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oppositeness of Hsin: The Character of Culture that Confucian Performs in Pre-Chin
Hsu Sheng-Hsin
- PublishedOctober, 2021
- Binding平裝 / 21*14.8 / 296pages / 單色(黑) / 中文
- Publisher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SeriesNTU Philosophy Series 21
- ISBN978-986-350-514-3
- GPN1011001707
- Price NT$420
-
ebookKOBO / Readmoo / TAAZE / books.com.tw /
- Paper Books San Min Books / wunan / books.com.tw / National Books / iRead / eslite / TAAZE /
- EISBN(PDF)978-986-350-537-2
- EISBN(EPub)978-986-350-545-7
- Preview Google Books
緒論
一、文化學視野的開啟
二、文化比較與「心」的意涵
三、本書架構與內容概述
第一章 唐君毅文化理論探微──《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論心的型態
一、引言:文化理論的必要與困難
二、當代新儒家的文化理論模型
三、唐君毅的學思歷程
四、道德理性的體悟
五、心之型態特性的提出與心之性情
六、小結:唐君毅文化理論的成績
第二章 《論語》中孔子所體現的「心之無對性」
一、引言:孔子在文化史的定位問題
二、生存問題中之無對性:回應貧富問題的兩種方式
三、生死問題中之無對性:生命意義的了悟
四、人際中「無我」之無對性I:「孝」的諸面向及意義
五、人際中「無我」之無對性II:「無我」的三個層次
六、人與自然的和諧:仁知與山水
七、人的崇高性:體證天道天命與「祭神如神在」
八、人格型態中之無對性:終始在學與心之在其自己
九、小結:以自證慧而成共命慧
第三章 分論I:法家與儒家「人與國家」論述型態的差異
一、引言:從韓非的學脈談起
二、韓非對儒家的批判
三、韓非對「國家與人」的構想
四、先秦儒家關於「人與國家」的體認
五、小結:心之無對性與對設性施用之比較I
第四章 《孟子》中孟子所體現的「心之無對性」
一、引言:另一個貫通孟子思想主軸的嘗試
二、生命方向與行為原則之無對性:闢楊、墨與義利之辨
三、立國型態之無對性:王霸論
四、行善動力之無對性:性善論
五、工夫論與人的無限性:知言養氣
六、餘論:《孟子》中「善」與「萬物」的意義
第五章 分論II:「人性論」論述原則之批判與訾應──從《孟子》「天下之言性」章的異解談起
一、引言:從一個未決章句看「人性論路向」的分歧
二、「天下之言性」章異疏會詮
三、後世釋孟子「性善」義辨謬
四、小結:心之無對性與對設性施用之比較II
綜論
一、心之譯詞與「欲」的問題
二、另一個語詞對譯與交鋒的案例:「性」
三、一個主題式差異的案例:生死問題
四、心之無對性與群體的客觀性問題
五、從「中庸」論崇高性與超越性問題
六、「學」與「孝」、「仁」的提出
後記
徵引書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