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學英譯叢刊(No. 53):台灣推理小說專輯

Kuo-ch'ing Tu (杜國清) and Terence Russell(羅德仁) 編

台灣推理小説的發展,具有與台灣文學史相同共存的現代性特質。台灣的推理小説,從日治時期開始至今,不論是理論或創作,都深受日本的影響,尤其是關於「本格」的探索。

關於台灣推理小説的發展和流派,陳國偉教授屢有論述。為這一專輯而寫的導言,簡要概述之外,推陳出新,提出台灣推理小説作爲「文學現代性的起點」的新觀點,將上世紀六〇年代台灣現代主義風潮,提前到日治時期引進偵探小説的19世紀後半,當台灣第一部偵探小説於1898年1月7日首次出現之時。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mystery novels shares modernist characteristics and co-exists with the mainstream history of Tai-wan literature. Taiwan’s mystery novels, from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o the present, have been deeply influenced by Japan, both in theory and creation, especially in the exploration of so-called “original style.” Professor Kuo-wei Chen has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and genre of mystery novels in Taiwan in different fora. The introduction written for this issue, in addition to including a brief overview, breaks new ground and puts forward a new perspective on Taiwanese mystery novels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literary modernity.” He argues that the origins of Taiwanese modernism should be found not in the 1960s but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detective novels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aiwan’s first detective novel appeared on January 7, 1898.

【About the Editors】

Kuo-ch'ing Tu, born in Taichung, Taiwan.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Chinese literature, Chinese poetics and literary theorie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 and world literatures of Chinese (Shi-Hua wenxue). He is the author of numerous books of poetry in Chinese, as well as translator of English, Japanese, and French works into Chinese.

Terence Russell is Senior Scholar in the Asian Studies Center at the University of Manitoba. He has an interest 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 Chinese, especially the literature of Taiwan's Indigenous people. Dr. Russell has been a regular contributor to Taiwan Literature: English Translation Series, and was the guest editor of Issue 24 on Taiwan Indigenous myths and oral literature.


Guest Editor

Kuo-wei Chen is Associate Dean of the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Director of the International PhD Program in Taiwan and Transcultural Studies, and a Distinguished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Literature and Transnational Cultural Studies at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in Taichung, Taiwan.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modern Taiwan literature, popular literature and culture, visual studies, and monster studies. He served as the President of the Cultural Studies Association, Taiwan, from 2021 to 2023, and as the President of the Taiwan Humanities Society from 2018 to 2020. He has been a Visiting Scholar at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and Waseda University. Dr. Chen was invited by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 in Taiwan to lead projects such as “Technology and Literature in the Posthuman Age” and “Posthumanity and Science Fiction.”His recent publications include Crossing Borders and Translating Paths: The Generation of Body Translation and Transnat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Mystery Novels (2013) and The Sceneries of Genre: Popular Literature in Postwar Taiwan (2013). He is the coordinator and co-editor of several international book projects, including Taiwanese Literature: From Colonial Journeys to Cultural Horizons (Daemanmunhag: sigmin-ui gihaengbuteo munhwaui jipyeongkkaji, 2017) (in Korean) and The Intersecting History of Postwar Japanese and Taiwanese Subcultures (Kōsa suru hidai sengo sabukaruchã-shi 2022) (in Japanese).

In Memory of Professor Kuo-ch’ing Tu: His Last Poem / Hengsyung Jeng
Foreword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Taiwan’s Mystery Fiction / Kuo-ch’ing Tu
〈台灣推理小說專輯〉卷頭語/ 杜國清
The Starting Point of Literary Modernism: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Taiwan’s Mystery Fiction / Kuo-wei Chen
文學現代性的起點——「台灣推理小說」專輯導言 / 陳國偉

Fiction

The Execution is Tonight 死刑今夜執行 / Ssu Ting
An Easy Justice 舉手之勞的正義 / Infinity
Murder Rewound and The Serial Killer Dilemma 倒帶謀殺以及連環殺人魔的困擾 / Ssu-wei Tsung
Knock on Wood 敲木頭 / Wolf Hsu
Shin’yō and Sakaechō 震洋與榮町 / Lan Siao

About the Editors
About the Translators
About Subscriptions
「台灣推理小說專輯」卷頭語
 
杜國清(美國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研究系榮譽教授)
 
文學作品,一般而言,根據作者的創作意圖、表現手法和讀者對象,可以分成兩大類:純文學與通俗文學。純文學注重文學形式、表現技巧,以追求創作的藝術性為鵠的,而通俗文學或大眾文學則以一般大眾為讀者對象,相對地重視娛樂性和易讀性。台灣文學的歷史發展,並非例外。
 
