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from Core to Periphery: The Japanese Empire and the Studies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 Vol. 3

Edited by Wu Pei-chen

【主編序】

吳佩珍
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二○○八年開始教育部這個為期三年的翻譯計畫,與本人正式跨足臺灣文學研究的軌跡恰好是重疊的,而此時期日本方面的人文研究也正逐漸產生變化。日本戰後對於戰前舊日本帝國殖民地或者屬地的記憶曾經是一片空白,但隨著全球化的脈動,亞洲地域的時空距離也逐漸縮短。一旦拉近了距離,彼此才猛然驚覺雙方的歷史記憶曾有重疊之處,而這痕跡仍斑斑駁駁地存在於各自的文學、文化紀錄中,字裡行間依稀可見。回溯臺日的近代關係史 ── 從一八七四年的「牡丹社事件」、一八九五到一九四五年的日本領臺時期,到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臺灣脫離日本的殖民統治,便能窺見帝國中心投射至邊陲的歷史弧線在不同的時空領域曾經平行、重軌而至分軌。

此翻譯計畫在選題上,以日方研究者或以日語書寫的相關論文為主。除了收入在日本臺灣文學研究領域長久耕耘的學者的研究成果,還將觸角伸及日本人文學科擴及臺灣的跨領域研究,最主要有日本近代文學、文化、美術等方面的研究論文。除了日本殖民期臺灣的日人及臺人作家的相關論文,還包括比較文學、文化視點、日本帝國時期的殖民地論述,以及返照帝國核心的帝國邊緣殖民地群研究論文,希望兼顧最新的研究動向,同時呈現多樣化的研究成果。或許翻譯計畫選入的部分論文已經過了一段時日,但翻譯到出版過程曠日費時,這點還請各位讀者諒解。另外,基於這樣的收錄內容,為了切題,本系列論文集命名為《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臺灣文學‧ 文化研究》,按三年期計畫分上、中、下三冊出版。為了方便讀者利用,每篇論文皆延請相關領域研究者撰寫導讀,讓讀者快速掌握論文大綱,也方便讀者針對論文主題作延伸閱讀。

接下來,將依主題分類介紹此三冊翻譯論文的內容,以玆讀者使用的便利。論文介紹順序以計畫執行當時的翻譯時間先後為主。為求簡潔,以下提及各界研究先進、前輩時將省去敬稱,尚祈見諒。

第一年期(上冊)

1 臺人作家:垂水千惠,〈呂赫若的戲劇活動 ── 其戲劇的挫折與文學的回歸〉、〈呂赫若與《陳夫人》 ── 以一九四二年後呂作品為中心〉;星名宏修,〈《怒吼吧!中國》在中國與臺灣的上演史 ── 反帝國主義的記憶及其變形〉、〈楊逵改編的《怒吼吧!中國》〉;野間信幸,〈張文環與《風月報》〉。
2 皇民化運動時期: 中島利郎,〈日本統治末期臺灣文學 ── 臺灣總督府情報部編《決戰臺灣小說集》的出版〉。
3 訪臺及在臺日人作家:石崎等,〈〈ILHA FORMOSA〉的誘惑 ── 佐藤春夫與殖民地臺灣〉;中島利郎,〈西川滿與日本殖民地時代的臺灣文學 ── 西川滿的文學觀〉。
4 殖民地比較視點: 下村作次郎,〈論龍瑛宗的〈宵月〉 ── 從《文藝首都》同人金史良的來信〉。

第二年期(中冊)

