緒論 Introduction
  胡名霞著/曹昭懿審閱
2 肩關節夾擠症候群 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
  楊靜蘭著/林居正審閱
3 過度使用症候群 Overuse Syndrome
  周美君、張友俐著/林居正審閱
4 前十字韌帶傷害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
  林依依、陳星宇著/王興國審閱
5 慢性下背痛 Chronic Low Back Pain
  杜婉瑜、林慧芬著/王淑芬審閱
6 鞭索傷症候群 Whiplash-associated Disorder
  張綉芸、林亞蓉著/王淑芬審閱
7 創傷性半邊骨盆切除術 Traumatic Hemipelvectomy
  周立揚、劉佳欣著/陸哲駒審閱
8 複雜性手外傷與職業重建 Complex Hand Injuries and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陳月霞著/林居正審閱
9 乳癌 Breast Cancer
  楊靜蘭著/曹昭懿審閱
10 缺血性腸病變 Ischemic Bowel Disease
  楊柏毅著/王儷穎審閱
11 冠狀動脈疾病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呂佩真、戴孜玲著/簡盟月審閱
12 心臟移植 Heart Transplantation
  蕭淑芳著/簡盟月審閱
13 呼吸衰竭 Respiratory Failure
  賴忠駿著/王儷穎審閱
14 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急性發作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楊柏毅著/林冠吟審閱
15 前脈絡動脈瘤破裂伴隨蜘蛛膜下腔出血 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 Aneurysm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江昶勳著/黃正雅審閱
16 出血性腦中風 Hemorrhagic Stroke
  陳乃鈺著/黃正雅審閱
17 缺血性腦中風 Ischemic Stroke
  嚴筱晴著/黃正雅審閱
18 腦血管病變後之居家物理治療復能訓練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and Home Physical Therapy
  蘇信昌著/湯佩芳審閱
19 中樞神經細胞瘤 Central Neurocytoma
  潘冠碩著/湯佩芳審閱
20 帕金森氏症 Parkinson's Disease
  李庭蓁、林妍汝著/湯佩芳審閱
21 小腦腫瘤 Cerebellum Tumor
  陳美珠、鄭明偉著/黃正雅審閱
22 早產兒 Premature Baby
  楊佩瑜著/陳麗秋審閱
23 唐氏症 Down Syndrome
  林盈蕙著/吳晏慈審閱
24 雙邊痙攣型腦性麻痺 Spastic Diplegic Cerebral Palsy
  陳佩珊、楊宏慈著/陳麗秋審閱
25 腦性麻痺 Cerebral Palsy
  楊忠一、蘇育世、徐麒晏、王怡婷、陳冠穎、沈重任著/陸哲駒審閱

索引

增訂版主編序:後疫情高齡社會的挑戰
 
王淑芬(臺大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兼系主任、臺大醫院物理治療中心主任)
 
後疫情高齡社會的挑戰及人口老化,影響未來發展趨勢、經濟行為、商機與政治決策轉移。後疫情高齡社會所需要的物理治療師,須具備快速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有效減少醫療支出,並提高醫療品質,此外亦須增加韌性和復原力的能力以及具備專業素養,以病人為中心、發展智慧物理治療,往自動化、數位化、國際化的大方向努力。
 
物理治療專業不斷提升教育內涵,服務的領域也不斷擴大。物理治療服務的領域更是多元、全面、跨齡,參與在急性、亞急性、慢性、長照、居家、兒童發展、機構養護等各級醫療,以及健康促進與預防。本書為過去努力加上新領域個案而增訂的成果,希望經由臨床案例分享,協助培養物理治療師以病人為中心、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一本物理治療服務民眾的見證集。
 
距離本書初版已有八年的時間,此次增訂版新增三篇案例:陳月霞助理教授所撰寫的複雜性手外傷與職業重建(第8章)、楊柏毅治療師所撰寫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急性發作(第14章),以及蘇信昌所長所撰寫的腦血管病變後之居家物理治療復能訓練(第18章)。由這三篇主題可看出物理治療師執業場域隨著社會民眾需求變革而精益求精,由急性到慢性、醫院到居家,肌肉骨骼、呼吸循環、神經肌肉三大系統均有進展,專業的學習永無止境。
 
