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教學案例一:《亨利五世》(第七至十週)〔摘錄〕
誠如本書第一章之中所述,但丁認為學習經典由淺到深有四個層次:
第一層Understanding:開始理解經典描述的內容。
第二層Realization:進而領悟經典之中的意涵。
第三層Interpretation:得以闡釋經典深層的意義。
第四層Appreciation:回顧前面三個層次學習過程的滿滿收穫,而對經典產生無限的感激。
本課程自第七週起,將深度浸淫在三個莎劇劇本中,每個劇本分別經歷四個星期的課程引導,致力於引導學生由淺至深領略但丁的四個學習層次。每週引導歷程分別為:
第一週課(三小時):案例深度分析研究與辯論。
第二週課(三小時):莎翁原劇精選子個案分析與沉浸式角色扮演。
第三週課(三小時):基於原劇的角色置換、延伸情境與再扮演。
第四週課(三小時):移植到當代時事之演講呈現、質詢與討論。
在莎劇案例個別的四週課程中,「案例教學法」與「角色扮演法」密切地接連使用,相輔相成。每個案例的第一週課,將以「案例教學法」引導學生對劇作時空與背景脈絡進行深度的互動式討論,透過三個不同案例探究莎劇主角們如何面對人生的困境,運用智慧以小搏大、克敵制勝,這爬梳探究的過程讓學生全面地「理解(understanding)」,接著在第二週課佐以「角色扮演」的即席演講大量實作,化理論為學生未來生活中可用的智慧與口語溝通技能;第三週課則是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獲得更深的「領悟」,並讓學生發展出經典的「詮釋(interpretation)」能力;再於第四週課將每一個案例「移植到當代社會的時事議題」,讓學生自行深入研究時事案例資訊,替案例中的角色量身訂做精采的演講稿並親身扮演,將經典與當代相互呼應連結,在學生的生命中發揮實際功用。經由四週課程的探索、努力、轉化,使學生領略經典的力與美,能回首自身的成長而產生對經典的深層感激與喜悅(appreciation)。
一、《亨利五世》第一週課:案例深度分析研究與辯論
活動一:《亨利五世》案例探討
《亨利五世》一劇主要講述的是英國歷史上最偉大且最受人民愛戴的君王之一:亨利五世,他在風雨飄搖的局勢中登基為王,並御駕親征戰勝世仇法國的輝煌歷史。在此劇中,亨利五世最經典、也最為後人所津津樂道的演說,乃是他在英法最後決戰,阿金庫爾戰役之前的那篇「聖克里斯賓日演說」,倚靠這篇成功的演講,他成功逆轉頹勢,讓原先勝算渺茫的英軍最終竟獲得壓倒性的懸殊勝利,成為歷史上永垂千古的經典戰爭之一(Meron, 1993, 2001; Mebane, 2007)。在進入分析此演說之前,教師(筆者)先從《亨利五世》整個劇本的重要性與時空背景切入,為學生建構完整的史觀基礎。
2.《亨利五世》創作背景分析
(1)莎劇中亨利五世所處的歷史時空背景
亨利五世成長於在英國與法國百年戰爭動盪的大環境之中,兩國的頻繁交戰激發人民強烈的愛國主義與崇尚忠勇的騎士精神。但當時英國並非上下一心砲口對外,亨利五世剛繼位時可說是如履薄冰、危機四伏。從他前兩任的君王理查二世(1367-1400)、亨利四世開始,王權的正統性與叛亂的戰爭都處在一觸即發的緊繃邊緣。而這一切的恩恩怨怨必須從理查二世開始說起。
