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攻大陸與臺灣──中華民國統一的構想與挫折

五十嵐隆幸 著
林佩欣 譯

什麼是「反攻大陸」?
是國民黨政府為了正當化在臺灣的獨裁統治而提出的政治口號?
還是蔣介石的執念,並隨著他退出歷史舞台而走向終結?
抑或是僅為了拉攏美國的華麗詞藻?


1949年以來,臺灣海峽將「中國」一分為二,兩岸政府各自以「統一中國」為目標持續對峙。中華民國國軍曾經將以軍力奪回中國大陸的「反攻大陸」視為首要任務;隨著現實形勢的變化,為了阻止中共武力侵略,則逐步轉型為「攻守一體」至「守勢防衛」。

作者利用近年解密的檔案資料及最新公開的兩蔣日記,提出全新視角深入探討「統一中國」與「反攻大陸」之間的關係,以及兩個「中國」政府與美國的互動,並全面檢證中華民國軍事戰略的變遷。本書同時企圖分析中華民國如何從原本維持「代表全中國的正統政府」的立場,轉變為僅統治「臺灣」的政府;此外作為一個實質的獨立國家,又如何逐漸發展出「中華民國臺灣化」的邏輯基礎。

★ 本書日文版榮獲 ★
第38屆大平正芳紀念獎
第12屆地域研究聯盟獎
第34屆佐伯喜一獎
第 8 屆豬木正道獎


【專家推薦】

本書的意義首先在於描繪了中華民國反攻大陸政策與統一理念的形成與轉變過程。第二在於闡明了圍繞統一觀念和反攻大陸的口號的實際意義、口號與實際安保政策的關係。第三在於詳述了中華民國如何在名義上和實際上將反攻大陸政策轉向防禦臺灣政策,同時拋棄反攻大陸政策的口號的過程。
——川島真(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合文化研究科教授)

對於五十嵐先生能夠在其著作中廣泛運用臺灣與美國公開的個人史料與政府檔案,如《蔣經國日記》、國史館、國防部檔案、中國國民黨黨史館、外交部檔案等,提供更細緻的政策變遷分析,因而感到相當驚艷與讚佩。
——林孝庭(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

五十嵐教授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細膩的史料爬梳,廣徵博引,鉤深索隱,以宏觀的國際視野,就臺灣「反攻大陸」議題進行深入且全面的剖析,為我們理解戰後臺灣的歷史進程,以及形塑今日臺海局勢的關鍵因素,提供了全新的視角與深刻的洞見。
——蘇聖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作者簡介】

五十嵐隆幸(いがらし たかゆき)

日本防衛大學校綜合安全保障研究科、大學改革支援及學位授與機構安全保障學博士,曾任日本防衛大學校防衛學教育學群副教授,現職為日本防衛研究所地域研究部研究員。研究領域為東亞政治外交史、兩岸關係、威權政治。著有:《米中対立と国際秩序の行方:交叉する世界と地域》(合著)、〈東亞安全與金門:閩南文化與戰地文化融合的對立與和解象徵〉、〈中共武裝力量的人力資源問題:面臨少子化及高齡化時代的中共解放軍〉、”Today Ukraine, Tomorrow Taiwan? Analysis of China’s Possible Invasion of Taiwan”等專書及論文。


【譯者簡介】

林佩欣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曾任日本一橋大學經濟研究所外國人特別研究員,現職為國立臺北大學海山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暨歷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統計制度史、臺灣近代史、海山學、紅露酒產業史。著有《臺灣總督府統計調查事業之研究》、《支配と統計:台湾の統計システム‧総督府から国民党へ(1945-1967)》、〈床頭遍列樹林紅:日治時期鶯歌庄的紅酒產業〉、〈臺灣省菸酒公賣局對樹林酒廠的接收與經營〉等專書及論文。

畫上之餅?中華民國「反攻大陸」政策之虛實/川島真
政治與外交史的極致展現:從蔣介石到李登輝,戰略思維的轉折軌跡/林孝庭
回眸煙雲:重探臺灣「反攻大陸」的真實脈絡/蘇聖雄
譯者序:在「反攻大陸」的光影交錯裡凝視臺灣
中文版序
日文版序
圖版目次