1 臺人作家: 吳叡人,〈另一個「閉塞時代」的精神史 ── 龍瑛宗臺灣戰前小說中的殖民主體形成〉;秋吉收,〈殖民地臺灣的描寫視點 ── 佐藤春夫《霧社》與賴和〈南國哀歌〉〉。
2 日人作家: 星名宏修,〈「兇蕃」與高砂義勇隊之「間」 ── 讀河野慶彥〈扁柏之蔭〉〉;橋本恭子,〈在臺日本人的鄉土主義 ── 島田謹二與西川滿的目標〉。
3 帝國殖民地論述:坪井秀人,〈作為表象的殖民地〉;下村作次郎,〈外地大眾文學的可能性 ── 從臺灣文學的視點出發〉。
4 皇民化運動時期:楠井清文,〈大東亞文學者大會的理念與實情 ── 從庄司總一得獎作品《陳夫人》觀之〉;下村作次郎,〈各種《莎勇之鐘》的探討 ── 劇本、小說兩部、電影腳本、教科書〉。
5 文化交涉:垂水千惠,〈東京/臺北 ── 透過cafe 的角度看普羅文學與現代性〉;大谷渡,〈北村兼子與臺灣〉、〈北村兼子與林獻堂〉。

第三年期(下冊)

1 臺人作家:和泉司,〈徵文當選作品〈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 改造》徵文與殖民地「文壇」〉;垂水千惠,〈談臺灣普羅作家楊逵所懷抱的矛盾與糾葛〉。
2 日人作家:中島利郎,〈日本統治期臺灣文學研究:日本作家的系譜 ── 詩魂的漂泊‧ 長崎浩(臺灣篇)〉。
3 比較視點及文化交涉:下村作次郎,〈虛構‧ 翻譯‧ 民族 ── 魯迅〈藤野先生〉與賴和〈高木友枝先生〉〉;增田周子,〈日本新民謠運動的隆盛及其與殖民地臺灣的文化交涉 ── 以西條八十〈臺灣音頭〉的相關風波為例〉;工藤貴正,〈在臺灣的廚川白村 ── 持續性普及的背景、主要原因與方式〉;垂水千惠,〈中西伊之助與楊逵 ── 日本作家在殖民地臺灣所見〉。
4 帝國殖民地論述:中根隆行,〈文藝復興期的殖民地文學 ── 宗主國文壇中的多元文化主義〉。
5 戰後帝國遺緒問題:武久康高,〈「戰後」臺灣的桃太郎 ── 電影《桃太郎大戰魔鬼島》(《桃老大伏匪記》)〉;下岡友加,〈戰後臺灣的日本語文學 ── 黃靈芝〈董桑〉的創作手法〉。
6 美術史視點:飯尾由貴子,〈陳進的女性形象與地方色彩 ── 以一九三○年代的作品為中心〉。

在此翻譯計畫執行過程中,首先要感謝教育部顧問室計畫總主持人范銘如教授對本計畫執行時間出現延宕等問題大量包容,才能讓計畫整體執行無礙。另外,要向本計畫執行以來一路相挺的共同主持人致上我最深的謝忱,特別是林雪星、李文茹、吳叡人、吳亦昕及楊智景諸位教授,感謝大家在繁忙的研究、教學當中撥冗襄贊。另外也感謝政大台文所,以及東吳日研所研究生加入翻譯團隊,雖然「教學相長」是最原初的用意,但感謝你們讓我發現學習的潛力永遠不可限量。最後要感謝負責一切繁瑣雜務的助理:佳璇、啟華與婉萍,謝謝你們任勞任怨的付出以及大力的協助。感恩!

2012 年3 月11 日
311 東日本大地震週年紀念日
於指南山麓

 

回溯臺日的近代關係史──從一八七四年的「牡丹社事件」、一八九五到一九四五年的日本領臺時期,到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臺灣脫離日本的殖民統治,便能窺見帝國中心投射至邊陲的歷史弧線,在不同的時空領域曾經平行、重軌而至分軌。

本書為三年翻譯計畫的成果,以日方研究者或以日語書寫的論文為主。除了日本近代文學、文化、美術等跨領域研究,亦包括比較文學、文化視點、日本帝國時期的殖民地論述,以及返照帝國核心的帝國邊緣殖民地群研究論文,希望兼顧最新的研究動向,呈現多樣化的研究。每篇論文皆延請相關領域研究者撰寫導讀。

