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新視界──台灣青壯作家二十一世紀小說

劉亮雅 編
劉亮雅、曾秀萍、辜炳達、蕭義玲、李淑君、張雅蘭、楊凱麟、詹閔旭 著

台灣青壯作家正值創作力最旺盛的成熟期,本書是第一本對台灣青壯作家二十一世紀小說有深入研究的合集。內容以劉亮雅的導論〈多元新視界:台灣青壯作家二十一世紀小說簡史〉開場,收入曾秀萍、辜炳達、蕭義玲、李淑君、張雅蘭、楊凱麟、詹閔旭七位學者的研究論文。七章以不同的理論和研究方法分別切入郭強生、駱以軍、賴香吟、胡淑雯、吳明益、童偉格、黃崇凱的二十一世紀小說,探討男男情慾、台日情結、歷史書寫、例外狀態、違章結構、倖存者書寫、白色恐怖書寫、環境創傷、生態療癒、悼亡、知識-存有論探尋、媒介記憶等議題。這些多樣的視角和議題展現了二十一世紀台灣青壯作家小說的多元豐富以及新的視野,也深化了對於當代台灣文學的研究。導論則提供一個比較全面的流派系譜與背景地圖,綜論二十一位台灣青壯作家超過五十篇(本)小說。

劉亮雅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英美文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特聘教授,曾任臺大外文系主任、臺大臺灣文學研究所合聘教授。主要研究台灣當代文學與文化、英美二十世紀文學、後殖民理論、女性主義理論、同志理論。曾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台灣文學學會傑出學術專書獎。著有《後殖民與日治記憶:二十一世紀台灣小說》、《遲來的後殖民:再論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慾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等書。合著《台灣小說史論》。

曾秀萍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現為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著有學術專書《孤臣.孽子.台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及多篇有關女性、同志文學、酷兒電影、紀錄片的期刊論文,長期關注多元性別研究、性平教育。近期研究關注跨性別電影、紀錄片,冀能逐步建構華語跨性別影像史。

辜炳達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英國文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詹姆士.喬伊斯、文化技術與媒介、跨大西洋英語現代主義、台灣當代小說與建築書寫。歷年來著作刊登於《中外文學》、James Joyce JournalEx-position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等期刊。目前正在進行《壞建築:字母會與書寫―建築》專書寫作計畫。

蕭義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現任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曾獲聯合報、梁實秋、竹塹文學獎,學術興趣為現代性與台灣現代文學以及自然、愛慾、暴力與家園等課題。著有《七等生及其作品詮釋:藝術.家園.自我認同》、《時間你慢慢的走:現代文學論評及思潮》及《望鄉詩者:張錯的跨文化詩學與離散書寫》等。

李淑君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現任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著有〈逆寫銅像.從神到鬼:蔣介石銅/肖像的神格威權、世俗解構與諧擬鬼怪〉、〈國家不想要的人:《超級大國民》的哀悼政治〉、〈一九五○年代白色恐怖左翼女性政治受難者:女性身分、女性系譜、政治行動〉、〈「告密者」的「戰爭之框」:施明正、李喬、鄭清文、葉石濤筆下「告密者」的框架認知與滑動〉、〈民族主義與社會主義革命下的左翼女性身影:論陳映真與藍博洲的白色恐怖系列〉等論文。

張雅蘭
現任國立臺東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曾任華梵大學英文系系主任。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英美文學研究、批判植物研究、生態女性主義、自然療癒、醫療環境人文主義、物質生態批評、環境正義和行動主義,以及批判動物研究。論文發表於NeoheliconHumanities(MDPI)SARE: Southeast Asian Review of English、《中外文學》、《英美文學評論》。近期主要著作包括〈人類世的緩慢:《沙鷗飛處》和《慢療》中的生態醫學〉、〈一個完美的死亡地點:論范桑(Gus Van Sant)《樹海》中的生態誌異、黑暗和甜蜜〉、〈在新冠病毒時代「重構照護」:論兩位醫生農夫的視食物為藥物〉,以及〈「微非不足道」:論吉兒伯特《萬物印記》中的苔蘚、性別和墾殖世〉。

