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中有畫畫中詩──丁邦新陳琪詩畫展

丁邦新、陳琪 著

牽手同行五十年,忽驚白髮已盈顛。花城初見頻私約,海角相隨應夙緣。
畫意綿綿勤畫作,詩心細細滿詩篇。一生知己誠難得,紙短情長不老仙。

                                                                        ──丁邦新〈知己 贈內〉



這本詩畫集收錄了丁邦新、陳琪伉儷結褵半世紀的浮生雜記,凡所到過的地方看到的景色,透過詩、寫入畫,留下了一鱗半爪。希望讀者在披閱之餘,也能感受到一點閒適的趣味。

【本書為丁邦新、陳琪於2016年7月1日至10日展於臺大藝文中心雅頌坊之「詩中有畫畫中詩」展覽畫冊】

丁邦新

1937年生於江蘇如皋。1959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61年考入臺大中國文學研究所,師從董同龢先生,專研於語言學。1963年畢業後與陳琪女士結褵,並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一路從助理員、助理研究員晉升到副研究員。1966年赴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受教於李方桂先生,1972年獲得博士學位。學成歸國後,陸續在中研院、臺大中文系、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香港科技大學等任教。1986年當選第十六屆中央研究院院士,2000年被美國語言學會推舉為榮譽會員。著有《台灣語言源流》、《魏晉音韻研究》、《一百年前的蘇州話》等多部作品。


陳琪

出生於江蘇江陰。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中文學系。畢業後任教於高雄女子中學、臺北中山女中,後因健康因素辭教,至中央研究院國畫研習班學習,先後師從吳文彬先生、賴淑慎先生學習四君子、工筆美人、山水、花鳥。1980年左右,拜師嶺南派大師歐豪年學習用筆、構圖、敷色、留白。1986年曾短期跟隨趙少昂學習花鳥。曾於臺北與香港清水灣舉辦畫展,並出版《陳琪習作畫集》(1989年)、《陳琪畫集》(2004年)。

 
丁邦新
 
內子學畫三十多年了。我作為她的老伴,見證了過程中的跌宕起伏,也發現了一個有多種才能的人,在放下專職的時候還能把另一種潛在的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事說來話長,只能撿拾零碎的記憶略說一下梗概。
 
我跟內子都是台大中文系畢業的,相差一年。她畢業後為了幫助家計,放棄了考研究所的機會,直接回到母校高雄女中執教。那時候她還留著長辮子,騎著腳踏車,學生只是比她年輕六七歲的小姑娘。後來跟我結婚,轉到台北二女中,一教就是十幾年。這時候我發現她經常咳嗽不停,是粉筆灰過敏症,就強迫她離職。這種情形的離職既沒有退休金,也沒有遣散費,到現在她還常常埋怨。
 
離職後日子空閒下來了,她在中央研究院的國畫研習班從吳文彬先生學四君子、工筆美人,從賴淑慎先生學山水、工筆花鳥,這時候我這才知道繪畫是她從初中以來就有的興趣。大概1980年左右,她就轉到嶺南派大師歐豪年先生的門下,認真學習嶺南的用筆、構圖、敷色、留白。幾十年來她不斷鑽研,不斷努力,雖然還不能算是專業的畫家,但是作為業餘的畫家應該不算是虛譽了。
 
內子辦過兩次畫展,一次在台北,一次在香港的清水灣。也出版過兩本畫冊,1989年的《陳琪習作畫集》、2004年的《陳琪畫集》,這是第三本,《詩中有畫畫中詩》。怎麼「畫」中加進了「詩」?需要加一點說明。我平常偶爾寫幾筆毛筆字,為了紀念我們兩人相守五十年,內子非常希望出一本「新琪書畫集」,作為金婚的紀念。我總覺得我的書法跟她的畫不在一個等次,實在不敢獻醜。但我喜歡寫古典詩,也許我的詩有的還值得一讀。所以就積極籌備,辦一次「詩畫聯展」。所有畫上的詩都是我搔盡白髮、搖頭推敲的成果。有的是先有詩,內子按詩意作畫;有的是先有畫,我再看畫題詩。展覽的同時就出版這一本我們兩人具名的《詩中有畫畫中詩》,詩畫不見得高明,卻是名符其實。
 
在這裡我要跟讀者悄悄訴一點苦,有一個藝術家的太太是既幸福又辛苦的事。看著她走上繪畫的路,把原來沒有發掘出來的才華鍛煉得光芒隱隱。心胸顯示在彩墨山水裡,感情包涵在野草閒花裡。寫生的人物鳥獸裡有她愉快的心境,待放的荷花蓮葉裡有她等待的希望。在日常繁瑣的生活裡聽她偶爾讚美幾句我的詩,令我有知音難得的喜悅,怎能不說是幸福呢?但到了她不知怎麼描摹水光山色、不知如何表現雲海迷茫的時候,跟我寫不出好詩,苦思焦慮、念念有辭的表情,完全一模一樣。半夜裡我昏昏欲睡,忽然聽她想到了處理的筆法;日正當中,我聽到她午餐未備的抱歉。又怎能不說是辛苦呢?
 
