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凱── AI浪潮 語言學教程式 有趣是關鍵
採訪這一天,謝舒凱才剛剛結束為期三天的語言學奧林匹亞國手培訓。謝舒凱從二○一六年起帶著國手到不同國家闖關奧林匹亞競賽,迄今已連辦五年,年年成績都有斬獲。
謝舒凱看中的並非獎牌數,他希望在培訓國手參賽過程中,讓高國中生在進入大學前,就有機會碰觸到語言學的專業知識,「我們從小沒有接觸過語言學,整個社會對語言學的印象,就是英語教學等等,而不認為語言能夠作為科學研究的對象。」
今年就開始有曾任國手的學生,準備申請到語言學研究所進修。謝舒凱樂見其成,「只要有人為了理想敢去碰觸邊界,願意努力實現,我看了就很開心。」
大數據 人工智慧 時代新顯學
算上最初教學經歷,謝舒凱任教已經超過十五年。其實,計算語言學一開始只是謝舒凱的研究興趣,沒想到在他擔任教職後,神經網路(Neural Network, NN)的技術大躍進,不少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研究中的難題一一有了解方,最難的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發展也跳脫困境。
一時之間,AI、大數據變成時代顯學,各個領域處理資料的需求增加。當技術發展的速度愈來愈快,謝舒凱說,在語言學課堂裡,上程式已經是不得不推動的一塊。
談起第一門Python程式應用課,謝舒凱笑得靦腆,「Python也不是我一開始學的, 在德國都是用MATLAB、Perl,回來臺灣之後,Python變成計算語言學大家常用的工具。我覺得好玩,也想要用這個帶學生進入計算語言學領域,才想說邊學邊帶看看。」
除了Python,謝舒凱也用R語言上課,吸引許多對資料科學有興趣的學生。坐進教室裡的人形形色色,唯一共通點就是——非純資工背景。謝舒凱會寫程式之前,與課堂裡的學生們背景十分相似。謝舒凱大學時期讀哲學,後來雙主修法律,都是人文學科。當兵後念了語言學研究所,因緣際會摸到計算語言學的邊,到德國讀博士之後,才真正栽入計算語言學的專業領域。
作為過來人,謝舒凱深諳跨領域的不容易,但同時也看見創造可能性帶來的光彩。
學習不設限 喜歡同學來挑戰
為了讓人文社會學科的學生不怕寫程式,謝舒凱最初不得要領,但他逼著自己適應新的局面,課綱變了又變,「第一次開課,指定期末報告做生活中喜歡的題目,大家都做吃喝玩樂,如公館美食推薦、電影推薦系統。我覺得那就是被自己的視野制約了。」
謝舒凱說,只要學生開始對程式感興趣、覺得好玩,願意花時間思考與原本學科的連結,就達到理想的教學目的,「有時第三堂課、第四堂課就達到了,他們就自己會去想、去組織,然後跟同學一起來挑戰我。」
謝舒凱獻寶似地分享第二屆學生的改變,他舉例,其中一組學生蒐集臺大所有學院的水電用量及支出,以資料科學的方式分析水電費差異,再訪談各學院的水電工,了解整體用電狀況。「後來看到結果,電資學院用電量高很正常,但文學院也不是省電一族,才知道文學院沒有經費整修,管線老舊造成水電費偏高。那時候就覺得這項研究很厲害,可以給總務處許多實質建議,是真正可以發揮影響的專案。」
學生團隊研究有成,謝舒凱笑眼一收說,並非自己在課程設計上特別用心,而是堅持相信學生的潛力。「你要想辦法激發他們,留住學習熱情,他們就能自行發揮。」
適性教學 尊重個人特質
正在攻讀臺大語言學研究所博士班的王伯雅,是謝舒凱第一門Python課的學生。她笑說,當時修到這堂課,其實每一週都為課程進度而煎熬。
王伯雅並非聽不懂上課內容感到吃力,而是初次接觸程式設計領域,人文學科背景的學生需要時間適應。王伯雅說,謝舒凱重視課堂裡團隊合作,每週都會有語言資料處理的小組任務;因為小組分工,讓她有機會與組員一起成長,每個人也能發揮所長。
在這門課以前,王伯雅已經修過許多語言學基礎課程,而謝舒凱老師的Python課,是讓她走上鑽研計算語言學專業知識的起點。王伯雅說,謝舒凱總是花很多心力了解每個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適性發展研究題目。從需要較多理論基礎的語言量化研究,到結合程式能力的語料庫建構,機器學習的預測模組設計,或專業化語料標記流程等,在謝舒凱引導下,學生們能夠依照專長找到合適的研究主題。
老師以身作則 團隊互助精神強
王伯雅說,謝舒凱與學生之間沒有距離感,「老師親和力很強,什麼事情都可以跟他討論,無論是感情、人生規劃,因為老師除了極具人文素養,又善於跨域結合,總能給學生很多元的意見。」
也因謝舒凱大方的個性,研究室裡互助精神強,同儕之間互動十分緊密。王伯雅分享,如果個人程式能力不過關,學長姊總是義無反顧給予幫助,常常一教就是一整天。「老師教會我,要懂得問人求助;以前我都覺得自己要很獨立,但現在知道事情不應該只靠一個人,每個人都可以帶來不同角度和方法。」
團隊好感情沒有因為學生畢業而沖淡,至今在謝舒凱研究室的期末聚餐或是年度大型聚會中,都可以看見許多已畢業學長姊。
讓王伯雅印象深刻的是,研究室內大家關係親近,卻不會不尊重老師,或是對研究過於散漫。她說,老師以身作則,研究學問先反求諸己,久而久之,研究室成員都摸索出一套屬於個人的自律,王伯雅也不例外,「老師從不會讓人難堪,他都溫和提醒,而我們也知道這是為了你好。」
不求學生知識完美 成長才重要
「有時候我反而叫學生停下來,常常要說『沒關係啦』!」謝舒凱不否認,自己也有追求完美的心境,過去就曾受其害。
謝舒凱提醒學生,比起完美的結果,更要看重過程中的學習與成長。他開玩笑說,如果照自己的標準,恐怕學生們沒有那麼容易畢業,「每個學習的階段不一樣,目前(碩士生)不可能在專業領域上達到知識的完美,所以他們要學會去控制自己,怎麼在壓力來了之後也可以適應得很好。」
最後,我們請謝舒凱談談研究室的學生們,沒想到論及研究頭頭是道,說到教書也活靈活現的教授,思來想去只拋出一句:「他們就很可愛啊!」
謝舒凱對學生唯一的期待,就是保持學習熱忱。他說,不擔心學生的研究狀況或是未來發展,只怕他們沒有善用優異天賦,「我也沒有覺得怎樣才叫成功,只要他們未來能找到角色定位,發揮才能貢獻社會,老師就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