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tructure of Feeling Resonating with the World: Papers on Taiwan Literature
Mei-E Huang (eds.)
- PublishedDecember, 2020
- Binding平裝 / 23*14.8 / 456pages / 單色(黑) / 中文
- Publisher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SeriesTaiwan History Series
- ISBN978-986-350-428-3
- GPN1010901955
- Price NT$650
-
ebookKOBO / TAAZE / books.com.tw /
- Paper Books San Min Books / wunan / books.com.tw / National Books / iRead / eslite / TAAZE /
- Preview Google Books
「台灣文學」成為一個公共話語,以及出現文學史著述,是在日治時期。但,在日人眼中,台灣的文學地位相較內地中央文壇,乃屬邊陲的「外地文學」,且注意的焦點還是日人在台文學。到了戰後政權改易,在中國文學史觀之下,曾被稱為「邊疆文學」、「地方文學」、「本省文學」,70年代開始在「鄉土文學」中突出台灣意識,到80年代始獲正名。90年代後期,更積極展開學科建制化、文學主體性的追求。迄今,又歷經東亞文學研究、比較研究、世界文學關係性和華語語系研究的拓展,顯現了台灣文學由在地出發,邁向國際的汩汩活力。換言之,從「小地方」到「大世界」,台灣文學研究的感覺結構已幡然改變。對此,本書透過10篇論文,以重要文類和議題為例,展示台灣從20世紀以來,作為一個全球化下的新興文化場域,如何吸納世界思潮和文藝美學,進而形構出與世界/文學共振、共鳴、對話的精彩面貌。
總序:為台灣學研究奠基/王泰升
編輯凡例
作者簡介
導論/黃美娥
第一章 文學現代性的移植與傳播:台灣傳統文人對世界文學的接受、翻譯與摹寫/黃美娥
一、前言
二、世界文學來台灣
三、傳統文人與「最新小說」的生成
四、傳統文人對世界文學的翻譯與摹寫
五、結語
第二章 臺灣文化協會與台灣文學/廖振富
一、前言
二、臺灣文化協會的成立、發展與演變
三、臺灣文化協會與1920年代台灣文學的發展
四、「新」與「舊」之間:三位文協作家的文學理念與實踐
五、臺灣文化協會對台灣文學的貢獻與影響
六、結語
第三章 「聽歌識字」的鄉土文學/台灣話文運動:識字、創作與閱讀的文化認同/陳培豐
一、前言
二、開啟文體問題的潘朵拉盒子
三、普羅階級教化主導權的爭奪
四、「聽歌識字」的語言運動
五、浮上檯面的階級、駁雜、現代化問題
六、結語
第四章 「血液」的政治學:閱讀台灣「皇民化時期文學」/星名宏修著 莫素微譯
一、優生學的角度:讀〈破壞〉
二、「民族政策」所導致的「雜婚」:讀〈時計草〉
三、「血液」的政治學
第五章 「美新處」(USIS)與台灣文學史重寫:以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雜誌出版為考察中心/陳建忠
一、序說:台灣文學史書寫與「美新處」(USIS)的再定位
二、「美新處」與戒嚴/冷戰下的台、港美援刊物
三、台大外文系與《文學雜誌》、《現代文學》的冷戰時期文學生產
四、結語:美援文藝體制與重寫台灣文學史
第六章 現代主義與台灣現代詩的發展/洪淑苓
一、前言
二、西方現代主義詩潮概述
三、日治時期風車詩社的超現實主義與表現
四、戰後現代詩社、藍星詩社的主知與抒情論戰
五、創世紀詩社的超現實主義與表現
六、笠詩社的新即物主義與表現
七、結語
第七章 閱讀瓊瑤:從文化論戰到再製「中國性」/林芳玫
一、前言:離散、反離散、大中華文化圈的想像共同體
二、評論瓊瑤:公領域的形成與文化政治
三、閱讀瓊瑤:從古典文學抒情傳統到反瓊瑤網路小說
四、從冷戰到後冷戰世界中的台灣與中國:電視劇、想像的共同體、中華民國式感覺結構
五、結論
第八章 論戰之後:台灣「鄉土」書寫語境的衍異與增生/陳惠齡
一、前言:怎麼談,怎樣看「鄉土」?
