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展望》是殷海光最重要的專著,無論就思想史脈絡或是就殷海光個人的思想世界而言,本書都深具意義。
近代以來,「中西文化論爭」幾無已時。殷海光採取西方現代社會科學的概念及邏輯分析的方法,敘述討論十九世紀以降中國歷史文化的變遷,也從世界架構的視野,檢討思索中國文化的前景。他的思考研究,充分展現身處二十世紀中葉的華人知識分子,如何以科際整合的認知,借鑒現代社會科學的概念,論列中國近百年來的社會文化對西方文化衝擊的反應,嘗試為中國歷史文化的近代變遷,提出宏觀視野的系統解釋。
本書不僅是殷海光對「中西文化論爭」這個問題的回應解析,還全面展現了他的文化觀、知識觀與人生觀,具體反映當代自由主義者探求理想未來的思惟世界。在這部書裡,殷海光呼籲「道德的重建」,鼓舞知識分子無畏威權,扛起道義責任的大纛。字裡行間,透露出自由主義者的學術研究,和他的生命意義,實在不能須臾或離。
本書為《中國文化的展望》上半冊,內容為全書的第一章到第八章。書中從討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性質開始,一直推論至自由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其間,章與章之間,且每一章的各節之間,皆環環相扣。閱讀本書,不僅可以讓我們對於中國文化的變遷及未來這個重大問題,拓展多重的認知,獲得無限的啟發;更可以是我們理解自由主義者殷海光之關懷所在的一種方式。
序
殷夏君璐
一九八九年八月廿八日和廿九日,在陽明山召開一項以「自由民主思想與文化」為題的學術研討會,紀念殷海光先生逝世廿周年。研討會由「自立報系」主辦,「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和「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社」協辦。那是先夫自一九六九年去世後第一次公開舉行的紀念會,主要是因為臺灣解除了戒嚴,人民有集會、言論的自由。會後夏道平先生和殷先生的學生林正弘、王曉波、陳宏正等積極的收集相關資料,準備推出《殷海光全集》以紀念殷先生爭取民主、自由和人權的努力。《殷海光全集》共十八冊,由林正弘教授主編,桂冠圖書公司出版,終於在一九九○年問世。
二○○八年十一月十四日,我參加殷海光故居開幕式,在會上臺大出版中心王茹萊組長告訴我,臺大出版中心計劃出版《殷海光全集》,仍由林正弘教授主編,並將合約交給我看。我詢問了我的出版代理人陳宏正先生,他把合約讀完了說可以,我就馬上簽約,因為這是一件美事。
當年殷海光被逼離開臺灣大學是因為言論帶有「毒素」思想,當局怕他會毒害青年,不許他在臺大教書,強迫他與青年人隔離。隨後又發生一件大事,凡被冠以「殷海光的餘孽」的臺大哲學系教員被停聘,人數之多幾乎使哲學系關門。當時無論文學院教授們如何抗議,陳述其中利害,主管階層無動於衷,造成重大的傷害。但是正義和真理不會永遠被埋沒。二○○一年,前總統陳水扁代表政府為過去對殷海光先生不公平的待遇向他的家屬致歉。二○○三年,前臺北市長馬英九代表國民黨也向他的家屬道歉。二○○四年九月十四日在臺灣大學總圖書館舉行殷海光教授著作、藏書資料展的開幕典禮上,前臺大校長陳維昭公開為殷海光受逼害的事件致歉。他說:「⋯⋯這正是政治力公然干預大學校園,破壞學術獨立,禁抑思想自由之濫觴,殷教授與本校首當其衝,殷教授之錚錚風骨可敬可佩,然本校夙以自由學風著稱之校譽則為之受損,實當深切反省,長引為戒鑑。」並提到臺大於民國九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已完成「哲學系事件」受害人恢復名譽與致歉事宜。誰對誰錯終于公昭於世,讓受害人可以揚眉吐氣。
能夠有今天,是許多熱愛自由、民主和正義的人士,多年來不懈的奮鬪,終于爭到言論自由,人性的尊嚴,使臺灣步向民主的道路。《殷海光全集》再次出版,證明他的思想言論仍有價值,他敢與強權搏鬪,與當權派抗爭的精神不朽,做為他的妻子深深感到安慰與驕傲。
這套書的出版,再次感謝「殷海光基金會」董事長顧忠華教授、柯慶明教授、林正弘教授、項潔教授、潘光哲教授、簡明海博士的支持,沒有他們的努力與關心,殷海光故居的開放與《殷海光全集》的出版是不可能的。
序/殷夏君璐
編者的話
編輯凡例
序言
第一章 天朝型模的世界觀
第二章 什麼是文化?
