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on Classical Theatre: Wang Chi-Mei Looks Back with Fondness.
- Preview新版書籍資訊
Chi-mei Wang
- PublishedOctober, 2016
- Binding軟精裝 / 21*15 / 304pages / 部分彩色 / 中文
- Publisher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SeriesLiterature of Modernism Series 19
- ISBN978-986-350-183-1
- GPN1010501618
- Price NT$350
- Preview Google Books
觀劇有門道/柯慶明
感恩與珍惜/汪其楣
案頭/場上
觀小陸光公演俞大綱先生《新繡襦記》--談角色刻劃與情境的建立
比較胡陸蕙的三個角色:木蘭.明妃.李亞仙
劇評三帖--《走路戲館》、《山裡話》、《吠月之犬》
小生觀點的女性情慾自主--以《西廂記》為例
日安.崑曲
纖柔狂放的靈魂--她的〈尋夢〉
為什麼還是《牡丹亭》?
泉州梨園戲--簡約見閎美
素面版畫中的繡像--評《徽州女人》
看戲去也--燕歌吳歈
秦聲秦態最迷離
導演歌仔戲大有可為
懷念那份甜蜜與溫暖--記徐露的《得意緣》
燈亮/燈暗
過程--側寫郭小莊
信心與自尊--我們的南管
貴在情趣--《長生殿》中的楊玉環
麗娘私戀
舞台上讀到胡雪巖
綿綿藝霞
追求完美.春美
《浪漫傳奇拜月亭》--導演也是幸福的觀眾
懷念/希望
《手眼身法步--國劇旦角基本動作》誌
鼓板動處心音傳--記侯佑宗老師
迴響聲中傾聽--梁秀娟、孫元坡談國劇的「新」與「變」
孫元彬與《鍾馗嫁妹》
看平劇是往前走的第一步
好好再唱幾百年
紅樓崑曲子弟戲
從崑曲談起--分享人類文化的無形資產
序/觀劇有門道
柯慶明(臺灣大學新百家學堂執行長)
《現代文學》在臺灣文壇所以重要,正因它並不是一個饒富財力的編輯、出版機制,而是一群熱愛文學、深具時代意識的青年創作者與批評者之聚集。僅以它的編輯群而論,它就培養了卓有成就的小說家:白先勇、王文興、陳若曦、歐陽子、王禎和、李昂;詩人:葉維廉、杜國清、楊牧等,以及兩位劇作家,姚一葦與汪其楣。
汪其楣在就讀臺大中文系之初,就已是受人矚目的文壇新秀,同學對於她在高中時代,即有多篇頗受好評的小說刊載在《皇冠》、《文壇》等雜誌,不免刮目相看;尤其在兼為導師的大一國文老師葉慶炳先生的鼓勵下—當時夏濟安先生已然離臺去美,葉先生已無須為《文學雜誌》挖掘人才,製造稿件,但他仍然會出像〈杜鵑花開時〉、〈重耳離齊〉這種便於小說寫作的作文題目,並且在批改完之後,要同學互相觀摹、討論,汪其楣之為班上頂尖才女,自然更加實至名歸。她因此創作了許多遠遠超過作文要求數量的小說作品。我因為對於她的小說有所體會與感動,就將意見寫成評論文字,以代替口頭討論,承她不棄,她始終將其創作讓我先睹為快,早年也都一一撰文以評回應。當年即對她說過「假如我將來在文學評論上有點長進,都是你的創作挑激出來的!」
當時臺大中文系的「現代」知識教育相當充沛,我們得修一門自然學科:「地學通論」(也就是後來所謂的「地球科學」),一門社會學科:「社會學」,殷海光先生用三本英文教科書教的「理則學」,另外則是「(西洋)哲學概論」,英文課除了讀選本,還得讀全本的《海倫凱勒自傳》,人人得背莎翁名劇的著名段落;自然我們得修「中國哲學史」,與基於西洋觀念而融會中國文學情境,洪炎秋先生教的「文學概論」。該課是當時臺大唯一的文學理論課程;外文系修的「西洋文學概論」反而是接近簡明歐洲文學史的課程。
大二我們上臺靜農先生的「中國文學史」,他早已從語文分離的角度,探討中國文學上「接近口語」與「整齊華麗」兩大風格主潮。他教「楚辭」充分利用了人類學、神話學等知識來作文本深沉意義的解讀。他更邀請以翻譯印度文學著稱的糜文開先生來教授「印度文學史」。我們「聲韻學」課程是以近代的「語言學」為依據,「文字學」的授課教師,上課會透過古代社會的文化人類學視野,來作字形字義之詮解,並且再三向我們強調會通「符號學」之重要,「訓詁學」的代課教師則進一步直接以「詮釋學」的理念來討論「訓詁」的問題。「聲韻學」老師會在該門專課上講解Gone with the Wind(《亂世佳人》/《飄》);教「詩選」的葉嘉瑩老師會引波斯詩人歐瑪.開儼(Omar Khayyam)的《魯拜集》(The Rubaiyat),甚至會以法國電影《里奧追蹤》(That Man from Rio)來類比討論古典詩境。因而,當我們聽到現代詩人們在為橫的移植與縱的繼承而大逞口舌之辯時,我們只覺得他們格局太小,知識不足。
我和汪其楣分別在大二、大三接下了系刊《新潮》主編的棒子,但其實是彼此支援,同時與班上幾個熱愛文學的同學一起來推動。首先我們要它必須具「現代」視野,真誠作這一代之可能創新的「新」,才能稱之為《新潮》而無愧。大家又皆想起此刊是承襲傅斯年校長與毛子水老師,他們在北大成立「新潮社」而出版《新潮》的淵源。他們用Renaissance(文藝復興)來作該刊的英文名稱,我們就更加開放的珍視、接納人類文明的各大傳統,而將中國文學納入世界文學的角度來重新認識它、評估它,並且在創作時擺脫各種必須受限於一時一地小傳統的格套(某些所謂「現代主義」不正是這種「格套」,一如八股?),而真誠地以自己的美感直覺與生命關懷,來表達出我們這一代人的深遠心聲,因而以創作新變的當代文學,與重估並汲取傳統文學之恆久不易的精彩與豐富,作為我們努力的目標。這算不算是一種不必然得依附某個歐美名家的主張,才能成立的「現代主義」?
