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中國實用文類美學

柯慶明 著

本書以前所未見的宏大視野,直指中國古典實用文類蘊含的美感特質;
照見了中國文學傳統中,不容忽略的半壁江山!


本書集中討論「古典中國實用文類」,正面迎向「文學」這個現代觀念的挑戰,可謂前所未見之創舉。本書作者柯慶明教授為臺灣中文學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除中學根底深厚之外,更熟稔於現當代文學美學以及西方文學理論。本書是柯教授個人學術研究又一高峰,也顯現臺灣中文學界推陳出新的動力。

本書質疑近世僅以具有想像、虛構性質的詩歌、小說、戲劇為「文學」的妥適性,因而自古典的實用文類:「論」、「說」、「序」、「跋」、「書」、「箋」、「表」、「奏」、「弔」、「祭」、「碑」、「銘」、「傳」、「狀」、遊覽「記」、山水「記」、修造「記」與器物「記」,探討其文類規約,在實用目的外,仍然涵具特殊的美感潛能與性情表現,深具生命觀照、反映命運情境等特質。既參酌傳統與現代文類理論的認知,亦舉實際的名作為例,論證其所以引發讀者的文學興味,在發情止禮中,深察人性,諦觀人類的特殊而共同之命運:一方面主張推擴「文學」之界義;一方面藉此亦選樣的析論了古典實用文類之代表名作,指出它們不容忽視的美感、情感及智慧等意涵和價值,以補一般「文學史」之不足。以精闢細緻的方式解剖詮釋,讓理論演縯有具體例證支援。作者既深於古典傳統,又別具文學心眼,議論通暢而不板滯,極能啟迪思考。

名家推薦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講座教授)
王聰威(小說家、聯合文學總編輯)
白先勇(文學家、臺大講座教授)
李隆獻(臺大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李歐梵(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
初安民(印刻文學總編輯)
林文月(臺大中文系榮譽教授)
封德屏(文訊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
胡曉真(中研院研究員兼文哲所所長)
唐   捐(詩人、臺大中文系副教授)
梅家玲(臺大中文系特聘教授)
陳國球(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講座教授)
黃美娥(臺大臺文所教授兼所長)
黃英哲(日本愛知大學教授)
楊佳嫻(作家、清大中文系助理教授)
楊泮池(臺灣大學校長)
楊富閔(作家)
葉國良(臺大中文系特聘教授)
聯合推薦

柯慶明

國立臺灣大學臺文所、中文系名譽教授,曾任臺大出版中心主任、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學院副院長。《現代文學》雜誌主編,《文學評論》雜誌編輯委員兼執行編輯,美國哈佛燕京學社協同研究員,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訪問研究員,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招聘教授,捷克查理士大學客座教授;著有《一些文學觀點及其考察》、《萌芽的觸鬚》、《分析與同情》、《境界的再生》、《境界的探求》、《文學美綜論》、《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中國文學的美感》、《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柯慶明論文學》等文學論著,以及詩集《清唱》、散文集《出發》、《靜思手札》、《省思札記》、《昔往的輝光》。日記《2009/柯慶明:生活與書寫》等。

導言
 
晚清以降,整個東亞、華夏文明,以吸收效仿西歐、北美為務,積漸成習,我們漸漸忽略了「文學」與「Literature」不但分屬兩種語言系統,而且是兩個不同文化傳統的產物。當西方人逐漸以Poetry、Fiction、Drama為Literature的指涉物時,我們亦理所當然地以為:文學指的就是詩歌、小說、與戲劇,它們不但是特殊的語言形式所構成的文體,而且必須是想像、虛構、純粹為了美感需要而創作的產物。從康德以降,我們或者以為美感只是形式,或者以為美感與實用的作為不相容。
 
因而中國文學的領域,就不知不覺遭到大幅的刪汰。於是中國文學就僅限於《詩經》、《楚辭》以降的詩、賦與志怪、傳奇等以下的小說,然後是宋元才開始的戲曲,但是《莊子》、《史記》等相關著作,則自然排除在外,推給哲學與歷史等領域。這是利用別人的系統,作自家的系譜時,必然會有的張冠李戴、削足適履的現象。於是《昭明文選》裡的泰半作品,除了詩賦之外,都成了行迹可疑的存在;更別提漢唐以降,眾多的古文寫作了。
 