本書的完成首先感謝社團法人台灣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研究學會(Taiwan 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簡稱TSICF)理事長、本系前主任廖華芳老師協助審閱書中原有二十二篇案例的ICF評析圖,完整分析身體、心理、社會因子對案例的影響,並對於三篇新增案例完整審查,以ICF架構融入物理治療之臨床案例。希望我們未來仍能繼續有系統收集案例,提供基礎臨床教學及評估測驗的參考。
 
此外,亦感謝本系兼任副教授胡名霞老師再次肩負主編大任,居中協調溝通,是本書增訂版以新面貌呈現的最大推手。另外感謝本系林居正教授擔任副主編,協助快速、有效地統整初版勘誤;而八年多前開始孕育的初版資料檔案、現今的人事變革與居間協調,皆多虧本系高雅雯祕書歷年來有條不紊的歸檔整理方能完成,實為本書的幕後左右手。最後,DPT四年級姚旻希同學臨危受命擔任執行編輯,對於本書順利出版幫助極大,在此一併致謝。
 
最後還要感謝系友楊金修學長,若非因他從讀者角度細讀本書之初版,再透過曹昭懿前主任聯絡主編群,也不會啟動了本次增訂版的計畫。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事業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推薦序一
 
張上淳(臺灣大學副校長、前臺大醫學院院長)
 
英國哲學家與心理學家赫伯特.斯賓塞曾說道:「良好的健康狀況和伴隨而來的愉快情緒,是幸福的最大資本。」個人從事醫學教育與臨床工作多年,深刻感受到健康的身體與心理是幸福最大資本的意涵。隨著醫學研究大幅進步,新的醫療知識與診斷技術不斷地研發,新的診斷標誌及預防醫學的新觀念也不斷地出現,利用新知發展「個人化」的醫療是往後臨床醫學的方向,並落實人性化的全人醫療。
  
物理治療是以動作專長增進功能恢復的專業,物理治療師是健康照護的專業人員,對象涵蓋甚廣,包括由新生到老年的各年齡層,服務場域包括醫院、機構、社區與居家,接觸面甚廣。隨著超高齡社會的來臨,以及後疫情時代的各種挑戰,物理治療日益顯現其重要性。
 
有關物理治療教育,臨床決策能力是物理治療教育的基礎要素。在臺灣的物理治療教育五十幾年的發展中,教學方式隨著教育觀念的變革與物理治療專業的進展而有大幅變化。近年物理治療教育升級為六年制的物理治療師養成教育越發注重臨床教學,其中,真實情境案例學習是學生由教室課堂的學生角色轉變成為合格稱職的臨床物理治療師之過程中,實用且重要的方法之一。
 
每個生命都是獨特的,每個個案都有其不同的生理、心理經歷及變化,臺大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以及本書作者群期望提升並落實物理治療臨床教育的目的始終不變。書中各章節以物理治療臨床實習之真實常見案例為藍本,促進物理治療臨床決策之個案處理模式為架構,以世界衛生組織之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理念,分析影響案例的身體、心理、社會因子;並於本增訂版中新增職業重建、急性肺部復原及腦血管疾病病患居家照護等服務領域的新個案。有如搭建一座橋梁,協助學生由學術殿堂順利進入真實的多元臨床場域。
 
臺大醫學院長久以來肩負培養國家社會所需優秀醫療人才之重任,在臺灣物理治療學制改革提升為六年制之際,臺大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臺大醫院物理治療技術科與物理治療中心協力,一起策畫《物理治療臨床案例》,增訂版所涵蓋範疇更加完整、領域平衡,文字流暢易於閱讀,且圖表運用合宜,相當適合作為物理治療領域的教科書,相信本書的出版將為物理治療教育的提升帶來重要的貢獻。
 
推薦序二
 
楊政峰(成功大學物理治療學系教授)
 
