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易學史論——《周易》在日韓越琉的傳播與影響

吳偉明 著

本書從學術史及文獻分析這兩大角度探討易學在日本、朝鮮、越南及琉球的傳播與影響。除了嘗試勾劃這些中國近鄰的易學發展史外,它還針對日本、朝鮮及越南的重要易學著作作專題性的文獻分析,並提出「易學文化圈」的構想。這是首本研究東亞易學的專書,其開拓性的研究對了解易學、域外儒學史及東亞文化交流史都有極大幫助。

This is the first monograph on Eastern Asia I Ching scholarship and its pioneering research is seminal in understanding I Ching scholarship, history of Confucianism outside China, and history of Eastern Asia cultural exchanges. This book explores the transmission and influence of I Ching scholarship in Japan, Korea, Vietnam and Ryuky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y of the scholarship and its literature analysis. It also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I Ching Cultural Circle’.

吳偉明

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並兼任文學院副院長、日本研究學系系主任及比較日本學研究中心主任,專攻日本思想史、中日文化交流史及東亞易學史。主要著作有《德川日本的中國想像:傳說、儒典及詞彙的在地化詮釋》(2015年)、《日本流行文化與香港:歷史、在地消費、文化想像、互動》(2015年)、《在日本尋找中國:現代性及身份認同的中日互動》(2013年,編著)、《易學對德川日本的影響》(2009年)及The I Ching in Tokugawa Thought and Culture(2000年),譯書有《日本人與孫中山》(2015年)及《德川日本》(1996年),並在歐美、日本、中港臺的學術期刊刊登論文七十多種。

自序
 
跟《周易》遇上純是偶然,卻成為一生的學術伴侶。我出身自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歷史系,早年深受錢穆史學的影響,對中國文化抱有一份溫情與敬意。因性情所趨,令我醉心的是老莊而非孔孟。求學時在四書五經之中,最喜歡看《論語》,因為它淺白易明,而且覺得其內容充滿人生的智慧。艱澀、抽象的《周易》跟我的距離最遙遠,想不到後來竟與它結下不解緣分。始於《論語》,終於《周易》是自古學習儒典的途徑,自己的學術歷程竟與之暗合。
 
一九九一年在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系修讀博士課程第二年時,選修了西方的日本佛教專家Martin Collcutt的「中世日本禪宗」導修科,發現中世日本的禪僧對《周易》似乎情有獨鍾,我開始研讀歷代日本人撰寫的易學著作,而且決定以近世日本易學作為博士論文的題目。此後的四年半日以繼夜都在看德川時代(1603-1868)的易著,在閱讀與思考的過程中,從最初的大惑不解,進而略有所悟,最終是豁然開朗。
 
我治易學史已逾廿載,不過我並非《周易》的專家,對象數可謂一竅不通,對義理及占卜亦是一知半解。我真正的專業是日本思想史及中日文化交流史,《周易》成為了解日本思想史及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切入點。二○○○年由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將博士論文出版成The I Ching in Tokugawa Thought and Culture後,本以為與易學史研究告一段落,想不到近年又回到起點再出發。昔日在研究德川易學時蒐集了一批日本及東亞的易著,打算日後研究。數年前心血來潮,重新整理這批在床底下封塵的資料,並補充一些近年才公開的古籍及近人論述,開始動筆撰寫一本東亞易學史的專書。為此研究,這些年間曾走訪日本、韓國、越南及沖繩的圖書館,這不但是出於個人的學術興趣,亦是一種責任,心想若我不嘗試去寫,不知何時才有人會整理東亞易學史。
 
本研究探討《周易》在日本、朝鮮、越南及琉球等中國文化圈內的域外之地如何被閱讀及使用。個別章節的早期版本曾刊登於《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學術月刊》、《中國學術年刊》、《域外漢籍研究集刊》、《中國漢學研究通訊》、《九州學林》、《國際易學研究》、《嶺南學報》及《國學學刊》,感謝它們讓我作大幅度修訂,編集成書。
 
我要特別感謝Richard Smith、鄭吉雄及近藤浩之三位易學專家。Richard Smith從全球化的角度整理《周易》、鄭吉雄對中國象數易的研究及近藤浩之整理日本中世易學都對我有很大的啟發。他們的友誼及鼓勵亦成為撰寫本書的重要動力。此外,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的專業編輯及主編與兩位匿名審查者的寶貴意見大大提升本書的可讀性,在此一併致謝。
 
從東亞視野下研究中日交流史,是從恩師Marius Jansen的學問中領會的道理。沒有他的教導,也許我只會是個鑽牛角尖的專家,像這樣跨地域、跨文化的比較研究亦不會出現。我對他的感恩及懷念,非筆墨所能形容。
 

自序

導論 日韓越琉的易學比較
一、前言
二、《周易》流傳域外的機制
三、日本易學比較論
四、韓國易學比較論
五、越南易學比較論
六、琉球易學比較論
七、結語

日本篇
第一章 從《百衲襖》看中世日本易學的在地化

一、前言
二、桃源瑞仙及其《百衲襖》的年代
三、《百衲襖》的佛儒合一論
四、《百衲襖》的日本宗教思想
五、《百衲襖》的歷史意義

第二章 海保漁村《周易校勘記舉正》與德川校勘學
一、前言
二、阮元版《周易正義》的問題
三、海保漁村對阮元版的訂正
四、海保漁村的校勘法
五、結語

第三章 高島吞象《高島易斷》與明治政治
一、前言
二、高島吞象在日本易占史上的地位
三、易占與明治政治意識形態
四、易占與明治軍事外交
五、結語

第四章 內藤湖南的《周易》成立史研究
一、前言
二、十翼非出孔子論的形成背景
三、〈易疑〉的《周易》成立史論述
四、〈易疑〉在東亞易學的地位及其影響

第五章 根本通明《周易象義辯正》與明治天皇制
一、前言
二、易學淵源及特色
三、《周易象義辯正》與天皇制
四、結語

東亞及東南亞篇
第六章 李氏朝鮮後期的易學思想

一、前言
二、朝鮮朱子學與易學
三、朝鮮實學與易學
四、結語

第七章 丁茶山的中國易學史論
一、前言
二、評論中國易學的標準
三、論三代《周易》的形成
四、論漢至唐的注釋
五、論宋至清的注釋
六、結語

第八章 易學在越南的發展與特色
一、前言
二、草創期(郡縣時期至陳朝)
三、成熟期(黎朝至阮朝前期)
四、轉變期(阮朝後期)
五、衰落期(戰後至現在)
六、越南易學的特色

第九章 黎文敔《周易究原》與阮朝後期易學
一、前言
二、《周易究原》與晚阮易學
三、《周易究原》與晚阮西學
四、結語

第十章 《周易》在近世琉球的流傳概述
一、前言
二、《周易》在琉球的傳播途徑
三、《周易》在琉球各地的滲透
四、琉球儒者與《周易》
五、琉球風俗與陰陽思想
六、結語

結論

參考書目
名詞索引
人名索引
人名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