序章 臺灣與反攻大陸
  續存於臺灣的中華民國之反攻大陸
  研究回顧及使用文獻
  本書的論點及架構
第一章 反攻大陸的起源及開展(1949-1957)
  前言
  中華民國撤退臺灣
  冷戰的陰影與反攻大陸
  第一次臺海危機與《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再起反攻大陸作戰的準備
  小結
第二章 《蔣杜聯合公報》與反攻大陸(1957-1960)
  前言
  第二次臺海危機的爆發與膠著
  《蔣杜聯合公報》的公布
  第二次臺海危機的結束與反攻作戰準備的再啟
  等待反攻大陸契機的中華民國政府
  小結
第三章 從「進攻作戰」轉向「攻守一體」(1961-1969)
  前言
  大躍進政策的失敗與單獨反攻作戰的構想
  核實驗的成功與完全單獨反攻作戰的構想
  趁越戰之機進行華美共同反攻作戰的構想
  文化大革命的混亂與單獨反攻作戰的構想
  新國家戰略的檢討
  從「攻勢作戰」到「攻守一體」的戰略轉變
  小結
第四章 從蔣介石到蔣經國的權力轉移(1969-1972)
  前言
  「關島主義」與蔣介石的執念
  「攻守一體」戰略初期的國軍
  「尼克森衝擊」與退出聯合國
  小結
第五章 蔣介石的逝世與反攻大陸(1972-1978)
  前言
  蔣經國就任行政院長與日華斷交
  「臺灣」捲入國際環境的複雜化
  美國軍事承諾的變化
  蔣介石去世與蔣經國提出的「未來國防方針」
  共產黨領導人接連去世與單獨反攻作戰的構想
  小結
第六章 蔣經國就任總統與《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終止(1978-1983)
  前言
  蔣經國總統就任與美國對臺軍售
  華美斷交與《臺灣關係法》
  建立不依賴美國的獨立防衛體制
  一息尚存的反攻大陸任務與雷根政府的期待
  小結
第七章 大陸政策的重新定義與反攻大陸任務的解除(1984-1991)
  前言
  改編為「防衛臺灣」型軍隊與《戒嚴令》的解除
  蔣經國將「統一中國」的責任託付給李登輝
  大陸政策新指導方針的制定與轉換為「守勢防衛」戰略
  小結
終章 位於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的選擇
  「正統中國」的原則與「反攻大陸」的終結
  1991年以來圍繞著臺灣的安全保障問題

後記
各章初刊出處一覽
徵引書目
索引

中文版序(摘錄)
 
藉由中文版出版的契機,容筆者補述在〈後記〉中未曾提及的出版過程。筆者的軍旅生涯始於15歲,蘇聯解體之後,北方的威脅依然存在,筆者在北海道暨青森縣的鷹式飛彈部隊負責國防任務。另一方面,由於自幼對「中國」文化有著濃厚興趣,2005年起如願從事與「中國」相關的工作。在所屬單位中,筆者選擇了鮮少人關注的「臺灣」與「兩岸關係」作為研究對象,因為當時東亞地區的焦點在朝鮮半島,筆者的選擇引來了「為何不研究朝鮮半島」的質疑。但是回首過往,正是從那一刻起,筆者踏上了通往本書出版之路。
 
自那時起,筆者幾乎每日關注有關「臺灣」與「兩岸關係」的新聞。當時正值陳水扁政府執政期間,「統一」與「獨立」成為臺灣社會的熱議焦點,媒體多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將統一臺灣」的角度報導。然而,當筆者深入探究歷史脈絡時,驚訝地發現,臺灣方面亦曾經高舉過「統一中國」的大旗,這引發筆者對此問題的濃厚興趣。
 
