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2025台北書展臺大出版中心講座資訊2025-01-08

2025台北書展臺大出版中心講座資訊
 
 
//講座1//
主題:亨利八世的英格蘭宗教改革⸺說服與鎮服的雙面策略
主講:李若庸(臺北大學歷史系教授)、林美香(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時間:2025年2月5日(三)14:00-15:30
地點:台北世貿一館B820展位
簡介:亨利八世以「說服」與「鎮服」雙管齊下,推動這場由上而下的英格蘭宗教改革。這一國家行動,既是政治事件的延續,也帶來了深遠的宗教變革。
「說服」體現在以宣傳冊《真實的鏡子》和戲劇表演向庶民傳遞信息;「鎮服」則是透過嚴厲處置肯特群巴頓修女預言案、迫使臣民宣誓效忠並處決異議者,以及對修道院進行殘酷整肅。 這些手段展現了亨利八世的權謀與野心,同時也深刻影響了英國的國家本質與宗教版圖。
本講座將引領聽眾穿越這段動盪歷史,見識亨利八世的複雜性格,體會凱撒琳母女的悲苦命運,理解英格蘭人民的困惑與徬徨,並感懷殉道者的堅定信念。
----------------------------
//主題閱讀//
《說服與鎮服:亨利八世的英格蘭宗教改革》◎李若庸 著
 
//講座2//
主題:海國天地,南洋詩路
主講:高嘉謙(臺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范宜如(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時間:2025年2月6日(四)16:00-17:30
地點:台北世貿一館B820展位
簡介:自十八世紀開始,中國於東亞航道和南海區域有了更豐富的海上經驗,如使節、商貿、移民、征伐等活動。在經歷了與異國文化風土的接觸和碰撞後,近代漢詩新的海洋視野於焉展開。這段「詩路」反映出華人進入南洋海域的多元思考,以及文學寫作的複雜性,也讓我們更了解近現代文學生產與傳播的樣貌。
----------------------------
//主題閱讀//
 
//講座3//
主題:數位之田、檔案之野
主講:李梅君(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員)、何俊頤(中研院社會所博士後研究)
主持:洪伯邑(臺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時間:2月7日(五)下午2:00-3:30
地點:台北世貿一館B820展位
簡介:你是否曾經想做田野調查,卻不得其「門」而入?在時代變遷下,研究者面臨到田野概念與技術的改變,無論是數位科技的發展、全球化帶來空間的流動,或將焦點置於社區和非人物種的社會關懷,都為傳統田野調查工作,帶來各種挑戰。研究者如何靈活穿梭在多元的田野環境裡,理解世界的豐富面貌?系列講座將以不同面向,在「變/不變」之間教授實踐方法與心法,讓讀者練就一身說走就走的田野功夫!本活動為新書系列講座第一場。
-------------------------------
//主題閱讀//
《田野敲敲門2:調查研究再進攻》◎洪伯邑、陳懷萱 主編
#2025年1月上市
 
//講座4//
主題:誘惑或證據?──劇場圖像下的文化展演
主講:林雯玲(臺灣大學戲劇系教授)、王婉容(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系教授)
時間:2025年2月7日(五)16:00-17:30
地點:台北世貿一館B820展位
簡介:劇場稍縱即逝的特性,使得圖像紀錄成為重構劇場場景的重要來源,其隱隱訴說著各個時期的社會形構。講座以跨媒介、時代與文化的劇場圖像為史料,突破研究時容易遭遇到的陷阱,逐步解析它們如何呈現當時的主流價值,以及人們抵抗這些意識形態的方式,都是有待挖掘背後層層故事的社會文本。
----------------------------
//主題閱讀//
 
//講座5//
主題:以意識之名,在意識研究的轉折點
主講:謝伯讓(臺灣大學心理系教授)、鄭會穎(早稲田大学高等研究所准教授)、黃榮村(臺灣大學心理系名譽教授)
時間:2025年2月7日(五)19:00-20:30
地點:台北世貿一館B820展位
主辦單位:臺大出版中心、哲學新媒體
簡介:神經科學的興起,開啟了理解大腦的新頁。然而,即使當代科學進步神速,「意識」這一深藏於主觀經驗中的「困難問題」依然挑戰著科學與哲學的極限。本場講座將深入探討當代意識科學的四大理論流派——「全局論」、「局部論」、「高階理論」與「整合資訊理論」,並結合哲學分析與科學實驗,站在這意識研究的轉折點,為您揭示意識研究的進展與挑戰。
--------------------------
//主題閱讀//
 