十歲登基的理查二世長大後因為好大喜功、荒淫無度,導致國內民不聊生戰亂頻繁,人民苦不堪言;同時因為國庫內需不足加上年幼時曾受貴族威迫的報復心理,理查二世開始覬覦掠奪貴族們雄厚的資產,他巧立名目剝奪貴族的財產與封地,並撤封他們的貴族頭銜將其放逐。其中勢力龐大的亨利.博林布魯克(Henry of Bolingbroke,理查二世的堂弟,也就是後來的亨利四世)早就是理查二世看不順眼與忌憚已久之人,於是理查二世特地策畫將他流放到國外,隨後更一舉沒收他們家族的財產和貴族頭銜。但理查二世沒想到此舉竟反而給了亨利.博林布魯克造反的正當理由。同一年六月,趁著理查二世率軍遠征愛爾蘭的時候,亨利.博林布魯克偷偷重返國內,並凝聚其他受到迫害的貴族形成一股強大的反抗勢力。羽翼漸豐的他們甚至透過政治力與廣大民意向理查二世逼宮,要求其退位禪讓。亨利.博林布魯克順利登上王位成為亨利四世,最後甚至不動聲色地暗殺理查二世於倫敦塔中。
僭位為王的亨利四世在位期間終日不得安穩,心中始終有著身為亂臣賊子的愧疚以及害怕被他人推翻的恐懼,英國國內也動亂四起,讓他疲於奔命到處平定叛黨。同時,他也擔心自己的兒子哈爾王子(Prince Hal,也就是後來繼位的亨利五世)不夠成才,難以繼承他辛苦打下的偉大江山。在他的眼中,哈爾王子成天游手好閒與福斯塔夫爵士(Sir John Falstaff)等一群狐群狗黨廝混,像個不務正業的紈絝子弟,絲毫沒有一點太子的架勢,令他非常擔憂。但他不知道深黯人性的哈爾王子意識到身為太子的他,極易成為眾人攻擊詆毀的標靶,於是採取曖曖內含光的低調哲學,既降低他人對他的戒心與攻擊,也讓他能夠暗中韜光養晦,累積實力,俾便未來登基為王痛改前非的耀眼光芒與現下的紈褲形象形成雲泥之別的對比,這樣高反差的蛻變,比起按部就班的成長,更能在人民心中烙印下深刻的正面形象。
(2)莎士比亞歷史劇的政治意義以及評斷君王優劣的審核標準
莎士比亞一共創作了十齣歷史劇,他透過歷史劇中君王的性格、成敗與命運,探究一國之君的優劣與治術如何左右國家的興衰與安全(陳思賢,2007)、展現國家內部的團結與內鬥如何造就國力的消長(周中興,1984);定義一個明君所需的必要條件,以及尋找最佳的明君養成之道。對莎士比亞而言,養成一個明君的環境與教育過程,比單純定義明君所需的必要條件更為重要(張沛,2011)。
莎士比亞意欲以其一系列的歷史劇來衡量君王之優劣,其評斷標準包括「王位的合法性」、「治國統御的能力」,以及「個人道德品行」(張泗洋、徐斌、張曉陽,1991)。根據前述的評判標準,莎劇中的君王可再分為:「強悍有力或軟弱無能」、「合法繼承與非法篡位」兩類。為了避免得罪當權者惹上不必要的禍端,莎翁不得也無意對筆下的各個歷史人物給出主觀的評價,他迂迴地藉由角色間的衝突賦予觀眾對王權、戰爭進行思索的空間,「通過歷史人物之口針貶時弊,闡發其人文主義新思想」(周中興,1984,頁37),並透過角色的言行與下場暗喻了他心中所頌揚的道德準則。例如在《亨利五世》中,亨利五世所展現的就是一個合法繼承王位的賢明君王(Tebbetts, 1990),他是莎翁筆下唯一具備傑出領導統御與治國能力,同時又有著良好品德的完美君王典範(Lenz, 1981)。
(3)莎翁筆下的理想君王:亨利五世
綜合比較莎士比亞的十齣歷史劇,《亨利五世》一劇可說是最受當時劇場觀眾喜歡的作品。劇中亨利五世驍勇善戰、身先士卒,聖克里斯賓演說更凸顯其能言善道、煽動人心的非凡號召力(Reese, 1961)。此劇深獲人心的原因除了驚心動魄的戰爭場景之外,更因為亨利五世素來就是英國人民心中最景仰、最喜愛、好感度最高的君王,在他的帶領下,英國人嚐到英法百年戰爭中未曾享受過的甜美勝利果實。而莎士比亞筆下的亨利五世更是比歷史中所記載的亨利五世更為高大完美,誠如學者續楓林(1985)所描述:
他(亨利五世)出身皇室貴族,明事理,有膽略、有超人的軍事才能,有不凡的政治胸懷,他能文能武,高屋建領,是個了不起的帝王將才,作家(莎士比亞)幾乎把能夠給一個理想君王的品德,通通集中在他身上。(頁69)