研究「文學史」,最大的困難,在不僅是中外的異類文化下,大家並沒有共通的文類區分與使用規範;即使以古今而論,歷代的文體、文類亦迭有變遷。漢魏六朝以降的古詩,迥異《詩經》、《楚辭》之作,而唐宋以後方有詞、元明以後乃有曲,其體製、美學型態各不相同,勉強求同,了無益處;不妨先以同情的瞭解,各順其異,來加以接受、加以欣賞。同樣的,《昭明文選》以降的古典實用文類亦有許多篇章,傳統社會皆以「文」視之。正如西方並無所謂「以軟筆寫硬字」的書法,我們就得否定書法是一種藝術一樣?我們不妨重新面對這類作品,探索其作為各別「文類」是否有其美感特質,使得古人以其為美「文」,而我們亦不妨考慮,重新將它們納為「文學」之一部分。
 
由此一念,由「論」「說」開始,我連續九年的國科會研究計畫都以相關的兩個次文類為題材,探討它們作為「文學類型」的美感特質:真正的意圖是,綜集成冊,或許可以提出一種「古典中國實用文類美學」。但在教學與行政雙忙的情形下,進展甚為緩慢,而倏忽已屆退休之齡。原以為退休後可以整理改寫成書,但又接了一個臺大「新百家學堂」計畫,加以教學仍未終止,因而四年已過,仍然全無進展。後來想功成未必得在我,僅止此類嘗試,或許亦可號召有志的學者,在踵事增華中,發展為完整的體系,作更為博大精深的呈現。因而本書雖名「古典中國實用文類美學」,其實比較合宜的說法,應該還得加上「論集」二字;但書名早已過長,就姑存原先構想的書名,既為了簡便,也為了存留自己的原初用心。書中各篇的分析,選文重在知名之外,亦在凸顯類型,以此喻示其種種的可能性。綜集而觀,則略可顯現我對此一文學傳統之各種名文、美文的擇取。
 
少時立志遍讀中國文學名著,結果志大才疏,涉獵仍然有限。但是文中討論所及的各種篇章亦可略示,多年來浸潤其中的喜悅!
 
野人獻曝,曝在野人之外,亦非野人所有。野人所獻,終究只是自家體驗的喜悅罷了。惟願有心的讀者自可於冬陽之曝中,各有更深、更廣的體會也!
 

導言

第一章 「論」「說」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
一、前言
二、中古文論的見解
三、《文選》諸「論」類文章的美感分析
四、考察中古文學的暫行結論
五、近古文論的再思
六、近古文學的表現
七、綜合的結論

第二章 「序」「跋」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
一、前言
二、對「序」「跋」的傳統理解
三、「小序」、「大序」的寫作方向
四、史傳中的「序」與「序」中的歷史
五、「自序」與「宴集序」的自我介入
六、「餞別序」、「贈序」與「別集序」的人際互動
七、結語:〈金石錄後序〉的特殊型態

第三章 「書」「箋」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
一、前言
二、對「書」「箋」的傳統理解
三、「書」「箋」文類的基本寫作特質
四、「書」「箋」的「戲劇性」、「敘事性」美感類型
五、「書」「箋」的「抒情性」、「描寫性」美感類型
六、結語

第四章 「表」「奏」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
一、前言
二、對「表」「奏」的傳統理解
三、命運的鑑戒與貞定
四、存亡承繼危機的勸諫
五、用世之心與讓謝之辭
六、對「他者」的祟揚彈抑
七、對帝王本身的規諫
八、另類的「表」作
九、結語

第五章 「弔」「祭」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
一、前言
二、對「弔」「祭」的傳統理解
三、幼弱與英年:「哀」的興感動力
四、困境與抉擇:「弔」的倫理反思
五、無名與有名:「祭」的類型I
六、師友與親屬:「祭」的類型II
七、神物與自身:「祭」的類型III
八、結語

第六章 「碑」「銘」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
一、前言
二、傳人昭德的「碑」「銘」
三、敘事紀功的「碑」「銘」
四、序地弘道的「碑」「銘」
五、刻石以外的「銘」文
六、結語

第七章 「傳」「狀」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
一、前言
二、對「傳」「狀」的傳統理解
三、史傳表現的諸種面向
四、私傳寫作的諸種類型
五、結語

第八章 遊覽「記」與山水「記」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
一、前言
二、從遊覽「記」到山水「記」
三、山水「記」與遊覽「記」的界限與表現
四、山水「記」與世情的辯證
五、遊覽「記」中的遊覽美學
六、結語

第九章 修造「記」與器物「記」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
一、前言
二、對「記」的傳統理解
三、修造「記」的基本寫作特質
四、器物「記」的基本性質
五、結語

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