隨著對「反攻大陸」議題的著迷,筆者意識到,當時有關「臺灣」與「兩岸關係」的研究中,鮮少觸及「反攻大陸」這一主題,因此,決心從實務工作轉向學術研究,專注於探討「反攻大陸」這一歷史課題。2014年,筆者進入防衛大學校綜合安全保障研究科修讀碩士班。此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開始穿越宮古海峽進入太平洋,與十年前的情勢形成鮮明對比,「中國」再次成為國際社會的關注焦點。就當筆者表示希望在研究所專研「臺灣」與「兩岸關係」的課題時,卻遭遇到「現在是中國的時代,研究臺灣有何意義?」的輕蔑質疑。當時,日本社會對中國「統一臺灣」議題的關注幾乎為零。
 
然而,時移世變。2020年筆者完成博士論文時,國際社會對「臺灣海峽」的關注已大為升溫。當年那些對筆者嗤之以鼻者,如今反而高呼「臺灣的時代來臨了」。2021年夏季,本書日文版問世,同年底,前首相安倍晉三發表「臺灣有事即日本有事」的聲明,此後,連過去對臺灣漠不關心的人,也開始成為名嘴,在日本的媒體上大肆評論「臺灣有事」。近年來,不乏一些缺乏兩岸歷史理解的「速成專家」過度渲染「臺灣有事」的危機感,然而本書自始至終堅持與這些人劃清界線。
 
本書結合了筆者二十年來對「臺灣」與「兩岸關係」的關注,並對臺灣與美國等地的第一手資料進行深入分析,日文版問世之後,曾榮獲第38屆大平正芳紀念獎、第12屆地域研究聯盟獎、第8屆豬木正道獎,及第34屆佐伯喜一獎,一書獲得四項殊榮,實屬罕見。若非筆者曾經與在陽明山守護臺灣安寧的人士,以及在大溪近郊守護兩蔣陵寢的守衛者交流,因此加深了對臺灣安全保障課題的理解,恐怕難以獲得此等殊榮。
 
尤其,既有研究普遍認為「反攻大陸」的口號在臺灣已經自然消退,但本書強調中華民國1949至1991年間的服役軍人,無論是外省人或本省人,「若接獲命令,願隨時投入反攻大陸任務」的證言。國家安全事業是軍人的志業,除非接獲「解除任務」的命令,否則將全力以赴,這種精神無論在臺灣或是中國,甚至世界各地的軍隊放諸四海而皆準。倘若沒有軍旅生涯的歷練,以及對前線軍人心理的理解,筆者無法完成本書的撰寫。
 
雖然本書主要從臺灣的視角進行論述,但筆者對中華民國國軍及對岸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皆懷抱尊敬。謹向在東西冷戰最前線、奮不顧身執行任務的「無名英雄」致上崇高的敬意。
 
最後,筆者要衷心感謝在中文版出版過程中給予支援的各位。首先,感謝日本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部黃英哲教授,不僅給予本書高度評價,並積極將其推介至臺大出版中心。感謝國立臺北大學海山學研究中心林佩欣研究員,在繁忙的勤務之餘依然全心投入翻譯工作,並在近兩年漫長的翻譯時光中,教筆者認識海山地區的酒文化與茶文化,讓艱辛的過程增添不少樂趣。若沒有臺大出版中心蔡編輯悉心協調編輯事務,中文版亦無法順利發行。還要特別感謝日本獨立行政法人國際交流基金會(Japan Foundation)對出版品的海外出版補助,讓中文版得以順利付梓。
 
謹此期盼,本書所揭示的臺灣海峽兩岸七十五年來未爆發世界大戰的安定機制,能成為智慧的泉源,為防範「臺灣有事」,守護全體人民的生命與財產貢獻一份力量。若能如此,將是筆者無上的榮耀與喜悅。
 
序章 臺灣與反攻大陸(摘錄)
 
隔著臺灣海峽的「中國」之分離
 
1912年成立於中國南京的中華民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迅速崛起,躍升為國際舞台上的重要一員;不僅積極參與聯合國的成立,更成功躋身為當中的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然而,在中國大陸,隨著共同敵人日本的敗退,中國國民黨(以下稱「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以下稱「共產黨」)之間的對立逐漸檯面化,國共內戰終於再次引爆。共產黨在農村地區勢力快速擴張,國民黨主導的中華民國政府於1948年5月,根據《中華民國憲法》附屬條款,頒布《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動員全國力量鎮壓共產黨的叛亂,並暫時擱置憲政制度,轉而進入戰時體制。1949年1月,北京落入共產黨的掌控,國民黨敗象顯現,蔣介石開始籌劃撤離至臺灣。隨著同年4月南京失守,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宣布全臺灣進入戒嚴狀態,中華民國政府全面啟動撤退臺灣的準備。10月1日,共產黨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蔣介石隨即將中華民國政府遷至臺北。
 
