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臺灣大學國際華語研習所資深教師群選註,針對已經學過古代漢語一年以上,且現代漢語已達中上程度的外國學生編寫,目的是在附帶英文說明的入門文言教材與本國人所使用的文言讀本之間建立一道過渡橋梁。課文選自《史記》名篇,藉由傳記故事的引導,讓學生在學習詞彙、文法的過程中也能享受太史公文筆之生動。同時透過課前暖身、課後補充、延伸閱讀等不同單元的設計,讓學生了解《史記》不同體例,以鞏固所學,進一步提升古代漢語閱讀能力。
序 華語文教科書的里程碑
編輯說明
1 項羽本紀節選(上):鴻門宴
2 項羽本紀節選(下):楚漢相爭
3 伯夷列傳
4 管晏列傳
5 伍子胥列傳
6 魏公子列傳
7 刺客列傳節選:荊軻
8 李將軍列傳
序:華語文教科書的里程碑
吳雅鳳(臺大外文系教授兼任所長)、熊宗慧(臺大學外文系副教授兼任副所長)
語言是溝通的橋梁,是文化的載體。以華語為母語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習以為常,幾乎不太思索自己學習語言的過程。然而當我們遇見一位說著流利華語的外國朋友時,忍不住心想:「外國人是如何學會華語呢?」於是我們想知道當華語作為一門外語學科時,學習者是如何透過教學系統與教科書學習華語並且精進。
華語其實是當下世界上最流通的語言之一,擁有廣大的學習與使用的民眾,國立臺灣大學國際華語研習所(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Program, ICLP,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在華語教學上有著深厚傳統與豐富經驗,它的前身是「美國大學中國語文聯合研習所」(Inter-University Program, IUP),在一九六二年成立後,始終以培養華語專精人士為目的,並由此發展出一套口語導向與兼重學術、文化的教學系統。這一套系統隨著時間愈趨靈活,教材設計也愈趨多元,唯一不變的是高強度的一對一以及小班課程,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可以有效提升語言程度,最終有助於從事學術研究或相關專業項目。
這次臺大出版中心首次與本所合作出版華語文教科書,將原本僅限內部流通的教材首次改編、正式公諸於世。臺大出版中心此舉,除了支持臺大華語教學並肯定本所自編教科書的能力之外,也提供了海內外讀者一個正式的管道,可以藉由閱讀這套教材精進華語的學習與教學。
這一系列教科書的內容包括《讀成語故事學華語》、《史記選讀》和《明清文言傳記選》,教材基本上依據「臺灣華語文能力測驗」(TOCFL)的標準來編纂,足以提供海內外學習華語的人士上課或是自學之用。這三本教科書裡,《讀成語故事學華語》屬於中級程度,《史記選讀》和《明清文言傳記選》則屬於高級程度。
以《讀成語故事學華語》為例,這是一本專門為華語學習者編纂的成語教科書,學生按部就班學習「畫蛇添足」、「緣木求魚」等成語,認識它們背後的典故,反覆練習句型,一段時間後通常都能掌握使用成語的情境,而其實對學習者而言,成語之所以迷人,有時更是因為成語背後所代表的歷史與文化故事。
作為華語教材的《史記選讀》不同於一般坊間的讀本,這是本所資深教師們在經過多年的教學經驗之後得出的教材編纂方向,以〈項羽本紀〉一篇為例,為讓外籍學生能進入楚漢相爭的世界,教科書在課文進程的設計上頗具巧思:先讓學生自行查閱項羽、劉邦等歷史人物,之後老師介紹歷史背景以為暖身,接著才進入課文。而課文本身節選〈項羽本紀〉原文,並非由現代華文改寫,課文之後是討論、文法解說、閱讀練習和回答。從教科書的設計可以看出編纂老師們企圖親切地循循善誘,引導學生進入歷史經典。
《明清文言傳記選》亦有特色,這本教科書是以明清時期的傳記散文為主,故事主角多是名不見經傳的平民百姓,女性人物亦不少,內容則是關於忠心、勇氣、親情、團結等人類共通的德性和情感,閱讀起來非常容易引起共鳴。以第一篇故事〈沈雲英傳〉為例,該故事講述的是十七歲少女沈雲英,在遭遇賊寇圍城之時,她挺身呼籲居民團結抗敵,不僅如此,她身披盔甲,一馬當先出城迎戰,最終讓敵人退去。這樣一個故事對於外籍人士而言,很容易便聯想到聖女貞德,貞德亦是在十七歲的年紀解救法國奧爾良圍城之急,一戰成名。中西兩位女英雄相似的故事讓時代、歷史和語言的隔閡不再,從這角度可以看出編纂本書的老師們的用心,在卷帙浩繁的文言書籍裡編選出能讓外籍學生樂於閱讀並找到跨文化共通點的文章。當然,這兩本文言文教科書,對於一般讀者來說,相信也是意趣盎然。
本所承續六十多年優良傳統,在師資訓練、教學方法、教材製作上的經驗豐富,希望藉由這一次與精準專業的臺大出版中心的合作,引導未來設計更多高品質、有深度、以歷史、文化為內容的華語文教科書,為有心在華語精進的學習者帶來更優秀的選擇,也為臺灣華語界走向世界豎立重要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