《物理治療臨床案例》,書名平實甚至低調,內容卻是充實而飽滿。
 
當物理治療專業的內涵不斷地豐富,物理治療臨床決策也變得更為繁複而精緻,單一面向的思考已成為過去,新時代的物理治療師需要從基礎到臨床的全面思維,而《物理治療臨床案例》一書,正是涵蓋多元面向、符合新時代思維的臨床專業書籍。
 
本書各章以「疾病/病況概論」、「物理治療評估與診斷」、「物理治療介入與成果」分節,此架構可說是最佳的臨床決策思維邏輯。以引領學習物理治療臨床決策而言,如此架構可說已經為本書編纂目的奠定成功的基礎,而各章最前面的「案例簡介」則給本書帶來更高的學習價值。
 
「案例簡介」是根據病人狀況編寫的臨床情境,讓學習者進入面對真實病人的狀態,就像引領學生提早進入臨床實習,讓學習者以解決病人的問題為出發點,做臨床治療的思考,這對初學者尤其重要。而當學習者習慣思考的展開是從病人的問題開始,也就能逐漸培養醫學倫理中所強調「以病人為中心」的態度;這或許不是本書編寫的目的,但卻是無形中可能帶來的影響。
 
「疾病/病況概論」對疾病的生理與病理基礎做綜觀敘述,引導學習者在完整的基礎上思考臨床問題,也同時培養以生理與病理為基礎闡釋臨床問題的能力。雖然在各章中,此段落僅是概要敘述,不能完整涵蓋疾病所有相關的知識,但簡潔精練的文字,讓工作繁忙的臨床者可以做快速的基礎概覽,初學者則可以以此為架構有系統的查閱相關資料。
 
「物理治療評估與診斷」包含客觀的檢查與專業理解的評估,其中納入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引導學習者有系統地從功能的面向思考病人的問題,學習者如能深入體會,必能展現物理治療專業的獨特性。
 
「物理治療介入與成果」包含介入與成果評估。在介入的部分,除了敘述治療項目,亦加以引述相關理論或研究作為思考的引導;而成果評估則呈現治療結果,實證醫學的精神在此節充分的展現。
 
本書除了段落安排邏輯性極佳,整個架構以臨床情境出發,融合基礎科學、實證醫學、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等,相信不僅初學者能從中獲得最佳學習,已經進入職場的物理治療師也能藉此再提升臨床決策能力,是一本現在以及未來的物理治療師都值得閱讀的好書。特別的是,本書內容豐富而各章篇幅卻又相當精簡,相信這是編寫者費盡苦心,將既深又廣的知識,以簡潔精練的文字寫就,值得讀者細細品味。
 
在物理治療蓬勃發展的今天,讓物理治療的價值被看見是專業發展的重要關鍵。本書除了是一本帶領學生進入臨床的教科書,更是臨床工作者在分享物理治療價值時的參考典範,相信本書的再版將為物理治療專業發展帶來貢獻。
 
胡老師退而不休,主編本書,送給物理治療專業一份好禮物,令我感佩。
 
推薦序三
 
鄭素芳(臺大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教授、世界物理治療聯盟副理事長)
 
隨著21世紀全球健康挑戰的改變以及醫療科技的進步,民眾對於健康照顧的需求與期待已經逐漸由過去的疾病治療與降低死亡,延伸到健康促進、疾病預防、治療後的功能訓練以及提升生活品質和社會參與。身為行動功能專家的物理治療師,在健康照顧三段五級體系中的角色日形重要,也呼應WHO 2030 Rehabilitation Initiatives中強調物理治療師在各級健康照顧系統的初級照護角色,因此無論在傳統的醫療院所或是社區居家等場域,須具備完整的臨床鑑別診斷以及臨床決策能力,才能夠有效地辨識以解決個案的問題,並幫助個案回歸家庭與社會。
 