一 清開道路
二 文化的定義
第一組 記述的定義
第二組 歷史的定義
第三組 規範性的定義
第四組 心理的定義
第五組 結構的定義
第六組 發生的定義
第三章 文化的重要概念
一 文化的變遷
A.濡化
B.文化價值的移接
C.文化與性格
二 本土運動
三 文化的羅聚形態
四 文化的特徵
五 文化價值與生物邏輯過分違離的問題
六 文化對文化的倚賴
七 歷史與文化
八 文化的繁褥化
九 文化理想與文化實現
十 文化與價值
十一 文化的普同基礎和特殊形色
十二 文化所在的層次、原料和功能
第四章 近代中國文化的基線
一 家
二 中國社會的基型
三 社會的層級
四 我族中心主義
五 離隔和心性凝滯
六 合模要求
七 長老至上
八 地位與聲威要求
九 兩性分別森嚴
第五章 中國社會文化的激變
一 家庭的瘦化
二 孔制崩潰
三 本土運動
A.三元里事件
B.義和團運動
C.五四運動
(一)五四運動的定義
(二)五四運動的背景
(三)五四運動的經過
(四)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
(五)五四運動的影響
(六)五四運動的批評
四 代間緊張與衝突
第六章 一個長久的爭論
第七章 保守的趨向及其批評
一 一個辯論
二 保守主義者的特徵
A.國粹派
B.義理派
三 保守主義的基本觀念
四 保守主義的批評
五 保守主義的社會文化功能
第八章 自由主義的趨向
一 嚴復
二 譚嗣同
三 梁啟超
四 吳虞
五 胡適
六 吳稚暉
編者的話
編輯凡例
序言
第一章 天朝型模的世界觀
第二章 什麼是文化?
一 清開道路
二 文化的定義
第一組 記述的定義
第二組 歷史的定義
第三組 規範性的定義
第四組 心理的定義
第五組 結構的定義
第六組 發生的定義
第三章 文化的重要概念
一 文化的變遷
A.濡化
B.文化價值的移接
C.文化與性格
二 本土運動
三 文化的羅聚形態
四 文化的特徵
五 文化價值與生物邏輯過分違離的問題
六 文化對文化的倚賴
七 歷史與文化
八 文化的繁褥化
九 文化理想與文化實現
十 文化與價值
十一 文化的普同基礎和特殊形色
十二 文化所在的層次、原料和功能
第四章 近代中國文化的基線
一 家
二 中國社會的基型
三 社會的層級
四 我族中心主義
五 離隔和心性凝滯
六 合模要求
七 長老至上
八 地位與聲威要求
九 兩性分別森嚴
第五章 中國社會文化的激變
一 家庭的瘦化
二 孔制崩潰
三 本土運動
A.三元里事件
B.義和團運動
C.五四運動
(一)五四運動的定義
(二)五四運動的背景
(三)五四運動的經過
(四)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
(五)五四運動的影響
(六)五四運動的批評
四 代間緊張與衝突
第六章 一個長久的爭論
第七章 保守的趨向及其批評
一 一個辯論
二 保守主義者的特徵
A.國粹派
B.義理派
三 保守主義的基本觀念
四 保守主義的批評
五 保守主義的社會文化功能
第八章 自由主義的趨向
一 嚴復
二 譚嗣同
三 梁啟超
四 吳虞
五 胡適
六 吳稚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