楊凱麟
巴黎第八大學哲學場域與轉型研究所博士,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研究當代法國哲學與文學評論。著有《成為書寫的人:普魯斯特與文學時間》、《分裂分析德勒茲:先驗經驗論與建構主義》、《書寫與影像:法國思想,在地實踐》、《分裂分析福柯》、《虛構集》等,譯有《德勒茲論傅柯》、《消失的美學》、《德勒茲:存在的喧囂》等。

詹閔旭
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曾任UCLA亞洲語言與文化系Fulbright訪問學人、台灣人文學社秘書長、台灣文學學會秘書長。研究興趣為台灣現當代文學、移民與種族研究。合著《百年降生:台灣文學故事》,合編著《台灣文學的來世》。

作者群簡介

導論 多元新視界:台灣青壯作家二十一世紀小說簡史/劉亮雅
  一、民主的台灣、世界的台灣
  二、多元新視界:二十一世紀台灣青壯作家小說
  三、本書各章介紹
  引用書目
第一章 灣生.怪胎.國族:《惑鄉之人》的男男情慾與台日情結/曾秀萍
  一、前言
  二、「君之代少年」:底層灣生的認同與救贖
  三、灣生返鄉、酷兒離散敘事與後殖民情境
  四、鬼魅敘事及其寓意
  五、怪胎台灣寓言的省思:自戀/戀他情結下的癥狀與弔詭
  引用書目
第二章 「活著的一隻被魔法詛咒成水泥化石的巨獸」:《西夏旅館》的偽巴洛克違章結構/辜炳達
  一、偽巴洛克建築書寫
  二、一個台北,兩層平面
  三、「巨大的看板和微小的建築」
  四、(文)法的例外狀態
  五、結語
  引用書目
第三章 傷害的秘密回聲:賴香吟《其後それから》中的死亡、其後與倖存/蕭義玲
  一、前言:創傷或倖存者書寫?
  二、重新置入五月事件現場,發現「我」的生存困境
  三、誠實說出:「我如何變成現在這個我,我何苦要為現在這個我而受苦受難?」
  四、關係性視角的突圍︰愛與憂傷
  五、結語:關係性的需要
  引用書目
第四章 言說之困境與家/國「冗餘者」:論胡淑雯的白色恐怖書寫與政治批判/李淑君
  一、前言:白色恐怖文學的發展
  二、白色恐怖文學書寫與研究
  三、對體制與協力者的批判
  四、訴說之必要與言說之困境
  五、需要改造之人與家/國的「冗餘者」
  六、結語
  引用書目
第五章 情動力生態論述:論吳明益《複眼人》的環境創傷與生態療癒/張雅蘭
  一、前言
  二、情動力生態批評
  三、人類世下的環境創傷
  四、人類世下的情動轉向
  五、複眼(人)的生態情動觀
  六、結語
  引用書目
第六章 世界的法則:童偉格作為一種方法/楊凱麟
  一、雙重不可觸及的本源
  二、他人之死
  三、在未來被記住的人們
  四、死亡的死亡與書寫的書寫
  五、小結:時間的安那其動員
  引用書目
第七章 媒介記憶:黃崇凱《文藝春秋》與台灣千禧世代作家的歷史書寫/詹閔旭
  一、當代台灣歷史書寫浪潮
  二、媒介記憶
  三、多重媒介共構的記憶圖景
  四、以個人情感為中心書寫歷史
  五、文學作為一種媒介
  六、結語
  引用書目

各章出處
索引
導論
多元新視界:
台灣青壯作家二十一世紀小說簡史
 
劉亮雅(臺大外文系特聘教授)
 
《文訊》舉辦的2001-2015年台灣長篇小說百大票選活動中,駱以軍、吳明益、甘耀明各有兩部入列前十名,顯示二十一世紀青壯作家已各領風騷,而其表現已到了盤點的時候。這裡的青壯作家,乃是指1964年至1981年之間出生的作家,包括郭強生、駱以軍、黃錦樹、陳淑瑤、鍾文音、賴香吟、張經宏、胡淑雯、陳雪、吳明益、甘耀明、王聰威、高翊峰、張亦絢、乜寇.索克魯曼(Neqou Soqluman)、朱和之、陳思宏、伊格言、童偉格、黃麗群、黃崇凱等。他們大約在1990年代或2000年代嶄露頭角,較年長的一輩歷經解嚴、社運與學運,較年輕的一輩則成長於已民主化、本土化的台灣。他們都體驗戒嚴氛圍漸漸遠去、太陽花世代當道的新世紀台灣。二十一世紀前二十多年,正值他們之中許多人創作力最旺盛之時。
 