//講座6//
主題:台灣青壯作家的新世紀⸺《多元新視界》主題講座
主講:劉亮雅(臺灣大學外文系特聘教授)、李淑君(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張雅蘭(臺東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辜炳達(臺灣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時間:2025年2月8日(六)14:00-15:30
地點:台北世貿一館B820展位
簡介:這裡的青壯作家,乃是指1964 年至1981 年之間出生的作家,他們大約在1990年代或2000年代嶄露頭角,較年長的一輩歷經解嚴、社運與學運,較年輕的一輩則成長於已民主化、本土化的台灣。他們都體驗戒嚴氛圍漸漸遠去、太陽花世代當道的新世紀台灣。二十一世紀前二十多年,正值他們之中許多人創作力最旺盛之時。在寫作手法上,新世紀青壯作家展現多樣面貌和美學上的突破,他們的視角和議題展現二十一世紀小說的多元複雜以及新視野。
---------------------------
//主題閱讀//
 
//講座7//
主題:「鍍金的鳥籠」是如何打造的?⸺中國科技發展型體制的崛起與矛盾
主講:吳介民(中研院社會所特聘研究員)、鄭力軒(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兼系主任)
主持:吳嘉苓(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兼系主任)
時間:2025年2月8日(六)16:00-17:30
地點:台北世貿一館B820展位
簡介:鳥籠經濟是一個形象化的比喻,用來描述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所採取的經濟政策,旨在推動經濟改革的同時維持國家的經濟控制。鳥籠經濟的核心思想是:中國應該釋放經濟活力,就像讓「鳥」在籠子裡自由飛翔一樣,但要確保這隻「鳥」在一個可控的範圍內活動,避免飛出「籠子」而失控。
在2000年代中期之前,中國政府對「鳥」的種類並沒有太多區分,正如鄧小平所說的,「不管黑貓白貓,能捉到老鼠就是好貓」。然而,為了解決資源稀缺的問題,特別是沿海省份的土地稀缺問題,地方政府從2000年代中期開始提出「騰籠換鳥」的策略,積極推動淘汰落後過時的「舊鳥」,以便引入新技術和高附加值的「新鳥」。
《鍍金的鳥籠》這本書試圖揭開中國科技發展過程中所浮現出的社會秩序和矛盾。它講述鳥類、籠子的故事,還有中國快速崛起成為世界經濟和技術領導者而帶來的生活改變。
----------------------------
//主題閱讀//
《鍍金的鳥籠:中國的科技、發展與國家資本主義》◎雷雅雯 著
#2025年2月上市
 
//講座8//
主題:尋找新天地 ⸺從日本到夏威夷,再到臺灣:環太平洋間日本移民的歷史軌跡
主講:康培德(臺灣師範大學臺史所教授兼所長)、鍾淑敏(中研院臺史所研究員兼所長)
時間:2025年2月8日(六)19:00-20:30
地點:台北世貿一館B820展位
簡介:花蓮的移民村、高雄的鳳梨園,與夏威夷有何關聯?日本如何將美洲的移民經驗轉化為殖民擴張的一體兩面?
在環太平洋地區來回遷徙的日本移民,既是日本殖民發展的「引路人」,也是夏威夷與美國日裔社會的早期「先鋒」。選擇臺灣為再移民定居地後,他們將在美國培養的農業技術與生活經驗延續到日本帝國的殖民地,促成臺灣鳳梨產業的近代化並進入世界市場。
本場講座將以環太平洋日本移民的歷史為主軸,探討他們如何跨越地域、帝國與空間,以移民之名行殖民之實,為理解臺灣史提供新的視角。
------------------------
//主題閱讀//
 
//講座9//
主題:戰鬥民族是如何養成的?⸺《以俄為師》新書講座
主講:陳相因(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梅家玲(臺灣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
時間:2025年2月9日(日)14:00-15:30
地點:台北世貿一館B820展位
簡介:「以俄為師」這一主題從晚清浪潮興起到全盤建構,其實是一系列有計畫、有組織和有系統的傳播、運動與實踐成果。呈現二十世紀前半葉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如何面對戰爭、如何挑戰西方文明、如何選擇現代性,以及如何吸收俄羅斯與蘇聯以改造自我的心態與寫作風格。
------------------------
//主題閱讀//
 
//講座10//
主題:台灣審議民主的進化時代⸺多元化、在地化、制度化
主講:林國明(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葉欣怡(臺北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時間:2025年2月9日(日)16:00-17:30
地點:台北世貿一館B820展位
簡介:台灣審議民主的進化展現出多元化、在地化與制度化的特徵。從中央政府主導的高門檻、公民會議模式,轉向低門檻、彈性組合的微型公眾審議模式,也促成議題和場域的多元化。同時,隨著部分政府部門穩定推行參與式預算及其他公民審議形式,審議民主也逐漸呈現制度化的趨勢。
本講座將探討台灣審議民主如何因應環境變遷,呈現多元、在地化與制度化的發展特性。進一步剖析審議實作如何因地制宜,在不同地方和場域展現多樣化的制度設計與運作特質,並由此帶來深遠的系統性影響。
------------------------
//主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