回顧台灣文學發展的歷史背景,我們可以看出,台灣的通俗文學,内容相當廣泛,包括言情小説、偵探小説、科幻小説、歷史傳奇等等。日治時期的台灣通俗文學,留下相當豐富的作品和史料,在台灣文學史的建構上,探本溯源,值得特別研究。然而通俗文學一向被排除在台灣文學史上,近年來才引起台灣學者的關注和研究興趣。主要的有下列三本專著:
 
1. 劉秀美《五十年來的台灣通俗小說》(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
本書從文學社會學的角度,以1949年至1999年間的台灣通俗小說為研究對象,理清台灣通俗小説發展的脈絡,彌補台灣文學史不包括通俗小説的缺憾。
 
2. 呂淳鈺〈日治時期台灣偵探敘事的發生與形成:一個通俗文學新文類的考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本論文在於探討,作爲新興通俗文類,偵探敘事在台灣文學場域上如何發生與形成、移植與開展、深化與轉化的現象,以及當時的台灣大眾如何接受和吸收這種新興文類。作者探討的重點在於偵探敘述小説化的進程所呈現的文化意義,以及在敘事文本中所展現的殖民性、現代性與通俗性,認爲偵探敘事文類在台灣日治時期的實踐已相當成熟。
 
3. 陳國偉《越境與譯徑:當代台灣推理小說的身體翻譯與跨國生成》(臺北:聯合文學,2013)
這是台灣推理小說理論研究的第一本專著,也是作者致力於將推理小説的研究理論化、並將這一文類場域化的重要著作。陳教授這方面的著作另有《類型風景:戰後台灣大眾文學》一書(2013)。研究理論化的要點,在於方法論,陳教授提出一個有趣的研究方法:透過身體翻譯,發展出文化越境的跨國生成。台灣推理小說是跨國翻譯的產物。普通的翻譯是透過語言,從文本語言(Source Language)轉化為目標語言(Target Language)所衍生的文化現象的研究。應用到推理小説的研究,身體取代語言,作爲翻譯的媒介,翻譯亦即跨國越境。換句話説,身體翻譯亦即以身體為媒介,越境達到跨國文化現象的研究,一如作者所説的,身體會說話,它一旦「越境」,便成為文化翻譯的路徑。身體是推理小説的必要條件,不論是失蹤成謎的身體或是神祕凶殺案的屍體。因此身體翻譯的概念得以成立,而在異文化研究的場域中佔有跨國生成的一席之地。
 
進而言之,關於翻譯的過程,在結構上必須有兩端的存在:文本(翻譯的原文,Source)與譯文(翻譯的目標,Target)。在這兩端之間的媒介,必須有所謂的「客觀的相關物」(objective correlatives)作爲創作的表現媒介。相關物可以是物體,例如身體,也可以是事件,例如謎團或案情,在推理小説中也都是必要的條件。作為方法或手段的「身體」構成喻體,寓有意義和暗示。沒有物的移動,事不會發生;沒有身體的越境,翻譯不會產生與異文化的碰撞。一旦越境,身體就像語言,會發出與異文化碰撞的激蕩,成爲新文化的研究場域,構成所謂「譯徑」,翻譯的取道。這是陳教授這本「越境與譯徑」專著,在「文化翻譯」與「文學場域」的理論基礎上,發展出作爲媒介的「身體」與「文體秩序」的研究途徑。這該是本書中所提示的方法論的要點。
 
台灣推理小說的生成,從日治時期19世紀末到21世紀,就在跨國翻譯的歷史脈絡下逐步發展,尤其是日本方面的影響,最爲顯著。不論是理論的建構或是創作的實踐,從導論中一再引述日本推理小説作家的見解可以看出,包括日本推理小說的奠基者江戶川亂步(1894–1965)、評論家甲賀三郎(1893–1945)、島田莊司(1948– )、綾辻行人(1960– )、以及1950年代後期在日本崛起的松本清張(1909–1992)。
 
關於台灣推理小説的發展和流派,陳教授屢有論述。為這一專輯而寫的導言,簡要概述之外,推陳出新,提出台灣推理小説作爲「文學現代性的起點」的新觀點,將上世紀六〇年代台灣現代主義風潮,提前到日治時期引進偵探小説的19世紀後半,當台灣第一部偵探小説於1898年1月7日首次出現之時。(一位署名「三本」的日文小説〈艋舺謀殺事件〉,開始在《臺灣新報》上連載了53回)。他認爲推理小説的發展與台灣文學史共生共存,與台灣日治時期通俗小說所反映的時代性、世界性與現代推理小説以「本格」(真正的、道地的風格)為創作的宗旨,追求作品的真正價值。「本格」推理小説以邏輯推理展開情節為正宗的敘事方式,並以這種作品的藝術品格構成古典的傳統。「本格」推理的古典主義傾向,與反浪漫主義的現代主義、崇尚古典價值的文學傳統觀,可以説是不謀而合。
 
