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的心智

拉爾斯.奇特卡 著
林居正 譯

提到蜜蜂,大多數人通常都會聯想到牠們的團結力量大──像是合力建造出巧奪天工的蜂巢。但是若你仔細觀察,你將會發現:其實每一隻蜂都遠比你所想的還要聰明!在本書中,拉爾斯‧奇特卡教授彙集了數十年來的研究成果,向我們揭示蜂類非凡的認知能力:牠們能夠辨別花朵和人臉、能夠計數物品、能夠使用簡單的工具、能夠解決問題、能夠透過觀察同伴掌握技能。不僅如此,蜂類也有基本的情感,彼此之間還有不同的「個性」。牠們甚至還可能擁有意識!

奇特卡教授藉由一則又一則有趣、生動的蜂類行為研究故事,引領讀者一步步地進入蜂類的內心世界。首先,他深入剖析蜂類迥異於人的感官系統,讓讀者認識到蜂類的迷你大腦中竟包含如此多樣精巧的設計,這在動物界中是極為罕見的。他探討了蜂類的本能行為,以及牠們成為採蜜者的演化過程如何有助於牠們發展出優秀的空間記憶。此外,奇特卡教授也研究了蜂類個體之間的心理差異,並在揭露蜂類各種可能的心智能力後,進一步帶領讀者反思蜂類保育的倫理議題。

經歷這趟探索之旅,讀者將會發覺:原來我們身邊平凡所見的小昆蟲一點也不平凡!


【專家推薦】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我們不是蜜蜂,又怎能窺探蜜蜂的心理世界呢?然而,以上這個想法將在讀過《蜂的心智》後徹底顛覆!雖吾非蜜蜂,但藉由科學角度詮釋蜜蜂的五感,亦能體會其中之樂。───乃育昕(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副教授)

提到蜜蜂,我們總會想到牠們的集體智慧,但您曾想過蜜蜂的個體智慧嗎?《蜂的心智》這本書揭示蜜蜂個體的非凡能力,帶我們穿越感知迷宮,探索牠們獨特與奇妙的心智世界,更深入了解這令人驚嘆的生物。───吳岳隆(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

蜂擁有許多不可思議的特色,當您越深入了解,會越發讚嘆。本書以蜂的角度,搭配蜂科學家所進行的試驗結果,讓讀者認識蜂的視覺、感官、溝通、學習等本領,帶大家一窺蜂的神祕心智中心!───吳明城(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副教授)

想像如果您是一隻蜜蜂,您會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呢?作者剖析眾多蜜蜂科學家的研究,讓我們去想像與推敲蜜蜂的世界。《蜂的心智》是一本有趣的科普書籍,讓人閱讀起來意猶未盡,鄭重推薦給您!───陳裕文(國立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教授)

大家都知道蜜蜂對人類、植物及環境永續的重要性,但鮮少有人能了解蜜蜂的思考與行為。透過本書,我們可認識蜜蜂的感官世界,以及蜂類多樣化的本能行為。了解蜂類大腦的運作,將可一窺其心理與學習行為的祕密。───彭及忠(國立虎尾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教授)

由當今知名權威拉爾斯‧奇特卡教授撰寫,《蜂的心智》以清晰結構深度探討了蜜蜂的感知、行為和心智,揭示了牠們驚人的智慧,也挑戰了對意識的傳統理解。本書是理解蜜蜂、昆蟲乃至無脊椎動物世界必讀的權威導引。───楊恩誠(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

探討基因如何調控行為,已成為生物醫學之新主流。《蜂的心智》將使得分子層次的數據獲得更為完妥之解釋,也會啟發昆蟲分子生物學家進行更多有創意的神經行為學研究。───張俊哲(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臺大出版中心主任)

【作者簡介】

拉爾斯.奇特卡(Lars Chittka)
德國動物學家,現為英國倫敦瑪麗王后大學感覺與行為生態學教授,並為該大學心理學研究中心創辦人,另也擔任生物學知名期刊PLOS Biology的編輯。曾獲得包括皇家學會沃夫森研究獎、皇家昆蟲學會萊斯里古德曼獎等多個獎項,並獲選為倫敦林奈學會、皇家昆蟲學會、皇家生物學會會士。