這一路走來,有好幾位師友的鼓勵不能忘懷。我們大學時代的老師臺靜農先生,多次在畫上題字;我的業師李方桂先生也精於繪事,他要內子多讀古人的畫;她的老師歐豪年先生,更是修整畫稿,常常題詩,這些年在台在美,時相過從,令我們感激在心。
 
文人畫上的印章是不可少的一環。最典雅的一對名章是臺先生給我們的結婚禮物。邊款上說:「癸卯九月廿六日為邦新陳琪兩弟嘉禮,製此以為紀念,不能工也。靜農。」每次蓋印的時候彷彿見到他和煦的面容、聽到他豁達的笑聲。給我們刻印最多的是發現亮島人的考古學家陳仲玉兄,有名章,有閒章。在安娜堡密大訪問,我們是「北林過客」;一九八六年我當選院士,那年文科的只有我一個人,他說我是「丙寅院士」,實在感謝他的盛情。學弟裡最讓我們難以忘懷的是周鳳五,他自刻了好幾方,又轉託名家代刻,雅意殷拳,讓我們感念不已。
 
跟我詩歌唱和的有幾位好友,其中一位是香江的黃坤堯兄。他看了第二本畫集後,我們正在香港中文大學訪問。他送給我一首七律:「新琪書畫閱浮生,牽手江湖自在行。舍路花光聞軟語,神州眉月更怡情。群牛擺渡相隨樂,鸞鳳和鳴金玉盟。清水灣深延吐露,淡煙疏雨一船橫。」「舍路」是粵語「西雅圖」的音譯,我曾經寫過一首贈內的詩,其中的兩句是:「舍路獨行空月下,傅園初識憶花前。」
 
我們是在台大中文系相識的,傅園是我們的舊遊之地。中文系的師生情誼,傅斯年先生的胸襟,使我們終生受益。我們結婚時曾經許願要一輩子相守,一輩子有多長?百年而已。這本詩畫集是我們的浮生雜記,凡我們到過的地方,看到的景色,大部分都留下了一鱗半爪。希望讀者在披閱之餘,也能感受到一點閒適的趣味。
 



梅妻鶴子
石猴望海
荷葉草塘
紅葉滿山
桂花十里
桂子飄香
桂雨繽紛
繁花龍梅
雪坡茅屋
大海紅帆
幽谷山村
春水如藍
穗花嫩蕊
沱江晨曦
群英亂飛
月下梅影
牽手梅花
穗花夜放
花果山頭
幽谷蘭花
白菊紛披
奇石幽蘭
背簍含情
佛手佛手
悟空望日
鶴舞婆娑
蝴蝶花飛
柳絲燕子
踏遍群山
雪山群松
高空雲海
荷葉蓮蓬
花落蓮成
緩步尋幽
雪盡花放
煙雨江南
四美爭春
君山牛群
雪嶺高松
霧裡江山
山霧朦朧
夜月朦朧
倩影長留
小謫人間
香山紅葉
竹外桃花
女童旋舞
紅梅對石
樓頭種竹
映日荷花
科大校園
紅葉秋風
綬帶瓢蟲
迎春花放
漓江雙牛
蝶蘭一夢
後園小梅
西蜀古梅
舒徐雙竹
張家山景
誰背鐵鍋
沙湖沙燕
雲斷香消
玉蘭花放
窈窕輕盈
波光閃爍
桃源迷津
松鶴延年
高松綬帶
情牽牧草
執子之手
危崖秋月
溪光山色
桂香夢裡
濕地蘆葦
雪後高山
牧草團團
無敵海景
荷花映日
牧童歸去
紛披荷葉
獨石金鞭
天女散花
雪山白梅
嶺上梅香
荷花白鷺
繁花雀噪
仙嶺朝陽
蝸角爭高
綠柳白鵝
踏雪尋梅
凍野人家
細賞蒲英
虎風未顯
瑞士雙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