二、鄉土的「問題化」:台灣「鄉土」語境的詮釋脈絡
三、投射一個時代與世代的鄉土想像:鄉土書寫的類型
四、結論:回歸「當代意識」與「現代經驗」的鄉土書寫
第九章 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的交錯之中:白先勇、李昂、朱天文和紀大偉小說中的男同性戀呈現/劉亮雅著 王梅春、廖勇超譯
一、《孽子》:滿懷罪疚的同性戀兒子的返家之旅
二、〈禁色的愛〉:對第一世界男同志的嘲諷
三、《荒人手記》:藏身暗櫃雅痞男同志的曖昧矛盾
四、〈儀式〉:對於異性戀主義與恐同的嘲諷
五、結論
第十章 天真智慧,抑或理性禁忌?關於原住民族漢語文學中所呈現環境倫理觀的初步思考/吳明益
一、一個重新設立的觀察點
二、是文化回歸,也是文化抵抗
三、「這裡」就是我們生活的場域
四、生存環境、維生訓練與禁忌的「理性內涵」
五、Yggdrasil:在地生態智慧與全球生態知識的聯結
延伸閱讀書目/黃美娥
索引
編輯凡例
作者簡介
導論/黃美娥
第一章 文學現代性的移植與傳播:台灣傳統文人對世界文學的接受、翻譯與摹寫/黃美娥
一、前言
二、世界文學來台灣
三、傳統文人與「最新小說」的生成
四、傳統文人對世界文學的翻譯與摹寫
五、結語
第二章 臺灣文化協會與台灣文學/廖振富
一、前言
二、臺灣文化協會的成立、發展與演變
三、臺灣文化協會與1920年代台灣文學的發展
四、「新」與「舊」之間:三位文協作家的文學理念與實踐
五、臺灣文化協會對台灣文學的貢獻與影響
六、結語
第三章 「聽歌識字」的鄉土文學/台灣話文運動:識字、創作與閱讀的文化認同/陳培豐
一、前言
二、開啟文體問題的潘朵拉盒子
三、普羅階級教化主導權的爭奪
四、「聽歌識字」的語言運動
五、浮上檯面的階級、駁雜、現代化問題
六、結語
第四章 「血液」的政治學:閱讀台灣「皇民化時期文學」/星名宏修著 莫素微譯
一、優生學的角度:讀〈破壞〉
二、「民族政策」所導致的「雜婚」:讀〈時計草〉
三、「血液」的政治學
第五章 「美新處」(USIS)與台灣文學史重寫:以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雜誌出版為考察中心/陳建忠
一、序說:台灣文學史書寫與「美新處」(USIS)的再定位
二、「美新處」與戒嚴/冷戰下的台、港美援刊物
三、台大外文系與《文學雜誌》、《現代文學》的冷戰時期文學生產
四、結語:美援文藝體制與重寫台灣文學史
第六章 現代主義與台灣現代詩的發展/洪淑苓
一、前言
二、西方現代主義詩潮概述
三、日治時期風車詩社的超現實主義與表現
四、戰後現代詩社、藍星詩社的主知與抒情論戰
五、創世紀詩社的超現實主義與表現
六、笠詩社的新即物主義與表現
七、結語
第七章 閱讀瓊瑤:從文化論戰到再製「中國性」/林芳玫
一、前言:離散、反離散、大中華文化圈的想像共同體
二、評論瓊瑤:公領域的形成與文化政治
三、閱讀瓊瑤:從古典文學抒情傳統到反瓊瑤網路小說
四、從冷戰到後冷戰世界中的台灣與中國:電視劇、想像的共同體、中華民國式感覺結構
五、結論
第八章 論戰之後:台灣「鄉土」書寫語境的衍異與增生/陳惠齡
一、前言:怎麼談,怎樣看「鄉土」?
二、鄉土的「問題化」:台灣「鄉土」語境的詮釋脈絡
三、投射一個時代與世代的鄉土想像:鄉土書寫的類型
四、結論:回歸「當代意識」與「現代經驗」的鄉土書寫
第九章 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的交錯之中:白先勇、李昂、朱天文和紀大偉小說中的男同性戀呈現/劉亮雅著 王梅春、廖勇超譯
一、《孽子》:滿懷罪疚的同性戀兒子的返家之旅
二、〈禁色的愛〉:對第一世界男同志的嘲諷
三、《荒人手記》:藏身暗櫃雅痞男同志的曖昧矛盾
四、〈儀式〉:對於異性戀主義與恐同的嘲諷
五、結論
第十章 天真智慧,抑或理性禁忌?關於原住民族漢語文學中所呈現環境倫理觀的初步思考/吳明益
一、一個重新設立的觀察點
二、是文化回歸,也是文化抵抗
三、「這裡」就是我們生活的場域
四、生存環境、維生訓練與禁忌的「理性內涵」
五、Yggdrasil:在地生態智慧與全球生態知識的聯結
延伸閱讀書目/黃美娥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