【譯者簡介】

林居正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學士、動物所碩士,英國劍橋大學動物系博士,現任劍橋大學動物系博士後研究員,專長為昆蟲行為學與神經生物學。

譯者序
中文版序
致謝
第1章 導論
第2章 奇異的色彩視覺
第3章 蜂類的感官世界
第4章 本能不只是本能
第5章 蜂類智力與溝通能力的起源
第6章 空間學習能力
第7章 花朵學習
第8章 從社會學習到「蜂群智能」
第9章 背後主宰一切的大腦
第10章 蜂類之間的「個性」差異
第11章 蜂類是否擁有意識?
第12章 後記──對蜂類心智的了解之於保育有何意義?
圖輯
註釋與參考書目
圖片出處
索引

中文版序
 
蜂類腦中的世界十分美麗,同時也非常奇特,牠們感受世界的方式與我們截然不同,舉例來說:牠們能夠看見我們看不見的紫外光、能夠感應磁場,也能夠聞到各種我們察覺不到的味道。牠們腦中在意的事情也跟我們完全不一樣──你能十分篤定沒有生育能力的工蜂對於性一點興趣都沒有,卻對能提供牠們所有營養的花朵情有獨鍾。蜂類的大腦縱然袖珍,但所展現出的智力之高,在動物界中可說是十分罕見:牠們懂得計數、能夠辨識人臉,還能透過觀摩同伴來學會使用工具。在牠們的社會裡,牠們能夠有效分工、透過舞蹈語言相互溝通,還能夠共同完成絕妙的築巢工藝,其高超的技藝是除了人類之外的所有脊椎動物皆難以望其項背的。此外,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牠們可能具有意識,並且也會產生各種情緒。
 
一年又一年,關於蜂類心智的研究屢屢打破人們的想像。像是在2022年,我們就發現蜂類會單純為了追求喜悅而玩球。探索牠們的心智就像是在深掘一口神奇的水井,不管挖得多深總是會有源源不絕的活水湧現。過去我們曾經認為只有人類才會思考,但現在我們正見證著另一場科學革命揭開序幕: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為,人類並不是唯一具有意識的物種,在動物界中還有各式精巧的心智圍繞在我們身邊──不只是黑猩猩和烏鴉,還包括蜂類這種「地球上的外星生物」。
 
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其他的生物正跟我們人類一樣在思考、在享樂、在受苦。與此伴隨而來的,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應當重視這些美妙又奇特的心智,對於孕育出它們的天然環境予以保護。蜂類帶給我們蜂蜜的甘甜、蠟燭的光亮,以及詩作與心智研究的靈感,現在該是我們回報牠們的時候了!讓我們許下承諾,修復過往為了經濟發展所犧牲的自然棲地,並且達成共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休戚與共、同舟共濟的生命共同體。
 
我十分高興這本書現在有了中文的版本,並且誠心希望你會樂在其中。
 
第1章 導論(摘錄)
 
身為一隻蜂的感覺是什麼?
 
為了探究蜂的心智,我們可以試著從蜂的第一人稱視角感受牠們的日常生活。如此一來,就可以進入蜂的思考領域來思索下列問題:身邊的哪些事物對你的生活很重要?這些事物怎麼影響你的生活?接下來,讓我一步步地帶領你揣摩變成一隻蜂的感覺:首先,想像你的皮膚變成一副堅硬的外骨骼,而外骨骼之下直接與肌肉相連,整體而言就像是一副擁有真實肉體的盔甲,全身外硬內軟;另外,你的尾部還具備能夠禦敵的螫針,它就像是針筒一樣能夠把毒液注射到敵人體內,毒性足以殺死相同體型的對手,或是令體型巨大的動物疼痛不已──但這是危急時刻的最後手段,因為使用它的同時也會要了你的命。現在,你可以想像身處在一隻蜂頭部的駕駛艙中,試著揣摩眼前的景象會是什麼樣子。
 
