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dering and Belonging: Post-war Literature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Yu Sheng-kuan, Ping-chen Hsiung (eds.)
- PublishedOctober, 2015
- Binding平裝 / 21*14.8 / 520pages / 單色(黑) / 中文
- Publisher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SeriesNew Humanities Series 1
- ISBN978-986-350-109-1
- GPN1010401931
- Price NT$500
-
ebookKOBO / Readmoo / TAAZE / books.com.tw /
- Paper Books San Min Books / wunan / books.com.tw / National Books / iRead / eslite / TAAZE /
- Preview Google Books
流離因何而起?歸屬如何發生?
流離與歸屬是個人的際遇,也是集體的文化現象,
更困擾著作為前殖民地的香港與臺灣,主導了許多人的生命軌跡。
本書即針對此一複雜且不朽的時代議題,展開各層面的析論。
「流離」與「歸屬」是人類古老的生存體驗,兩者表面相反,實則互相依存,互為因果。一方面,個人或群體的流離,呼喚歸屬的需要;另一方面,某些群體強制單一的歸屬,卻令個人選擇流離,或者衍生新的歸屬。因此,流離與歸屬既是個人的際遇,也是集體的文化現象。近代以來,隨著資本主義的全球化、殖民帝國的擴張、國際間的流動及接觸日益頻繁深入,個人流離的範圍愈趨廣大,歸屬的種類方式也層出不窮。
本書是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於二○一四年召開的「流離與歸屬:二戰後港臺文學與其他」學術研討會的成果結集,收錄了主題演講稿、以文學為對象的主題論文,以及從宗教、藝術、建築等切入的相關論文。這些論文或以流離狀態下的文學或文化生產、文學閱讀、研究或理論建構為關懷點;或就不同地區、時段、媒介、文類、文化門類所呈現「流離」與「歸屬」的異同進行深入的闡發;或探觸個別作家、創作者「流離」與「歸屬」的歷史體驗和精神狀態;或進入香港、臺灣當前所面對的後殖民情境,追問作家、創作者個人關於流離與歸屬的思索與取向;或就性別與「流離」與「歸屬」糾葛的歷史、文化關係進行探微,可說相當全面地觸及了「流離」與「歸屬」這個錯綜複雜且不朽的時代議題。
編序
孰歸。胡不歸/熊秉真
導言
流離與歸屬,或身世之謎/游勝冠
圓桌觀察
是否流離,為何流離?有何歸屬,何為歸屬?/蒲慕州
輯一
不再流離:劉以鬯、姚拓等之例/李瑞騰
中文系的使命與情懷:五六十年代北大、臺大、港中大的「文學教育」/陳平原
輯二
五十年代的香港難民小說/趙稀方
疏離與回歸:戰後臺灣「鄉土」文學概念之形塑/蔡明諺
眼前勝事修成史:1979年臺灣傳統詩人訪問團訪港雅集考/程中山
輯三
舌頭的流亡:張棗之旅歐書寫/江弱水
鄉關何處:臺灣「外省」第一代女作家的流離與歸返/趙慶華
檔案、記憶與光影認同:論郭強生《惑鄉之人》中的鄉土觀看/廖淑芳
臺灣人原鄉之旅的認同挫折和歸屬:鍾理和二戰前後作品/游勝冠
輯四
《八方》的陳映真/葉嘉詠
作家倫理責任之叩問:董啟章之例/鄒文律
複攝山城:侯孝賢與吳念真之地景美學/王萬睿
圓桌論壇
臺灣眷村的生與死/傅朝卿
從流離到歸屬:張肇康的四段文化光譜/鄭炳鴻
在鄉土飄泊:張義雄的流離與歸屬/蕭瓊瑞
流離於新的經驗,歸屬於舊的價值/譚偉平
戰後中國大陸逃難僧與臺灣佛教之轉折/陳玉女
試論治病作為宗教的永恆關懷:戰後臺灣社會之例/譚偉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