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六事件與臺灣大學

陳翠蓮、李鎧揚 著

1949年國共內戰中,國民黨政府落居劣勢,南京等地學潮不斷,臺灣成為最後的反共基地。臺灣大學與省立師範學院學生,因腳踏車雙載事件引發大規模抗議,當局為控制校園安定,在校方同意下於4月6日進入兩校宿舍逮捕學生,史稱「四六事件」。該事件成為校園白色恐怖的濫觴,此後臺大四六事件救援會、各學生社團活躍分子在1950年代陸續因政治案件遭逮捕判刑,校園不再是自由開放的知識殿堂,黨國威權教育逐步確立。

七十年前這塊土地上的年輕人曾因義憤、熱情、社會關懷而付出慘烈代價。回顧歷史,但願悲劇不再重演,並希望重建學術自由、多元價值、獨立思考、關懷社會的大學校園。

陳翠蓮
臺灣大學政治學博士,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臺灣政治史、戰後臺灣政治史,已出版《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戰後臺灣人權史》(合著)、《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合著)、《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一九二○~一九五○)》、《百年追求卷一.自治的夢想》、《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等書。

李鎧揚
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候選人。已出版《日治時期臺灣的教育財政:以初等教育費為探討中心》、《役氣昂揚:民國百年役政沿革》等書。

書序:探索臺大校史的幽暗處
 
陳翠蓮(臺大歷史系教授)
 
1985年當時還是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生的我,修習了文崇一教授在社會學研究所開授的「社會階層專題」課程。雖然當時每週都需花費許多時間鑽研大量指定閱讀,但如今對於課程內容已經忘記大半,唯一清楚記得的是,有一天文老師突然模模糊糊說了一些事:「四六事件」、「那時候氣氛很恐怖啊」、「一覺醒來班上大半同學都被抓走了!」此事引起我極大的好奇:「什麼是四六事件呢?為何我從來沒聽說過?」曾有一段時間我窩在圖書館裡找尋可能的線索,可惜並無任何發現。
 
2012年9月我在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任教時,以校外專家學者的身分應邀出席了臺大副校長趙永茂所召集的一次會議。此次會議是為了討論臺大校務會議有關陳文成事件納入校史的提案,會中同時建議將1997年完成的《臺大「四六」事件考察:四六事件資料蒐集小組總結報告》(以下稱1997年四六事件總結報告)重新編輯,校史館於焉執行出版作業。
 
直到2013年2月我到本校歷史學系任教,校史館與我聯繫,希望能協助《臺大「四六」事件考察》重新編輯的工作,以便執行前述會議決議。自年少時期即對四六事件存有滿腹疑惑的我,很希望能藉這個機會接觸相關檔案、探索事件原貌,便欣然接受這項任務。
 
原本,校史館建議修訂1997年四六事件總結報告,即可出版,並提供兩位兼任助理,徵得歷史所博士生李鎧揚與周馥儀二人協助此項工作。我也以為研讀相關史料、刪修1997年四六事件總結報告頂多花費三個月時間即可完成,豈知,實際著手後才發現,四六事件報告編整工作比想像要複雜許多。
 
由於受限於時空條件,1997年四六事件總結報告當時能取得政府機關檔案甚為有限,雖然進行了臺大與師院學生口述訪問,但多非事件當事人。在二十年後的今天,檔案開放已有極大進展,在校史館與鎧揚的協助下,2014年起陸續取得臺大檔案館、行政院國發會檔案管理局大量檔案。鎧揚也幫忙蒐集了《中央日報》、《台灣新生報》、《公論報》等主要報刊報導。口述史料方面,藍博洲先生對四六事件當事人進行訪問,於2000年與2001年先後出版了《天未亮: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師院部分)》、《麥浪歌詠隊: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台大部份)》二書;鎧揚與馥儀也對多位事件見證人進行口述訪問。另外,臺大校友烏蔚庭等人提供給校史館許多當事人回憶文章、剪報、麥浪歌詠隊史料、平反過程文件與書信等等。在這些新史料的基礎上所呈現的四六事件,與1997年所見已大大不同。
 
原先的計畫是請鎧揚以1997年四六事件總結報告為主進行初步修訂,再由我刪修、定稿。但是我消化龐大史料後,發現1997年總結報告過於簡略、並有不少待商榷之處,於是改動的範圍愈來愈大,最後決定整體架構重新來過,內容也幾乎重寫,字數因此大幅度增加。基於以上理由,本書不再使用《臺大「四六」事件考察:四六事件資料蒐集小組總結報告》,而訂為《四六事件與臺灣大學》。
 