下冊共收錄十一篇論文,作者為下村作次郎、下岡友加、工藤貴正、中島利郎、中根隆行、垂水千惠、武久康高、和泉司、飯尾由貴子、增田周子。處理的主題則有臺人作家的作品與文壇、在臺日人作家的文學追尋歷程,兼以比較視點及文化交涉介紹日、臺作家的關係、日本文藝思潮在臺傳播的過程、日本新民謠運動與殖民地臺灣的互動,或以戰後臺灣的電影與文學作品,探討戰後帝國遺緒問題。

【主編簡介】

吳佩珍

日本筑波大學地域研究研究科文化研究碩士,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文明學系碩士,日本筑波大學文藝言語研究科文學博士。現任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譯作有:阮斐娜(Faye Yuan Kleeman)著,《帝國的太陽下:日本的台灣及南方殖民地文學》(2010,麥田出版社);津島佑子著,《太過野蠻的》(2011,印刻出版)。近著有:“The Peripheral Body of Empire: Shakespearean Adaptationsand Taiwan’s Geopolitics”(2010.01)、〈血液的「曖昧線」──台灣皇民化文學中「血」的表象與日本近代優生學論述〉(2011.10)、〈現在における殖民地記憶の再現とその可能性-津島佑子「あまりに野蛮な」と陳玉慧「海神家族」が描く1930年代の殖民地台湾-〉(2012.01)等。

【作者簡介】

下村作次郎/日本天理大學國際文化學部教授
下岡友加/日本縣立廣島大學人間文化學部國際文化學科副教授
工藤貴正/日本愛知縣立大學外國語學部教授
中島利郎/日本岐阜聖德學園外國語學部教授
中根隆行/日本愛媛大學法文學部人文學科副教授
垂水千惠/日本橫濱國立大學留學生中心教授
武久康高/日本高知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
和泉司/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國際中心研究助教
飯尾由貴子/日本兵庫縣立美術館學藝員
增田周子/日本關西大學文學部副教授

【譯者簡介】

張政傑/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
許育婷/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
羅詩雲/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吳婉萍/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
李文茹/淡江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林雪星/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副教授
吳佩珍/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孫金羨/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
楊智景/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唐顥芸/日本關西學院大學言語教育研究中心講師
吳亦昕/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序 蔣偉寧
主編序 吳佩珍

壹 虛構‧翻譯‧民族──魯迅〈藤野先生〉與賴和〈高木友枝先生〉
下村作次郎撰/張政傑譯/唐顥芸導讀

貳 戰後臺灣的日本語文學──黃靈芝〈董桑〉的創作手法
下岡友加撰/許育婷譯/唐顥芸導讀

參 在臺灣的廚川白村──持續性普及的背景、主要原因與方式
工藤貴正撰/羅詩雲譯/吳佩珍導讀

肆 日本統治期臺灣文學研究日本作家的系譜──詩魂的漂泊‧長崎浩(臺灣篇)
中島利郎撰/吳婉萍譯/吳亦昕導讀

伍 文藝復興期的殖民地文學──宗主國文壇中的多元文化主義
中根隆行撰/李文茹譯、導讀

陸 談臺灣普羅作家楊逵所懷抱的矛盾與糾葛
垂水千惠撰/林雪星譯、導讀

柒 中西伊之助與楊逵──日本作家在殖民地臺灣所見
垂水千惠撰/吳佩珍譯、導讀

捌 「戰後」臺灣的桃太郎──電影《桃太郎大戰魔鬼島》(《桃老大伏匪記》)
武久康高撰/孫金羨譯/楊智景導讀

玖 徵文當選作品〈植有木瓜樹的小鎮〉──《改造》徵文與殖民地「文壇」
和泉司撰/楊智景譯、導讀

拾 陳進的女性形象與地方色彩──以一九三○年代的作品為中心
飯尾由貴子撰/唐顥芸譯、導讀

拾壹 日本新民謠運動的隆盛及其與殖民地臺灣的文化交涉──以西條八十〈臺灣音頭〉的相關風波為例
增田周子撰/吳亦昕譯、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