你擁有超級廣角的300度視野,而且視覺處理速度遠勝於人類。由於花朵是你唯一的營養來源,且每朵花能提供的食物十分有限,因此你必須兢兢業業地穿梭於數公里的花叢間──而這個過程中你還得面對數以千計的競爭者。此外,你所能見到的顏色範圍也比人類更為寬廣(甚至包含紫外光),並能夠感測光波振盪的方向。除了強大的視覺能力之外,你還具備多種知覺的超能力,這來自於你身體內建的指北針,以及位於你頭上、長度如同臂展的觸角,這對觸角包辦了味覺、嗅覺、聽覺與電場等知覺能力。別忘了,你還能飛行!當你擁有上述這些構造與能力後,你的腦海中會想些什麼?
 
野外採集所面臨的挑戰
 
動物(包括人類)腦中的資訊由下列幾項所組成:經由演化銘刻在身體裡的訊息、由各種身體感官接收到的訊息、由自身過往經驗所學到的教訓、綜合各種思考能力所做的想像與判斷。想要知道一隻動物在想什麼,不妨想想牠所處的環境有什麼事情和牠切身相關—換言之,對於這隻動物的日常生活而言,什麼是最重要的?舉例來說,蜜蜂的工蜂就不會煩惱有關生育的問題,因為那是蜂后的任務,工蜂並不具備生殖能力。另一方面,花朵對於蜜蜂的重要性和其對於人類的重要性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植物透過光合作用轉換太陽能而來的能量飲料—花蜜,是整個蜜蜂族群能否存續的關鍵;植物的花粉(精細胞)則因為富含蛋白質,對於蜜蜂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資源。
 
為了更貼近這種視花朵為生命的動物的思緒,我們可以試想一隻年輕工蜂第一次離巢飛行的情形:牠的第一個挑戰,就是記得巢穴的位置與附近可供參考的地標,確保回程時不會迷路;再來就是要把充滿蜜源植物的地點牢牢記在心上,以便來回採集或是與同伴分享資訊。在幾次的出外探勘之後,牠就必須要有能力帶回足夠的食物以分擔家計,否則年幼的手足可能會餓死。顯然在演化之下,我們這隻工蜂的腦中早已銘刻了大量生存所需的知識,使牠不需學習就能飛行,且生來就知道地貌中那些帶有色彩與氣味的小點可能代表著花朵。
 
即使如此,仍然有許多資訊無法透過演化傳承,因為這些資訊通常會隨著時間、空間改變因而無法預測。比如說,蜂類不會天生就知道花叢在哪裡,或是這些花朵確切的模樣;牠們不會知道應該如何從特定形狀的花朵取得食物、哪些花朵含有花粉或是花蜜、哪些花朵的收穫會比較多;即使是原本有大量花蜜的花種,也有可能已經被其他採集者捷足先登。這些情報都有賴每隻蜂經由每次出外採集花蜜逐漸累積,因此在蜂類短暫的生命週期(可能僅有3週)裡,牠們必須要大量學習,否則可能找不到回家的路,抑或是無法成為合格的採集者。
 
蜂類的第一次飛行最為凶險。以熊蜂(bumble bee)為例,大約有一成的工蜂在第一次離巢後再也沒有返回巢穴,牠們可能忘記了回家的路,或者在半路成為鳥類、蟹蛛等捕食者的食物。為了體會在大自然裡這一切有多艱險,我們可以想像把人類的幼童放到類似的場景裡:對應初學者工蜂的經驗能力,我們設定這些孩子為大約6歲大、學齡前的年紀,並且為了簡化,我們先假設一個沒有掠食者的狀況,而他們的任務是在大自然的環境裡(沒有人為建造、可供辨識的地標)像蜂一樣採集食物。他們需要有先見之明,攜帶足夠的物資,在面臨補給不足的情況時,也要能臨機應變生存下去。孩子們的採集目標會設置在距離起點至多5公里的範圍內(蜂採集食物的距離),並且裝在各種特殊的謎箱裡(模擬蜂採集食物時要克服的困難),他們必須找到這些謎箱並運用自身的智慧取得物資,最後在沒有好心人指路的狀況下成功返回起點。在這種條件下,你認為會有多少比例的孩子能在1天內通過考驗,帶回足夠的食物?
 
