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校史稿(1928-2012)

吳密察,柯慶明,葉國良 編
丁亮,伍振勳,吳旻旻,林永勝,陳志信,彭美玲,張蓓蓓,張麗麗,張素卿,張寶三,黃啟書,潘少瑜,鄭吉雄,蔡振豐 著

臺大的校史不只是一所大學自身的歷史,
也是臺灣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切片,
更是臺灣史中不可或缺、至關重大的一章。


國立臺灣大學之前身為昭和三年(1928)成立之臺北帝國大學,為日人於當時設立九所帝國大學之一;民國三十四年(1945)臺灣光復後,易為今名,而後伴隨政府播遷、社會重建,經歷經濟起飛、政治民主化,逐漸發展成為地位益形重要的臺灣第一學府,也是國際間知名的一流大學;因而該校校史也是臺灣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至關重大的一個篇章。

本書以民國九十四年出版之《國立臺灣大學校史稿(1928-2004)》為基礎增修而成,維持原本沿革、組織、教學、研究、交流、活動、空間、經費、傳記、簡歷十篇正文之架構;另有組織現況表、系所沿革表、各單位歷任主管任期表、專任教師名錄、大事紀、校史延伸閱讀書目等六篇附錄,是臺灣大學校史最完整的全紀錄。

本書特色

⊙ 書末附有「臺北帝國大學成立前紀事」、「臺北帝國大學時期紀事」、「國立臺灣大學紀事」對照「臺灣與世界史重要紀事」,便於查閱自臺北帝大至臺大的發展源流,並將校史置於臺灣史與世界史的整體脈絡下,有更全面的觀照。
⊙ 本書裝幀採圓背精裝,書封外表包覆高級荷蘭布,書名以臺靜農教授法書之「國立臺灣大學」題字,另附黑色書盒,可收納書冊,典雅大方,是餽贈校友或個人珍藏的最佳選擇。
⊙ 書中收錄多幅早年《國立臺灣大學概況》與校史館提供之老照片,並且增加今日校園風貌之圖像,可陪伴文字閱讀,提供讀者在書中追昔撫今、於紙上舊地重遊的趣味。

【編者簡介】

吳密察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畢業,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了。曾任臺大歷史系教授、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教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現為臺大歷史系兼任教授。著有《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臺灣文化狀況》(合著)、《台灣近代史研究》等書,編有《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台灣史小事典》等書。

柯慶明
現任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與中國文學系兼任教授、臺大新百家學堂執行長,曾任臺大中國文學系教授、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出版中心主任。著有學術研究專書《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論述》、《中國文學的美感》、《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及散文集《昔往的輝光》等書。

葉國良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為臺大中文系教授,曾任臺大中文系主任、文學院院長、香港中文大學、捷克查理大學、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客座教授。著有:《宋人疑經改經考》、《宋代金石學研究》、《經學側論》、《經學通論》(合著)、《古典文學的諸面向》、《禮學研究的諸面向》、《宋代金石學研究》、《居愚居文獻論叢》、《禮制與風俗》等書。


李嗣涔

大學之精神在於文化傳承與探索未知,不僅延續並發揚前人累積的智慧與學問的菁華,更拓展知識的疆域與界限,力求突破與創新。大學之校史也不只是對過去事蹟的靜態描述,而必須回顧歷史的長河,理解大學在當下面臨的機會與挑戰,從而釐清大學教育未來的方向,為大學的精神做出理想的詮釋。

本校之前身為日人在臺創立的臺北帝國大學,創建當時雖為一所國策大學,而為殖民統治服務,但種種建設與規劃亦為本校日後之良好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臺灣光復後,本校改制為國立臺灣大學,伴隨政府播遷、社會重建,經歷經濟起飛、政治民主化,逐漸發展成為地位益形重要之臺灣第一學府,也是國際間知名的一流大學,為國家、社會與世界培養許多傑出的領導與學術人才,並引領、推動時代的進步。時至今日,臺灣與世界進入了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與生存工具,而大學作為知識最集中、最密集的所在,自然更肩負了超越往昔的重責大任。

本校自臺北帝大時期的文政、理農學部為開端,至光復接收後設有文、理、法、醫、工、農六學院,在歷任校長的帶領與全校師生的共同耕耘之下,發展至今已成為具備十一個學院的綜合型研究大學,累積了豐厚的學術能量。今年三月,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公布最新世界大學聲望排名,本校躍升至51-60名層級,顯見本校的努力,已獲世界肯定,並於校史樹立新的里程碑;此後更應秉持傅斯年校長提出的「貢獻這個大學于宇宙的精神」,持續以追尋真理作為大學教育的最終目標。

民國九十四年,本校首度刊行校史稿,並於同年啟動校史館營運,此後出版中心亦編印多本校史記述專書,為本校校史的記錄與書寫開啟新的一頁。此次校史稿重新修訂、增補內容出版,仍維持原稿架構,由出版中心主任項潔教授擔任總監,葉國良、柯慶明與吳密察三位教授負責主編,中國文學系多位教授撰稿,並且由校內各單位校對稿件,更有集體書寫校史的意涵。也期盼本校師生同仁時時以「我們正在寫歷史」為念,在每一日的學習、工作與生活中,發掘它們在校史中的意義。

【目次】

沿革篇
壹 日治時期
貳 光復初期
參 傅斯年校長時期
肆 錢思亮校長時期
伍 閻振興校長時期
陸 虞兆中校長時期
柒 孫震校長時期
捌 陳維昭校長時期
玖 李嗣涔校長時期

組織篇
壹 行政單位
貳 學術單位

教學篇
壹 學制學規
貳 教師生態
參 學生生態
肆 導師制度
伍 各類課程與教學
陸 教學發展與管理
柒 教學設備與資源
捌 課程與教學發展新趨勢

研究篇
壹 文學院
貳 理學院
參 社會科學院
肆 醫學院
伍 工學院
陸 生物資源暨農學院
柒 管理學院
捌 公共衛生學院
玖 電機資訊學院
拾 法律學院
拾壹 生命科學院
拾貳 研究中心

交流篇
壹 學術交流
貳 建教合作
參 社會服務

活動篇
壹 國共對峙時期的校園活動概況
貳 經濟高度發展時期的校園活動概況

空間篇
壹 臺北帝大時期
貳 建校草創時期
參 社會參與時期
肆 校園自主時期
伍 更新開拓時期

經費篇
壹 公務預算階段
貳 校務基金階段
參 與世界各大學比較
肆 國立大學法人化

傳記篇
壹 帝大時期四總長合傳
貳 羅宗洛先生傳
參 陸志鴻先生傳
肆 莊長恭先生傳
伍 杜聰明先生傳
陸 傅斯年先生傳
柒 沈剛伯先生傳
捌 錢思亮先生傳
玖 閻振興先生傳

簡歷篇
壹 虞兆中先生簡歷
貳 孫震先生簡歷
參 郭光雄先生簡歷
肆 陳維昭先生簡歷
伍 李嗣涔先生簡歷
陸 李登輝先生簡歷
柒 連戰先生簡歷
捌 陳水扁先生簡歷
玖 呂秀蓮女士簡歷
拾 馬英九先生簡歷
拾壹 吳敦義先生簡歷
拾貳 李遠哲先生簡歷

附錄
壹 組織現況表
貳 系所沿革表
參 各單位歷任主管任期表
肆 專任教師名錄
伍 大事紀
陸 校史延伸閱讀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