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i and Actors at Work: The Transformations of Peony Pavilion on Page and on Stag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Liana Chen
- PublishedDecember, 2013
- Binding精裝 / 21*15 / 286pages / 單(黑) / 中文
- Publisher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SeriesResearch in East Asian Civilizations-Studies in East Asian Civilizations Series 98
- ISBN978-986-03-9923-3
- GPN1010203528
- Price NT$250
- Preview Google Books
湯顯祖在戲曲史上的地位,可比擬西方的莎士比亞
本書深入觀察《牡丹亭》在不同演出模式的遞嬗中詮釋重心的變化
湯顯祖的《牡丹亭》自明萬曆年間完稿以來一直是歌樓舞筵中膾炙人口的劇目。原作辭情之雄奇瑰麗深深撼動人心,然其戲劇結構上不同流俗的獨創特質,卻也引發了後世曲家的注意以及批評。
本書第一部分探討《牡丹亭》原始文本各層面展現之原創性格。湯顯祖透過《牡丹亭》探索戲劇藝術在形式與意境上自由發抒之諸多可能性,不受既定意識形態拘束之創作態度,正是其得以表達宏觀戲劇情境的重要因素。
第二部分探討晚明吳中文人對《牡丹亭》的改編活動,以馮夢龍改本《三會親風流夢》為主要探索對象。對於晚明文人改編《牡丹亭》動機與過程之探索,具現了此一時期崑腔擁護者如何藉由重新建構傳統「經典」之規範性,以達成創造正統傳奇典範之實際行動。
第三部分選擇在崑劇舞臺上最為常見的幾個折子戲片段:〈游園.驚夢〉、〈堆花〉、〈尋夢〉及〈拾畫.叫畫〉等,探索《牡丹亭》自崑山腔成為主流劇種以後,場上演出模式之發展演變,並兼及現當代新編《牡丹亭》經典作品。一部《牡丹亭》的改編史,反映了一向被視為「曲高和寡」的崑劇,在近代中國面臨社會經濟文化上的巨變時,於罅隙中尋求發展重生的多重路徑。
【目次】
致謝
序
壹、湯顯祖《牡丹亭》之戲劇性
一、導論
二、身命圓滿的追求
三、呈現多重生命經驗的史詩架構
四、「淺深、濃淡、雅俗之間」――《牡丹亭》的戲劇語言
五、《牡丹亭》之人物塑造
六、《牡丹亭》科介表演之設計特色
貳、晚明《牡丹亭》文人改本之戲劇性
一、導論
二、晚明文人改編《牡丹亭》之概況
三、《風流夢》對《牡丹亭》之改編
四、《風流夢》舞臺藝術之構思
參、崑劇《牡丹亭》折子戲之演化
一、導論
二、由全本戲到折子戲
三、崑劇《牡丹亭》折子戲劇目之發展
四、崑劇折子戲《牡丹亭.驚夢》之演變
五、「堆花」表演之溯源與發展
六、〈尋夢〉與〈拾叫〉:生、旦獨腳戲表演藝術之精緻凝鍊
肆、餘論
參考書目
圖表次
表1:《牡丹亭》崑劇折子戲劇目之發展
表2:《綴白裘》中《牡丹亭》之劇目安排模式
表3:《嘉慶丁巳、戊午觀劇日記》中《牡丹亭》之劇目安排模式
表4:傅惜華藏乾隆間〈堆花花神名字穿著串頭〉
表5:道光年間〈堆花〉之手抄本內容
表6:〈尋夢〉之排場大綱及每曲表演之大旨表
表7:〈尋夢〉:明末至近代戲曲選本中之變動模式
索引
名詞索引
人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