《物理治療臨床案例》是由臺大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胡名霞副教授偕同臺大醫院物理治療中心及物理治療技術科多位資深的臨床物理治療教師,收集過去於醫院臨床服務與教學的個案報告,並與臺大物理治療學系前後任主任曹昭懿教授和王淑芬教授共同擔任總審閱。所涵蓋的報告主題包括肌肉骨骼疾病、呼吸循環疾病、神經性疾病、兒童疾病以及癌症,均是臨床上常見的問題。在增訂版更添加新近重要的健康照顧主題:複雜性手外傷與職業重建、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急性發作,以及腦血管病變後之居家物理治療復能訓練。臨床推理的過程乃遵循美國物理治療學會的「病人處理模式」,進行檢查、評估、診斷、預後、介入以及結果的流程,提供辨識與解決問題的架構系統。個案問題之歸類則應用臺灣實證醫學廣為推展的「國際疾病分類系統」,提供問題的影響層面與可能影響因子的考慮方向,也納入「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以強化活動功能和社會參與的重要性,是引領國際的作法。本書更貼心地在每則臨床案例後面,安排幾題測驗題,幫助讀者檢測是否掌握到該個案的臨床推理重點。
 
本書不僅能夠提供物理治療實習學生在初學階段領略完整的臨床決策過程,也是學校與臨床物理治療教師教學時能夠參考的最佳範例,因此向學術與臨床界鄭重地推薦。
 
審閱者序:談ICF之重要性(摘錄)
 
廖華芳(臺灣ICF研究學會理事長)
 
ICF之概念架構是一結合醫療模式和社會模式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將健康及健康相關的因素做分類,除了身體功能與構造、活動和參與之外,更將環境和個人因素納入,強調健康狀況是疾病和情境因素(環境和個人因素)間交互作用的結果,並從正向的觀點描述個人的健康狀況,所以ICF適合描述任何人(包括特殊需求者)之功能與其環境因素,為跨醫療、教育和社會領域通用之健康分類系統。
 
除健康情形(health condition)外,ICF模式運用三個成分來描述個體的健康狀況(health status),並統一給予中性名稱,使其能運用於所有人、達到促進健康之目的,即:身體功能與構造、活動及參與。身體功能是指身體各系統之生理功能,包括智力、感官等心理方面;身體構造指身體各系統之解剖構造,包括器官、肢體等;活動是指一個人執行的行動或任務(person-level task);參與指在生活的情境中參與活動之功能。
 
什麼是參與(participation)?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參與指「能在生活的情境中投入活動」。參與不僅是個體參加活動、個體身體有出現在活動現場,更是參加時個體的經驗感受,有心理的投入、社會互動、動機、持續專注和愉悅。因此評估個體的參與狀況,可以測量參加活動次數、參加活動種類的多樣性,以及參加活動時的動機、專注、持續和投入程度等。當然,參與時的能力或困難程度也會一併評估。
 
參與和能力不完全相同。參與能力固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有環境支持,能力再差也能參與,譬如也能和朋友一起參加活動,並享受參加活動的幸福感。由於時代進步,社會態度友善,科技日新月異,行動不便者用輪椅可以參加馬拉松、聽覺障礙者可以在手語或同步翻譯支持下參加各種研習活動、智能障礙者可以在易讀版的世界中接近各類資訊等等。參與程度和生活品質有高度相關,尤其達到自己渴望做到的參與狀況,就是一個成果的展現,所以WHO提出「參與」是最重要的健康狀況面向。
 
ICF主張:障礙是由疾病和情境因素(環境因素和個人因素)互動的結果!只有「疾病發生」這件事並不會造成障礙,只要有好的環境因素支持、個體有參與的動機、有與病共存的信念,雖有疾病,仍然不會有參與障礙,或障礙程度極輕。
 
環境和個人因素則會影響參與。促進個案的參與,除ICF e代碼外,可以參考環境因素的5A,即:1. 可供性(Availability):實質活動或服務的提供(存在,客觀),例如是否有社區大學可供長者繼續學習新知、交朋友;2. 可近性(Accessibility):類似無阻礙環境,接近某個活動或情境無阻礙(客觀或主觀),除了客觀的物理性環境,如斜坡電梯外,心理上的社會態度也是影響因素;3. 可負擔性(Affordability):對個體而言,參與相關的環境因素可負擔性,包括財務、時間、精力及其他資源;4. 可調整性(Accommodability):環境可調整或可修改,使個體參與,如自立生活的個人助理、教育系統中課程內容與教材的調整;5. 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個體對參與的接受度以及他人對個體在活動場域的接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