我們可以想見,那些通過考驗的孩子們必然擁有優秀的空間記憶能力、搜索能力與動作學習能力,並且能夠自主判斷不同資源的優劣。如果實驗繼續,在接下來的幾天內,會有越來越多的孩子掌握相關技巧並表現得更好:他們會認得提供最多獎勵的謎箱長什麼樣子,並專注於開採這些謎箱(且會試圖發掘更多外型相似的謎箱),以及找到前往這些謎箱的較短路線。然而,大自然的世界並不會這麼單純、一成不變。為了讓實驗更貼近真實情況,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提升難度:加入另一組孩子競爭、加入一些不可預測的改變(好比大自然的花朵此消彼長),這些外部壓力都迫使孩子們必須花費更多心力往返確認物資供應的狀況。以上這些只能大略模擬蜂類日常挑戰的一小部分,我們可以漸漸感覺到,蜂類的大腦必須處理非常多的資訊,並做出最適當的反應。在接下來的段落,我們會進一步探討蜂類解決這些問題所需要的複雜決策能力以及組織記憶能力。
 
本書的架構
 
在本章導論之後,我們首先將在第2章和第3章一窺蜂類的感官系統。這些感覺器官是資訊的門戶,所有進入腦中的資訊都是先經由感覺器官接收,因此了解這些器官和蜂類能夠接收到的資訊對於解讀蜂類的心智十分重要。透過這些章節,我們將會發現蜂類的感官世界不只是完全和人類不同,而且很有可能比人類豐富得多。不過,動物(包含人類)腦中的資訊並非全都是從外界獲得,與生俱來的本能也(至少部分地)掌控了動物的需求與恐懼、如何執行特定的動作等資訊。因此,第4章將會探討蜂類多樣化的本能行為,以及本能如何影響牠們的心理與學習行為。在第5章,我們將一步步地追本溯源,分析蜂類「中央居所採集」(central place foraging,即擁有固定居所)的生活型態如何有利於智力的發展。蜂類祖先很早就從居無定所發展出有固定巢穴的生活方式,成蟲會築巢並在巢穴裡育幼,為此牠們需要擁有足夠的空間記憶能力,才能在每次採集後記得回巢的路。第6章則會細說蜂類的大腦如何處理有關空間的資訊。
 
在第7章裡,我們將會探討蜂類造訪花朵的習性怎麼逐漸造就蜂類成為昆蟲界的高智商物種。除了學習基本的花朵位置、顏色、香氣之外,牠們在一次次的經驗中累積關於花朵的知識來提高採集效率,並且終身受用。第8章則是有關蜂類的社會學習,牠們能藉由觀察身邊的同伴習得非常多的情報與能力,從諸如「哪些花朵是更好的目標」的簡單資訊,到採蜜操作技巧的細節都能包辦,因此很多複雜的社會行為實際上是眾多個體嘗試解決難題後的產物,而非傳統上所認為的群體智能(swarm intelligence)。
 
在前幾章裡,我們一路從蜂類的感官認識到其複雜的社會認知。到了第9章,我們將一探蜂類的神經系統,看看這麼小巧的大腦與神經網路如何協調、執行複雜的運算與學習。第10章則將著重於比較不同蜂類個體之間的心理差異,以及背後的神經學解釋。在第11章,我們會總結所有章節的知識,並嘗試回答一個最困難的問題:蜂類是否具有自我意識?根據我們對於蜂類的自我經驗以及情緒感受的探索,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有可能為「是」;有鑑於此,我們會在最後的第12章加入倫理的角度,重新審視蜂類的保育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