渡海至臺灣的蔣介石,高舉「反攻大陸」的口號,誓言以武力收復失地,再度統一中國。在海峽對岸,中華人民共和國則主張「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宣示以武力「解放臺灣」。隔年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政府決定支援中華民國,並確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封鎖政策。此時,海峽兩岸各自主張為「正統中國」的政府,雙方的對立被捲進國際冷戰的複雜局勢之中。
 
進入1960年代之後,兩岸的「正統中國」爭奪戰轉移至聯合國的舞台。1969年1月,尼克森就任美國總統,開始改善與中共的關係,導致中華民國在國際上的處境蒙上陰影。1971年10月,聯合國大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代表權,堅持「漢賊不兩立」立場的中華民國隨即宣布退出聯合國。從此,國際上代表「中國」的政府,由臺北的中華民國轉移到北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然而,即便如此,蔣介石始終堅持著「統一中國」的國家目標,這個目標在他1975年4月去世後依然沒有改變。
 
雖然中華民國在退出聯合國後,美國政府仍然承認其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不過1979年1月1日,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中華民國自行宣告與美國斷交。儘管國際社會對中華民國的支持逐漸減弱,但在繼承蔣介石志業的蔣經國領導下,中華民國始終堅守著「正統中國」的立場,將「統一中國」視為最終目標,堅定不移地維護臺灣作為中國一部分的立場。
 
然而,到了1970年代末期,面對國民黨長期的獨裁統治,臺灣內外逐漸湧現出強烈的不滿聲浪。為了穩固政權,蔣經國決定進行政治改革,於1987年7月15日解除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令》。兩年後的1989年12月,美、蘇兩國領袖宣告冷戰結束,曾因韓戰而將「中國」捲入的國際冷戰結構隨之崩潰。然而,即使冷戰結束,中華民國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臺灣海峽兩岸的對峙局面依然持續,中國統一問題亦未找到明確的解決途徑。
 
進入1990年代,儘管東亞依然保有冷戰結構,在蔣經國逝世後繼任總統職位的李登輝領導下,中華民國政府於1991年3月制定了全新的大陸政策指導方針─《國家統一綱領》。同年5月1日,政府決定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將國家總動員與鎮壓共產黨叛亂的目標從國家政策中移除,單方面結束了法律上「國共內戰」的狀態。
 
此後,臺灣步入了民主化的歷程,並於1996年實現由居住在臺灣的人民直接選舉產生中華民國總統。在2000年的總統大選中,支持「臺灣」獨立的民主進步黨(以下稱「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獲勝,臺灣政治史上首次實現政黨輪替。2004年,陳水扁獲得連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了阻止中華民國走向「臺灣獨立」,根據「一個中國」的原則,在2005年3月制定《反分裂國家法》,表明其不排除以武力實現統一的強硬立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強統一力道之時,2008年國民黨重返執政,2016年民進黨再度奪回政權,顯示了臺灣民主化進程中的政黨輪替。
 
至今,「中華民國」作為實際統治臺灣的民主國家,依然存在,而兩岸兩個政府各自主張為「正統中國」的對立局面,已經持續了七十多年。
 
中華民國的軍事戰略與國軍的任務
 
在今日,雖然中華民國的統治範圍僅限於「臺灣」,但依然保留著適用全中國的《中華民國憲法》,並繼續維持一個聲稱「代表全中國的正統國家」的國家體制。曾經將「反攻大陸」視為使命的中華民國國軍,現在的主要任務是防禦共軍侵臺,而不再以軍事力量實現「反攻大陸」作為目標,進而達成「統一中國」的理想。
 
