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he margins of Imagination : Overflowing of the Poetics of Gaston Bachelard
Kuan-Min Huang
- PublishedDecember, 2014
- Binding精裝 / 21*15 / 396pages / 單色(黑) / 中文
- Publisher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SeriesResearch in East Asian Civilizations-Series on Body and Nature 5
- ISBN978-986-350-046-9
- GPN1010302775
- Price NT$350
- Preview Google Books
作者序(摘錄)
本書乃是以「想像」為主軸的初步研究成果,尤其集中於法國哲學家巴修拉(Gaston Bachelard, 1885-1964)的詩學以及想像形上學的討論。但以「曼衍」為題,表示本書並非嚴格的專家研究,也不是對巴修拉的入門介紹,無法提供一個巴修拉詩學的全貌或鳥瞰;本書呈現的論述軸線是從巴修拉詩學研究的相關主題出發,以想像論為核心,嘗試挖掘出可開展、對比的議題。
全書概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元素詩學」,由四篇文章組成,分別關聯到火、水、氣、地等四元素的物質想像。第二部分為「遭遇與開展」,其中涉及更基本的想像論基礎,也將巴修拉置於一個對話位置上,與海德格、沙特、布希亞的對話,更加入中國哲學、詩學的要素,呈現從巴修拉詩學與想像論出發,可以發展的理論嘗試。整體脈絡扣在巴修拉詩學的氛圍中打轉,一方面呈現作者吸收巴修拉的成果,一方面希望帶出新的面向,從想像論的脈絡來豐富其理論內涵,也期望打開新的討論空間。
從法國哲學家巴修拉的想像形上學與詩學跨越到中國傳統的思想與現代處境,本書的漢文書寫交織了翻譯與跨文化的脈絡,也可以視為東亞對於想像問題的一個思考回應。以漢文書寫源自一些歐洲脈絡的概念原來已經造成語言的折疊效果,而散見於各章中或隱或顯的比較參照,也點出作者在思考想像與意象問題的參考框架。在這樣的交錯中,思考必須仍然回到人類存在的基本條件上,想像是人類共通的能力,但也是分歧差異的起點之一。透過想像研究,本書希望對當代的人類處境的反省略盡棉薄之力。
本書集中論述法國哲學家巴修拉(Gaston Bachelard)的詩學與形上學,
以「想像」為主軸,與海德格、沙特、布希亞及中國哲學展開對話。
本書從法國哲學家巴修拉(Gaston Bachelard, 1884-1962)的詩學以及想像形上學的相關主題出發,以想像論的理論關心為軸,挖掘出可開展與對比的論述軸線。全書概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元素詩學」,由四篇文章組成,分別關聯到火、水、氣、地等四元素的物質想像。第二部分為「遭遇與開展」,其中涉及更基本的想像論基礎,也將巴修拉放在一個對話的位置上,與海德格、沙特、布希亞進行對話。本部分的論述加入了中國哲學、詩學的要素,以呈現當代視野下的比較研究,透過哲學想像論與詩學,思考文化對話、生命感受、美感經驗的交織脈絡。
「身體與自然」叢書序言
自序
引用作品縮寫表
導論
【元素詩學】
第一章 巴修拉論火的詩意象
前言:元素詩學的定位
一、巴修拉詩學的主要特徵
二、火元素的經驗特徵
三、火焰與宇宙之火
四、身體之火
五、火與灰燼
本章結論
第二章 音詩水想:倫理意象之一環
前言:水元素的經驗特徵
一、巴修拉論詩中的水意象
二、楊可烈維契論音樂中的水意象
本章結論
第三章 氣風意象與倫理想像:巴修拉的尼采解讀
導論:倫理意象
一、想像的形上學與道德想像
二、從氣風意象看尼采
本章結論
第四章 巴修拉詩學中的土地意識
前言:土地詩學的梗概
一、土地意象舉隅之一:工作、勞動的意象
二、土地意象舉隅之二:金屬、礦石、結晶
三、土地意象舉隅之三:幽閉與親密,約拿情結
四、土地意象舉隅之四:休憩意象,巖穴∕迷宮的意象
本章結論
【遭遇與展開】
第五章 巴修拉論語言及想像
一、巴修拉的詩存有論
二、詩語言與倫理意象
三、詩意象的獨特性:瞬間與孤獨
本章結論
第六章 想像論的分歧:巴修拉與沙特
前言
一、問題⁄交錯
二、沙特的想像論
三、巴修拉的想像論
本章結論
第七章 徘徊於十字路口的形象與想像:論巴修拉與布希亞
前言
一、巴修拉──追尋一個想像的形上學
二、布希亞──對表顯實在的質問
本章結論
第八章 生動性:想像力與自然場所
一、想像的位置:一個原始的不確定性
二、雙重性與想像的生命:巴修拉
三、自然與生命
本章結論
第九章 巴修拉詩學中的寓居與孤獨:一個詩的場所論
一、獨立意象與詩的瞬間
二、孤獨的力量
三、寓居於孤獨之中
四、跨文化的對比:陶淵明詩中的孤獨感
本章結論
跋語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概念索引
外文概念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