以上三點可以看出台灣推理小説的發展,具有與台灣文學史相同共存的現代性特質。進而言之,台灣的推理小説,從日治時期開始至今,不論是理論或創作,都深受日本的影響,尤其是關於「本格」的探索。日本的推理文學,自1920年代由「日本推理小說之父」江戶川亂步奠定了基本型態,此後便一直在探索正統的書寫形式。所謂的「本格」偵探小說,「主要是描寫如何將與犯罪有關的祕密,逐步邏輯地被解開的有趣過程之文學。」這一定義,成爲「本格」推理小説的根本性格,並以此建立正宗的推理小説這一文類的文學傳統。
 
另一方面,根據陳教授的觀察,台灣推理小説戰後1980年代引進松本清張的社會寫實路線。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現實感和強強烈的社會性,一反「本格」偵探小說「不注重犯罪動機與犯人性格的描寫」,開啟了推理小說的「社會派」風潮。
 
不論是強調解謎的本格推理或是注重寫實的社會派推理,兩者都訴諸知性的操作。本格推理派的知性,展現在創作技巧的精煉和創新,而社會派推理,展現在對社會現實的針砭和批判。這一對照也反映在上世紀六〇年代崛起追求純粹藝術的「現代派」和1970年代繼之而起的「鄉土派」反映社會現實的潮流。這兩派合流而有1980年代以後現代「新鄉土」的多元發展,有如台灣的推理小説,綜合本格派和社會派而有「新本格」派的出現。
 
一如導言所説明的,到了21世紀,台灣的推理小説,整體來說在創作上又進入了追求解謎為核心的「本格復興」階段。年輕作家雄心勃勃,有意在創作中師從日本推理大師綾辻行人的「敘述性詭計」,作為他們對以「解謎」為核心的歐美古典推理以及日本本格推理的文學實踐。本格推理和社會寫實成爲目前日本推理小説的兩個創作導向,也影響了台灣的創作者。從得獎的各種作品中,包括國際翻譯大獎,我們可以看出,推理小説在台灣的發展,充滿活力,眾聲喧嘩,爭奇鬥艷,各有師從。以解謎的樂趣,吸引讀者的驚訝,以有趣的詭計,挑戰讀者的知性。推理小説是台灣大眾文學中的奇葩。台灣作品在國際場域,甚爲活躍,以台灣特色的書寫風格,漸獲矚目。在這創作風格多元化、讀者大眾化的跨國文化傳播中,很可能跟上歐美與日本的趨勢,獲得國際的肯定,成爲台灣文學邁進世界的先鋒。
 
總之,優越的推理小説,正像優越的文學作品,在審美表現上必然呈現出知性與感性平衡的藝術性。事實上,本格推理和社會寫實,兩者很難截然劃分。傑出的推理小説莫不具有敘述性的詭計和強烈的反映現實的社會性,同時作爲文學作品,必然兼備故事性和可讀性。基於這一標準,我們請陳教授精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主要以呈現戰後台灣推理小說發展之脈絡、如何逐步建立具有台灣風格的作品。
 
由於大眾小説的次文類,包括甚廣,本叢刊只能分兩集譯介推理小説和科幻小説。陳教授的導言,資料翔實,提綱挈領,分成四個部分加以説明:關於推理小説的歷史和社會背景,與台灣文學史的發展共生共存;戰後至今在本格理念與社會寫實兩條路向中的探索;以及台灣推理小説今後走向世界的前瞻。最後總結,説明選文的考量,並對所選錄的作家及其作品加以評論。由於推理小說書寫具有形式的要求,因此在字數篇幅上多半較長,受到叢書篇幅的限制,我們只能選譯五篇作品,以見一斑,謹向其他作者表示歉意。
 
關於台灣大眾文學專輯的策劃,我們感謝清華大學陳惠齡教授,特別推薦這一領域的傑出學者陳國偉教授擔任客座主編。根據過去多年來本叢刊的出版經驗,作業程序基本上分成四個階段:主題策劃、中文選稿、英文翻譯、製作出版。每一階段都需要大家互相協調、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我們非常感謝客座主編負責選稿、撰寫導言、聯繫作者授權英譯出版、提供作家簡介資料;羅德仁教授負責統合英文譯稿和校對、安排和邀請譯者迻譯、並和英文審稿者艾斐德協調合作無間,順利完成本集的書稿。此外,沒有根植台灣的文學,移植的翻譯不存在;我們特別感謝出版社的協助和合作,以及作者同意無償授權和譯者不辭辛苦的翻譯,共同為推展台灣文學英譯做出學術奉獻。臺大出版中心嚴嘉雲編輯的配合設計封面、校對定稿、排版製作等巨細靡遺,莫不盡心盡力,這一專輯才能順利出版,我們也都非常感謝。(10-08-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