其實,不僅是中華民國,一般而言,國軍的任務都是根據國家周遭情勢的變化,為確保國家最大利益而制定;當然,任務的解除也需依據情勢的政治判斷。中華民國國軍的任務由軍事戰略所規範,軍事戰略則是基於國家目標所制定。根據中華民國國防部編纂的《國軍軍語辭典》,國家戰略構想的制定意義在於「對國家情勢進行評估之後,應該制定達成國家目標所需的計畫大綱,並將其作為制定國家政策的依據」。這說明了支撐國家戰略的重要元素,包括政治戰略、經濟戰略、心理戰略、軍事戰略等四項,其中「軍事戰略」對軍力的整備和運用具有核心作用。此外,鄧定秩亦指出,軍事戰略的制定必須以實現國家目標為首要原則。因此,解除中華民國國軍最重要任務「反攻大陸」,並將任務轉變為防衛作為中國一部分的臺灣,必定需要某種不可或缺的政治判斷。那麼,這樣的政治判斷究竟是何時出現?又是基於何種理由所作的決定?
 
有關中華民國政府轉變軍事戰略的歷程,2006年由民進黨政府發布的《國防報告書》提供最初的官方概略說明。當中指出,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播遷至臺灣時,進入「攻勢作戰」的階段,並於1969年轉變為「攻守一體」的戰略模式。1971年,聯合國代表權被轉移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海峽的情勢發生變化;為此,軍事戰略的重心隨之調整,將「攻守」的天平從「攻勢主體」傾向「防衛主體」,並逐年強化後者的比重。1979年1月,因應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局勢,中華民國將「建設復興基地」訂為新目標,施政重心轉向全力推動經濟建設,優先提升國民生活水準。為了守護被定位為復興基地臺灣的安全,軍事戰略也相應轉變為「守勢防衛」。
 
然而,報告書並未說明1969年由「攻勢作戰」轉為「攻守一體」的背景。值得注意的是,1969年時美國的尼克森總統對亞洲政策提出了新的基本構想(《關島宣言》),是否成為軍事戰略轉變的觸發點?此外,報告書指出1979年從「攻守一體」轉變為「守勢防衛」,是否是中華民國政府因應對美國斷交的局勢變化,所作出解除國軍「反攻大陸」任務的判斷?
 
與此不同的是,根據2013年國民黨政府執政期間,由總統府直轄機構國史館與國防部史政編譯室共同編纂的國防史,其中對軍事戰略轉變的描述指出,1979年出現反攻大陸機會時轉換為「攻守一體」,並從1991年轉變為「守勢防衛」,與2006年《國防報告書》所述略有出入。不過,2017年由民進黨政府發布的《國防報告書》,再次呈現與2006年報告書相似的觀點。
 
民進黨執政時期發布的《國防報告書》與國民黨執政時期發表的官方史書,對軍事戰略轉變時期的描述存在著顯著歧異。特別是對本書所關心的核心議題:中華民國國軍「反攻大陸」的任務何時被解除,以及從「攻守一體」到「守勢防衛」戰略的變換,存在著1979年與1991年兩種不同的說法。再則,這些「官方觀點」對於國家戰略轉變的因素並未深入探討,也沒有對如何達成「統一中國」這一最終目標的相關戰略構想進行清晰說明。
 
自1949年以來,臺灣海峽將「中國」一分為二,位於一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張「解放臺灣」,而另一端的中華民國則堅守「反攻大陸」的立場,兩岸政府各自以「統一中國」為目標持續對峙。直到今天,中共政府依然堅守「一個中國」原則,並持續籌劃以軍事力量改變現狀;相對於此,中華民國不知何時起放下「反攻大陸」的旗幟,並未再展現出積極推動「統一中國」的態度,且大多數的民意傾向維持臺海現狀。要理解這樣一個「分裂國家」在統一問題上的溫差,有必要追溯中華民國自遷至臺灣以來,對「統一中國」構想的轉變、反攻大陸的準備情況,以及最終為何放棄反攻大陸,轉而將軍事戰略重心轉向防衛臺灣的關鍵轉折點。
 
