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王韓注

魏‧王弼、晉‧韓康伯 著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周易繫辭》上


《周易》自漢代已被列為《五經》之首,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曰:「《易》之為書,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體現了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哲學觀與宇宙觀。它的價值歷久彌新,直到現在仍為學術界所重視。兩千多年來,《易》注作品汗牛充棟,其中魏.王弼、晉.韓康伯合撰的《易》注是學界公認為重要的一部。後世《十三經注疏》所收《易》注,便是此書。

「大安古典新刊」為服務讀者,以閱讀查檢的方便為考慮準則,重新設計版式,不論是研究經學的專門學者,或僅為修身養性的一般讀者,本書皆是最佳的參考資料。書末收錄王弼所撰的《周易略例》和唐代邢璹的注,以供讀者參考。

魏.王弼,字輔嗣。性和理,樂遊宴,解音律,善投壺。曾任尚書郎,何劭稱其「天才卓出」、何晏嘆其「若斯人者,可與言天人之際乎!」正始十年(249)秋遇癘疾亡,時年二十四歲。著有《老子注》、《周易注》、《周易略例》、《論語釋疑》等。

晉.韓康伯,名伯,字康伯,潁川長社(今河南省長葛西)人。自幼聰明,家酷貧,《晉書》稱康伯:「清和有思理,留心文藝」。歷官豫章太守、吏部尚書、領軍將軍。

「大安古典新刊」出版緣起
「大安古典新刊」總序
大安出版說明

上經
 乾
 坤
 屯
 蒙
 需
 訟
 師
 比
 小畜
 履
 泰
 否
 同人
 大有
 謙
 豫
 隨
 蠱
 臨
 觀
 噬嗑
 賁
 剥
 復
 无妄
 大畜
 頤
 大過
 坎
 離

下經
 咸
 恆
 遯
 大壯
 晉
 明夷
 家人
 睽
 蹇
 解
 損
 益
 夬
 姤
 萃
 升
 困
 井
 革
 鼎
 震
 艮
 漸
 歸妹
 豐
 旅
 巽
 兌
 渙
 節
 中孚
 小過
 既濟
 未濟


 繫辭上
 繫辭下
 說卦
 序卦
 雜卦

附錄
 周易略例序
 周易略例
  明彖
  明爻通變
  明卦適變通爻
  明象
  辯位
  略例下
  卦略

「大安古典新刊」出版緣起
項潔(臺大出版中心主任)
 
2015年12月,當得知大安出版社要結束營業的訊息時,我感到相當驚訝,隨即思考臺大出版中心是否可以在這個時間點上發揮些力量。經過聯絡、洽商,尤其是在夏長樸、葉國良、劉漢初三位教授的大力幫忙之下,臺大出版中心與大安出版社很快便達成協議。這套「大安古典新刊」的出版,即其成果之一。
 
創立於1974年的大安出版社,堪稱是臺灣出版界的「奇蹟」。在整整41個年頭裡,它歷經過臺灣出版業的興衰變遷、飄風急雨,卻仍能一本初衷,堅持薪傳文化,陸續出版了二百多種優質的學術論著。大安的作者群,現在多為引領學術風氣之名家;對國內各大學文學院一代又一代的學子而言,「大安」兩字等於是臺灣「文史研究」重要縮影之一。在大安出版社諸多優秀出版品中,有「古典新刊」系列。這個系列除了以精選經典、精校文字聞名外,另一重要特色在其版面,不論是字級、行距、段距,皆經精心設計,版面既清楚又美觀,極適合教學、自修之用。臺大出版中心為使之持續流傳,特以「大安古典新刊」之名稱予以重新出版──我們用原來的「古典新刊」,再冠以「大安」兩字,以彰顯大安出版社在中文學術著作出版之志業。
 
「大安古典新刊」包括:《楚辭補注》、《四書章句集注》、《周易王韓注》、《周易本義》、《老子四種》、《歷代短篇小說選》、《文體序說三種》、《周易二種》共八本書。每一本書,皆保留原來的優美版式、原出版說明(即「大安出版說明」),同時也將各書之勘誤補訂於正文中。期盼這套書的出版,能在教學、研究上持續服務學林。值出版前夕,爰申數語,以誌緣起。
大安出版說明(摘錄)
 
