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rsing the Dark Continent: Translating and Imagining African Exploration and Adventure in Late Qing China
Guan Kean Fung
- PublishedJanuary, 2022
- Binding平裝 / 23*17 / 350pages / 單色(黑) / 中文
- Publisher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SeriesChinese Literary Studies Series 15
- ISBN978-986-350-559-4
- GPN1011100037
- Price NT$500
-
ebookKOBO / Readmoo / TAAZE / books.com.tw /
- Paper Books San Min Books / wunan / books.com.tw / National Books / iRead / eslite / TAAZE /
- EISBN(PDF)978-986-350-584-6
- EISBN(EPub)978-986-350-585-3
- Preview Google Book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cross-cultural journeys," this Academia Sinica Scholarly Monograph award-winning book systematically demonstrates and analyzes the yet-to-be-explored topic of how and why the 19th century Chinese accepted and perceive “the outside world” through literati’s translation of Livingstone, Stanley, Verne, and Haggard’s exploration/adventure and their imagination of brand new world “Africa” in late Qing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導論
一、前言
二、研究主題:非洲探勘/冒險記
三、非洲形象:「黑暗大陸」的演繹與變調
四、理論思考:文本行旅、異國形象與翻譯改寫
五、本書架構與論文出處
第一章 傳教、旅行與研究:立溫斯敦非洲傳記的翻譯與傳播
一、前言
二、譯本的發生:從留美學生計畫到世界地理學的傳播
三、非洲人體標籤:中國禮教與西方殖民話語的交疊
四、文人化的非洲視野:「研究」與「傳教旅行」的選擇
五、接受視野:晚清文化界對於立溫斯敦的凸顯
六、結語
第二章 從上海天主教會、文藝圈到域外遊記:論《三洲遊記》對於施登萊Through the Dark Continent的翻譯改寫
一、前言
二、譯本的發生:從《三洲遊記》到《斐洲遊記》
三、上海天主教會:教義改寫
四、滬地文藝圈:情誼展演
五、晚清地理學:域外想像
六、結語
第三章 拆除主幹,拼湊片段:論《斐洲遊記》對於「中國人在路上」的形塑
一、前言
二、虛構人物:民族身分的重塑
三、拆除主幹:從尼羅河探勘到風土記載
四、拼湊片段:抒情、啟蒙與敘事
五、接受視野:譯本?實錄?
六、結語
第四章 穿越非洲的心臟:論《飛行記》的地理路線、文明階梯論與科學冒險
一、前言
二、話說從頭:從凡爾納《氣球上的五星期》到中譯本《飛行記》
三、地理學路線:穿越非洲的心臟
四、文明階梯論:文明、半開化與野蠻
五、科學冒險:非洲飛行記
六、結語
第五章 編「野人」之史:論林紓翻譯哈葛德《蠻荒誌異》
一、前言
二、生命共振:英布戰爭、祖魯戰爭與甲午戰爭
三、編「野人」之史:從《鬼山狼俠傳》到《蠻荒誌異》
四、神怪小說:通俗文學的現代化
五、種族之感:從《黑心白心》到《蠻荒誌異》
六、結語
第六章 演述非洲,言說中國:晚清作者筆下的異域形象與自我投射
一、前言
二、亡國滅種:瓜分非洲,掠奪中國
三、演繹黑種:烏鬼、黑奴、黑蠻
四、非洲風土:觸險蹈危,荒地蠻俗
五、東亞病夫?冒險非洲,拯救中國
六、結語
結論
一、文學史反思:非洲探險記的消長起落
二、翻譯觀重審:翻譯改寫的研究潛能
三、跨文化檢討:「非洲」形象的反射
四、譯著參照系:晚清「非洲」書寫
徵引書目
一、原始文獻
二、近人論著
三、學位論文
四、外文論著
五、網頁資料
索引
一、前言
二、研究主題:非洲探勘/冒險記
三、非洲形象:「黑暗大陸」的演繹與變調
四、理論思考:文本行旅、異國形象與翻譯改寫
五、本書架構與論文出處
第一章 傳教、旅行與研究:立溫斯敦非洲傳記的翻譯與傳播
一、前言
二、譯本的發生:從留美學生計畫到世界地理學的傳播
三、非洲人體標籤:中國禮教與西方殖民話語的交疊
四、文人化的非洲視野:「研究」與「傳教旅行」的選擇
五、接受視野:晚清文化界對於立溫斯敦的凸顯
六、結語
第二章 從上海天主教會、文藝圈到域外遊記:論《三洲遊記》對於施登萊Through the Dark Continent的翻譯改寫
一、前言
二、譯本的發生:從《三洲遊記》到《斐洲遊記》
三、上海天主教會:教義改寫
四、滬地文藝圈:情誼展演
五、晚清地理學:域外想像
六、結語
第三章 拆除主幹,拼湊片段:論《斐洲遊記》對於「中國人在路上」的形塑
一、前言
二、虛構人物:民族身分的重塑
三、拆除主幹:從尼羅河探勘到風土記載
四、拼湊片段:抒情、啟蒙與敘事
五、接受視野:譯本?實錄?
六、結語
第四章 穿越非洲的心臟:論《飛行記》的地理路線、文明階梯論與科學冒險
一、前言
二、話說從頭:從凡爾納《氣球上的五星期》到中譯本《飛行記》
三、地理學路線:穿越非洲的心臟
四、文明階梯論:文明、半開化與野蠻
五、科學冒險:非洲飛行記
六、結語
第五章 編「野人」之史:論林紓翻譯哈葛德《蠻荒誌異》
一、前言
二、生命共振:英布戰爭、祖魯戰爭與甲午戰爭
三、編「野人」之史:從《鬼山狼俠傳》到《蠻荒誌異》
四、神怪小說:通俗文學的現代化
五、種族之感:從《黑心白心》到《蠻荒誌異》
六、結語
第六章 演述非洲,言說中國:晚清作者筆下的異域形象與自我投射
一、前言
二、亡國滅種:瓜分非洲,掠奪中國
三、演繹黑種:烏鬼、黑奴、黑蠻
四、非洲風土:觸險蹈危,荒地蠻俗
五、東亞病夫?冒險非洲,拯救中國
六、結語
結論
一、文學史反思:非洲探險記的消長起落
二、翻譯觀重審:翻譯改寫的研究潛能
三、跨文化檢討:「非洲」形象的反射
四、譯著參照系:晚清「非洲」書寫
徵引書目
一、原始文獻
二、近人論著
三、學位論文
四、外文論著
五、網頁資料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