本書的論點及架構
 
基於以上先行研究所提出的課題與史料狀況,本書將探討中華民國政府在失去中國大部分領土的情況下,仍堅持在臺灣繼續堅持「正統中國」原則的脈絡,並在日益艱困的生存環境中,逐漸意識到實現「統一中國」這最終國家目標已不可能,進而決定接受現實,將國軍轉型為專注於防衛臺灣的軍隊,同時解除其「反攻大陸」的軍事任務。目的在於探究儘管在《中華民國憲法》體制下,政府名義上依然維持「代表全中國的正統國家」的形式,但實際上已轉變為僅統治臺灣的政權,並且逐步走向實質的獨立國家,成為「統治臺灣的中華民國」的歷程。
 
國民黨長期堅持的「正統中國」的政治結構,在1949年後隨著現實的變化,已經轉變為僅統治臺灣的體制,正如若林正丈所主張的「中華民國臺灣化」這一變化已無可置疑。然而,儘管如此,今日在這塊土地上,存在著各種要求「臺灣」這個國家改變的運動,有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的壓力,甚至國際社會普遍稱這個政體為「臺灣」,但即使如此,自稱為「中華民國」的這個政體,還是繼續在艱困的國際環境中穩定存在著。
 
提前揭示本書結論,可以概括為:從過去至今的變遷可見,中華民國政府領袖因應時局,逐步調整「統一中國」的構想,將反攻大陸在內的「統一中國」這一終極國家目標擱置,最終接受「統治臺灣的中華民國」這個現實。為了闡明這一脈絡,本書將從兩個主要問題進行考察。
 
首先,本書聚焦於中華民國政府領導人堅持的國家目標「統一中國」,及其與實現此目標的軍事手段─「反攻大陸」的關係,透過歷史學研究法,重新評估中華民國軍事戰略的演變。在過去的現代中國史研究中,「統一中國」的問題主要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立場進行討論;在臺灣政治史研究中,則大多遵循「中華民國臺灣化」的脈絡,分析一個原本代表全中國的國家體制,如何轉變為僅統治臺灣的政府。然而,正如前述,現今的中華民國政府是1948年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在中國大陸成立,因國共內戰被迫遷至臺灣。然而,對於該憲法所規定的「統一中國」這一國家最終目標,及其實現此目標的軍事手段「反攻大陸」,兩者之關係的研究目前幾乎為零。因此,本書將深入探討基於憲法體制將「統一中國」視為國家目標的民國政府領導人,如何根據情勢變化,調整關於「統一中國」的相關構想,並根據這些變化,調整軍隊的任務及轉換軍事戰略。
 
另一個主要議題是,從中華民國的視角出發,探討兩個政府在「統一中國」問題上的對立,以及華美關係在反攻大陸中的角力,並且嘗試超越「冷戰」框架來進行分析。隨著韓戰的爆發,臺灣海峽兩岸的內戰被納入國際冷戰結構,與德國、朝鮮半島及越南一同,成為冷戰分裂國家的象徵,並且在東西方對立的最前線時常發生「熱戰」。為了避免臺海衝突升級成世界大戰,美國試圖以壓倒性的力量遏制,這或許是中華民國政府無法發動大規模反攻行動的原因之一。然而,站在中華民國政府的立場來看,儘管受到與美國的同盟關係帶來的結構性約束,他們仍然抱有一絲希望,期盼某些契機下,這股力量能夠轉向中國大陸,並且追求有朝一日在中國大陸再現榮光的機會。本書將從處於中、美兩大國家的夾縫之間,且其主體性常被忽視的「臺灣」視角出發,揭示在臺灣的中華民國究竟何時放棄了反攻大陸的目標,在中-美-華關係史的脈絡中,對解除國軍反攻大陸任務進行歷史定位。
 
除了上述兩個主要的論點外,本書還將運用最新公開的《蔣經國日記》,探討從蔣介石到蔣經國之間權力交接的歷程;此外特別將焦點放在總統專屬的「統帥權」,分析蔣介石與蔣經國之間的意見分歧,加上在蔣介石健康狀況惡化後,蔣經國作為行政院長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蔣介石去世後,蔣經國如何行使權力等。透過這些觀察,探究蔣介石到蔣經國時期,權力轉移過程的清晰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