《周易》遠在漢代已列為《五經》之一,是研究中國古代學術、文化重要的典籍。本書收錄了魏王弼、晉韓康伯的《易》注,此注為唐孔穎達《周易正義》所採用,後來隨著《十三經注疏》而廣泛流傳,為歷代治《易》學者所崇重,影響十分深遠。儘管後代不斷有各種新出的《易》學著作,而此書的價值依然受到學界的肯定,其地位始終屹立不搖。
 
《周易》原分「經」「傳」兩部分。經包括了六十四卦的卦辭和爻辭:從《乾》至《離》共三十卦為上篇,從《咸》至《未濟》共三十四卦為下篇。傳則共有《彖》《象》《繫辭》《文言》《說卦》《序卦》《雜卦》七種,其中《彖》《象》《繫辭》又各分上下兩篇,故總共為十篇,稱「十傳」或「十翼」。
 
這經二篇與傳十篇原來各自別行,但後世通行的本子,卻是經傳相混的。今本《乾》卦的《彖》《象》仍各自成篇,但總附在卦辭和六爻爻辭之後。《坤》卦以下六十三卦,《彖》《大象》則分條移置當卦卦辭之後、六爻爻辭之前;《小象》則逐條分附當爻之後;同時《文言》也分附於《乾》《坤》二卦。至於由何時何人開始混傳入經,前人主張頗有分歧。一般常被提到的是西漢費直、東漢鄭玄和王弼三人。據說是經由這三人中的二人,先後分兩個階段來改編過的。第一階段只如今《乾》卦的形式;到第二階段才改為如今《坤》卦以下的面貌。但由於對史料的解讀各有不同,這種主張也就分別產生了費直與鄭玄、費直與王弼、鄭玄與王弼三組不同的意見。而對於《文言》之分附《乾》《坤》,也有不同的認知,或說自第一階段已然,或說要到第二階段,和分爻繫傳同時完成。除了上述兩階段附經之說外,還有主張只由王弼一人所改編的。無論如何,自王弼以後,便確已形成了今本的面貌。從今本《乾》卦與《坤》卦以下六十三卦編制不同來看,兩階段之說似乎不為無理。至於何以獨存《乾》卦的不同,顧炎武說是藉此「以見舊本之樣式」,這也可說是一種合理的解釋。既已有此一番改動,為免經傳文字相混,遂在各條之上分別加上「《彖》曰」「《象》曰」「《文言》曰」等字樣,以與原來經文示別,於是便較經、傳分行的原本增出了一○二○字。自有此本,學者便其易讀,相沿不改,就成為了後世的通行本,也習稱為王弼本。
 
王弼只注了經文的卦、爻辭,以及相關的《彖》《象》《文言》三種傳;《繫辭》以下四種傳則並無注,要到晉代韓康伯才補成之。《隋書》和兩《唐書》中《易注》均著錄為十卷,乃是合而稱之。《隋書》另錄有康伯注《周易繫辭》二卷,兩《唐書》又都另錄有弼《注》七卷,然則兩書原曾各自單行。但陸德明《經典釋文》引南朝齊王儉《七志》著錄,已稱弼《易注》十卷,可見將王、韓二注合併為一書,由來已久。
 
此書傳世十卷本,主要有《四部叢刊》和《四部備要》本,這次新排,主要根據《四部叢刊》本,同時也參考了一些其他版本。此外並採取了一些古今學者的校勘成果,為了避免繁複的說明,不另一一注出,只在原字加入「()」號,校改的文字加入「〔〕」號以示別。正文句讀依照注文的解釋,注文的理解則多參考孔氏《正義》。如《大畜‧上九》爻辭,諸家多作「何天之衢」,而弼《注》則讀為「何?天之衢」之類,今悉從注。全書都以單行排印,經文獨自為文,注文另出。版式上作了一些設計,如韓注《易傳》部分,古人分章不同,今亦略依孔氏《正義》章次,每章上都標出章次號碼。類似的小小加工,都以閱讀查檢的方便為考慮準則,希望這個嶄新的排本,無論作為教學課本,或是作為自修讀本,都能令讀者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