基本上,大部分的評論家都把莎翁筆下的亨利五世視為浪子回頭洗心革面,從紈絝子弟蛻變成為英明君王的典範(王威,2013)。認為莎士比亞透過亨利五世展現其對完美君王的理想期待(Lenz, 1981),並藉由亨利五世的理性特質與全面發展的完美形象展現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精神(吳亮,1987)。例如亨利五世「不像暴君般喜怒無常、暴力恣肆,也不像昏君般耽于淫樂,無所作為;他戒絕無常的喜怒,以理性主宰自己的行動」(周中興,1984,頁42);若從人文主義思維下的政治歷史觀點而言,《亨利五世》一劇代表「反對封建諸侯割據、擁護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和國家的統一」(周寧,2008,頁39),同時該劇在政治層面,也成功強化當時的執政者伊莉莎白一世的蘭開斯特(House of Lancaster)血統的王位繼承正統性(伊莉莎白一世是都鐸王朝的血脈,其第一位君王亨利七世乃是蘭開斯特家族的後裔),有助於鞏固伊莉莎白一世的政局(Rossiter, 1954),替政府透過戲劇達到教化人民的效用;並且借亨利五世的偉大光輝來歌功頌德伊莉莎白一世的政績。亨利五世成功使英國人民團結起來樹立崇高的英雄主義精神,並奇蹟般地取得了著名的勝利和新的國際地位(Battenhouse, 2017),這番豐功偉業與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所達到的政績相互輝映(Baldo, 1996),也維護莎翁自己任職的「宮務大臣劇團(Lord Chamberlain’s Men)」能夠穩定獲得政府的金援支持與政治勢力的保護。
透過刻意藝術化的形象塑造,莎士比亞筆下的亨利五世儼然成為一位有著滿腔熱血的愛國主義君王(鞏國瑩,2012),令《亨利五世》一劇成功呼應伊莉莎白女王一世時代英國社會高漲的愛國主義。亨利五世與一般野心帝王渴望權勢的形象不同,莎士比亞讓他從《亨利四世》下集第四幕第五場再到《亨利五世》第四幕第一場的兩段獨白之中,一再地展現絲毫不戀棧權位,反而覺得王位是君王一生都難以安睡的沉重負擔,這樣的描寫更凸顯亨利五世為國為民犧牲奉獻的崇高與偉大。
有別於中世紀道德劇流行的完美英雄,莎士比亞讓亨利五世不是高高在上神聖無瑕的偶像,反而跟常人一樣擁有荒唐放縱的少年時期,充滿人性的多樣性與立體性(Phialas, 1965)。但也正因為他天生的不凡膽識,人們在他一次又一次的成長與蛻變中看見他如何洗心革面奮發圖強,如何勇敢地肩負起一國之君的重擔並願意放棄小我的俗世享樂,為了國家而犧牲奉獻,帶領國家走向興盛繁華。莎士比亞透過哈爾王子的成長蛻變,展現一個領導者如何一步一步地迎向每個嶄新的挑戰(Rubin, 2008),同時也體現了莎士比亞所崇尚的理性教化的人文主義思想;一個君主只要接受道德上改邪歸正的教化,便可以成為開明的理想國王(續楓林,1985),進而由上而下影響整個國家,建立起社會關係的和諧與理想的社會制度。
(4)案例的爭議性
綜觀前述,《亨利五世》除了一般主流意見的論點,此案例的爭議性主要聚焦在亨利五世是否是一個「完美君王」,抑或是一個典型的馬基維利式君王?亨利五世在良好品德的形象包裝下,是否有著其他負面的行為與性格?從這個角度切入,師生可以細細地爬梳亨利五世各種作為背後的心理動機,並看見他如何在案例的衝突危機之中,找到因時因地最佳的解決方案。此外,透過史實與戲劇文學間的差異,吾人也可看出劇作家如何用劇作與他所處的時代對話,同時看見莎翁所崇尚的哲學思想與政治立場。這些不同的切入點,都值得在案例探討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省思與討論,促使學生在面對案例時能夠有更多元的思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