本書與1997年報告主要差異有以下數項:一、探討三一九腳踏車雙載事件擴大原因,發現臺大學生在衝動之下「脅持」兩名警官到宿舍,具有中國學生運動經驗的外省籍學生為了掩蓋失策、扭轉劣勢,乃發動更大規模的三二一抗議活動,迫使警察局長道歉了事。此事造成學生運動氣勢昂揚,政府當局為此大為忌憚,埋下掃蕩學運的主因。二、釐清四六事件中臺大校方的角色,在反共前提下,臺大校長傅斯年同意警備總部進入校園逮捕學生,並且對四六事件救援會保持距離、處分主要幹部。三、梳理四六事件之後臺大校園白色恐怖實況,包括四六事件救援會成員一一捲入政治案件、1950年代臺大師生所涉之政治案件與受害情形。
 
本書的完成,必須感謝歷史所博士生李鎧揚耐心蒐集史料,進行口訪工作;校史館陳南秀女士細心校訂與糾錯,沒有他們二位本書無法順利完成。校史館張安明組長給予本書出版最大的支持,教務處林家民先生協助學籍資料查詢工作,歷史所博士生周馥儀參與口述訪問,在此一併致上謝意。
 
研究四六事件後,我才知道文崇一教授當時是歷史系學生,同班同學于凱、張慶在隨後的政治案件中遭槍斃,此事對他造成強烈心理陰影,在那個「偶語棄市」的年代,知識分子面對社會不公義、不敢毅然挺身而出,時時面臨「要不要做烈士」的壓力與抉擇。這是臺灣大學曾經走過的黯黑時代,師生遭受身心壓迫與摧殘,學術殿堂也因此扭曲、崩壞。探索這段幽暗的歷史、破除種種神話,是我們打造健全心志、重新建立學術尊嚴與自由的開始。
 

書序:探索臺大校史的幽暗處╱陳翠蓮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1997年總結報告與本書
   一、1997年總結報告緣起
   二、本書撰寫經過
  第二節 資料蒐集過程
   一、報章與文獻資料
   二、校內行政會議及相關史料
   三、口述歷史訪談紀錄
   四、檔案管理局檔案運用

第二章 四六事件背景
  第一節 戰後臺灣之社會經濟概況
  第二節 從二二八事件到四六事件
  第三節 四六事件前夕中國與臺灣的學生運動
  第四節 戒嚴令、懲治叛亂條例等相關法令之制定

第三章 戰後初期的臺大校園
  第一節 戰後臺灣大學概況
   一、臺灣大學的接收與人事
   二、臺大學生組成情況
   三、臺籍學生與外省籍學生關係
   四、學生住宿情況
  第二節 學生自治會與各種學生社團
   一、臺大學生自治會之組成與運作
   二、戰後初期臺大學生社團
  第三節 與四六事件相關之學生社團與文藝活動
   一、麥浪歌詠隊的成立與活動
   二、銀鈴會
   三、新生報副刊「橋」

第四章 四六事件與逮補行動
  第一節 四六事件前的衝突
   一、單車雙載事件及三二一抗議活動
   二、事件擴大的關鍵性轉折:當事人的回憶
  第二節 四六事件逮捕行動
   一、當局的逮捕計畫
   二、師範學院學生被捕過程
   三、臺灣大學學生被捕經過
   四、各類學生逮捕名單
   五、被捕學生的獄中情景
  第三節 被捕學生分析

第五章 各方反應及營救行動
  第一節 各界態度與媒體報導
   一、各界態度
   二、媒體之報導
  第二節 師院與臺大校方的態度
   一、師院校方處理概況
   二、臺大校方處理概況
  第三節 臺大學生之營救行動與後續發展
   一、營救會組成經過
   二、營救會的編組與主要工作
   三、參與營救同學們的相關回憶
  第四節 受到四六事件影響的學生們
   一、被判刑學生及其後續
   二、其他受影響的學生

第六章 四六事件後的臺大校園
  第一節 事件後的臺大校園
   一、四六事件後的校園氣氛
   二、1950年的學生社團
  第二節 海天歌詠團與「扭秧歌」事件
  第三節 四六事件後臺大校園的白色恐怖政治案件
   一、四六事件營救會成員與政治案件
   二、「蘇藝林匪諜案」
   三、「張以淮叛亂案」
   四、臺大師生與1950年代政治案件

第七章 四六事件的影響及其平反
  第一節 四六事件中的幾個關鍵問題
   一、四六事件與中國大陸學潮的關係
   二、共產黨在四六事件中的角色
   三、臺大校方在四六事件中的態度
  第二節 四六事件對校園之影響
   一、戰後臺灣白色恐怖之濫觴
   二、黨國教育、反共教育深入校園
  第三節 四六事件平反經過
   一、麥浪歌詠隊隊員的重逢
   二、臺大與師大學生呼籲重啟調查
   三、1997年總結報告與後續平反活動

附錄 壹、烏蔚庭先生訪問紀錄
   貳、林木(林文達)先生訪問紀錄
   參、王士彥先生訪問紀錄
   肆、李孝鑽先生訪問紀錄
   麥浪歌詠隊的表演歌譜

參考書目

後記:一本遲來的書╱李鎧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