大三是我們忙碌異常的一年,我們一方面修鄭騫(因百)老師的「元明戲劇」,聽他一支一支曲地為我們講解〈竇娥冤〉、〈梧桐雨〉、〈漢宮秋〉、《西廂記》以至全本的《牡丹亭》,另一方面則修王文興老師所授,閱讀的文本中沒有一個漢字的「現代文學」,也正一字一句的討論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與喬哀斯(James Joyce)的小說、佛洛斯特(Robert Frost)的詩、與希梅涅茲(Juan Ramón Jiménez)的散文詩Platero and I等等作品。同時一方面各人的創作不斷;一方面決定不只在《新潮》上要刊出具當代見解與感受的古典文學作品的評論,更要以學院評論的規格來評論一些引起我們注目的當代作家:汪其楣選了司馬中原,我選了朱西甯。
約在此時起,先是王文興老師會將我們在《新潮》上刊出的創作轉載到《現代文學》上重刊;然後是王文興老師邀請了幾位在班上討論時意見較多的同學,各以己意撰寫《都柏林人》中分別選定的一篇加以評析而刊登在《現代文學》的「都柏林人專號」上。汪其楣和我都在應邀之列。接著我們亦應邀為《現代文學》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號」撰稿。
大四先是我們竟受邀加入《現代文學》編輯群;同時亦忙於撰寫各自的學士論文:汪其楣在鄭因百老師指導下,研究《清平山堂話本》,我則在臺靜農老師的指導下研究王維詩。其實汪其楣到從臺大畢業前,主要關注的文類仍是小說。我則因高中時即已購得全套《元曲選》,加上早已讀遍啟明書局所出版世界名劇譯叢,並且也讀完了朱生豪、還有後來梁實秋的莎翁劇作的翻譯,大二時還採貝克特(Samuel Beckett)「無言劇」的形式,創作了第一篇〈無言劇:哭〉刊在《新潮》,正在構想第二篇。汪其楣所以記得我想教「古今戲劇」,可能是當時決定兩人的分工,若她教小說,「我就來教戲劇吧!」的戲言。其實我們心中所想的,原不只「古今」,還包括了「中外」,自然這是初生之犢的夢想,但對我們而言,文學原來就是不分國別、時代與文化的,它們都是人類精神的瑰寶!
汪其楣的深造選擇奧勒岡大學的戲劇系,真的使她有機會泛覽古今中外的名劇加上她力求完整地完成了教、編、演、導的全套科班訓練,以及她的能夠虛心禮敬中國傳統戲曲的演出技藝,她終究不只是在劇本上可以從現代觀點重估傳統戲曲的價值,事實上她也使它的表演型態,因為加以理論性的整理與觀照,使它重新有理路可循,對於現場的表現與演出,亦能提出一種美學來規範,而使它有門道可資評斷。
這仍是我們由《新潮》而至《現代文學》之現代主義立場的延伸與拓展,加上她自己的創作、編、導、演出的經驗反思,這些都是臺灣戲劇之回顧性與前瞻性最重要、最鮮活的文獻紀錄,我自然內舉不避親(同班好友!二度的期刊編輯夥伴,以及多年一起為現代文藝努力打拚的同志),請她將這些寶貴的文字,列入我主編的「現代主義文學論叢」來出版,自然她的創作劇本,我也希望能夠盡量列入,願大家跟我一樣的欣賞其間的宮牆之美與百官之富!
於臺大澄思樓308室
二○一六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