本書乃是2020年6月我替《中外文學》主編的「盤點2000年後台灣青壯世代小說」專輯之擴充,探討二十一世紀的前二十多年台灣青壯作家小說,包括長篇、中篇與短篇小說,收入曾秀萍、辜炳達、蕭義玲、李淑君、張雅蘭、楊凱麟、詹閔旭七位學者有關郭強生、駱以軍、賴香吟、胡淑雯、吳明益、童偉格、黃崇凱七位作家的研究論文。原先專輯規劃的議題包含:二十一世紀青壯作家如何想像台灣?如何在小說裡描寫他/她們所身處的社會的現在、過去與未來?如何看待台灣與世界的關係?是否關切或發掘了新的文化議題?是否創造了新的小說次文類?寫作手法與視野是否歷經演變(包含如何承繼與改寫既有的台灣文學傳統,從現代主義、鄉土小說、歷史小說、女性小說、都市小說、原住民小說、同志小說到後殖民小說、後現代小說、在台馬華小說等等)?青壯作家作家是否集結形成新的文學現象?隨著二十一世紀報紙副刊影響力減弱,視覺影像取代文學造成讀者群縮減,青壯作家如何因應他們所面臨的前所未有困境?在書寫與傳播或社群經營方式上展現何種新貌?他們的小說在國外翻譯與接收的情況如何?以下我試圖回答這些議題,同時也為二十一世紀台灣青壯作家小說提供一個歷史脈絡以及比較全面的流派系譜與背景地圖,以便與七位作者的論文形成某種對話或辯證,而能產生相互擴展、延伸之效。
 
一、民主的台灣、世界的台灣
 
自1996年台灣總統直選,李登輝當選台灣第一任民選總統以來,台灣歷經三次政黨輪替。而二十一世紀二十多年來,台灣則兩度政黨輪替,民主化、本土化讓台灣社會更加百花齊放。外部因素如中國崛起,尤其習近平2012年上台後以帝國主義姿態對台灣步步進逼,近年來又發生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以及美中貿易戰和科技戰,對台灣有很大影響。習近平擴張主義式的帝國野心不但造成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緊張關係,更引爆美中角力,讓美國啟動「去中國化」,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不再,加上習近平的威權獨裁,外資紛紛撤離中國,台商返台投資並擴大全球布局。在此地緣政治的變化下,台灣取得了絕佳的發展條件,成為「世界的台灣」。台積電前往日本、美國、德國設廠,日本熊本廠已於2024年啟用就是一例。從李登輝的「特殊國與國關係」、陳水扁的「一邊一國」,到蔡英文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中間雖有親中的馬英九,但台灣主體意識已深植人心。
 
2014年馬英九意圖藉由犧牲台灣主權簽訂兩岸服貿協議,因而爆發太陽花學運,學生攻占立法院,五十萬人上街抗議馬英九政府,終於攔阻台灣落入「一中框架」的經濟統合。太陽花學運讓2016年國民黨的選情崩盤,也間接影響香港的雨傘運動和反送中運動。香港人仿效太陽花學運爭取民主、真普選,期盼由港人決定香港前途,卻遭鎮壓。香港的情勢揭露「一國兩制」的下場,也影響2020年的台灣總統大選。蔡英文主政期間,台灣對中國的經貿依存度劇降,經濟的表現卻反而脫胎換骨,亮麗十足。蔡英文政府因應中國威脅、新冠疫情、美中貿易戰得當,讓台灣不但加強國防、經濟繁榮、國力增強,也獲得更多國際支持,在在深化國人對台灣的國族認同。根據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調查,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率2023年僅2.4%,創了1992年開始調查以來的新低,1992年則是25.5%。相對地,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率2023年是61.7%,近四年都超過六成,且自2008年起與「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拉開差距,認同自己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比率2023年則是32%(賴于榛2024)。
 
在其他政治與社會議題方面,蔡英文延續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期間對於二二八、白色恐怖議題的重視,推動轉型正義,成立促轉會。蔡英文延續陳水扁的反核,發展綠電。由於種種1990年代所衝撞的體制已然有所改變,民主化、本土化理念已逐漸落實,女性主義、原住民等社會運動的主力轉向體制內改革,推動修法和性別與族群平等教育。二十一世紀台灣仍有抗爭,除了2014年反服貿協議的太陽花學運之外,如2003年開始長達十多年的反美麗灣開發案的環保運動,2018至2019年支持同婚的同志運動,2023年由民進黨黨工批判遭長官性騷擾所引發的台灣ME TOO運動。這些抗爭最後都獲得某種成功。抗爭的理念大多在1990年代已獲得有識人士支持。同婚雖在2018年公投失敗,蔡英文政府仍立法通過同婚專法,讓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實施婚姻平權的國家。
電腦資通、半導體產業的蓬勃讓台灣成為科技大國,網路使用率極高。然而資訊網路化、網路和手機做為新媒體帶來兩面性。一方面,網路上快速的資訊傳遞與討論以及直播影片讓秘密與真相比較無所遁形。直播作為自媒體讓邊緣、底層更容易被看到、聽到。手機也成為太陽花學運和香港反送中運動等公民運動的重要串聯工具。另一方面,亦有直播主欠缺自律與倫理、不肖人士或政黨利用網路假帳號甚至網軍,製造假訊息和假新聞,例如2023年「林北好油」有關進口蛋的假訊息,2024年「晚安小雞」的柬埔寨造假影片,都造成社會不安。加入使用AI後,後現代深偽(deep fake)假新聞的媒體現象確實需要大眾加以分辨、拆解。
 
在文學場域方面,二十世紀後半葉從同人型的文學雜誌發展到以兩大報乃至三大報文學獎為號召,二十一世紀則面臨紙媒影響力減弱。作家除了依然重視從報紙到文學雜誌等紙媒、大大小小的各種文學獎之外,也仰賴臉書、網路書評、在書店裡與讀者見面會、網路直播訪談。2012年由青壯世代哲學學者楊凱麟與作家駱以軍、陳雪、童偉格、胡淑雯、黃崇凱、張亦絢等參與的「字母會」,為時五年以上,是結合哲學、小說、評論、出版的基進實驗與集結,甚至有專屬的文學評論雜誌。國家文藝基金會透過獎勵和補助培養文學人才,在對專業作家的扶持上扮演重要角色。臺灣文學館和文化部也都推動台灣文學,包括台灣文學的外譯。就青壯作家小說的跨界展演方面,文化部斥資1.5億元台幣重建中華商場,讓公視邀請楊雅喆執導,將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改編為旗艦影集,乃是一大盛事。張經宏的《摩鐵路之城》也曾改編為公視單元劇。在翻譯方面,駱以軍的《西夏旅館》由辜炳達譯為英文,獲得英國筆會翻譯獎。吳明益與出版人譚光磊、譯者石岱崙(Darryl Sterk)、關首奇(Gwennaël Ga_ric)等長期合作,積極走向國際。《複眼人》譯成十五種語文,《天橋上的魔術師》有日文、法文和韓文譯本,《單車失竊記》則譯成十種語文。《天橋上的魔術師》、《單車失竊記》、《複眼人》、《睡眠的航線》、《苦雨之地》都有日譯本。黃英哲指出,〈天橋上的魔術師〉被收入日本高中國語課本選修科目教科書,《天橋上的魔術師》獲得2016年日本的書店大獎,日本三大報之一《每日新聞》大篇幅報導2021年是「日本的文學出版『吳明益年』,給予吳明益的自然書寫很高評價」(2022:127)。甘耀明的《神秘列車》、《殺鬼》、《冬將軍來的夏天》也有日譯本。陳思宏的《鬼地方》由石岱崙譯為英文,獲選美國《圖書館雜誌》年度十大好書,並獲《紐約時報》書評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