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thics of Historical Memory: From Transitional Justice to Overcoming the Past
Chia-Shin Hsu (ed.)
- PublishedMarch, 2024
- Binding平裝 / 21*14.8 / 560pages / 單色(黑) / 中文
- Publisher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SeriesHumanities and Society Series 26
- ISBN978-986-350-810-6
- GPN1011300066
- Price NT$740
-
ebookKOBO / Readmoo / books.com.tw /
- Paper Books San Min Books / wunan / books.com.tw / National Books / iRead / eslite / TAAZE /
- EISBN(PDF)978-986-350-820-5
- EISBN(EPub)978-986-350-821-2
- Preview Google Books
Since 2016, under a unified government, 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DPP) administration enacted a series of transitional-justice statutes, including the Promoting Transitional Justice Act, the Ill-gotten Property Act, and the Political Archives Act. These statutes led to significant judicial decisions and executive measures that inaugurated a new era of Taiwan’s dealing with its authoritarian past. However, since the dissolution of the Transitional Justice Commission in 2022,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itional justice seems stagnant and uncertain. It does not help to attribute it to the lack of political will of the DPP administration or the lack of awareness of the public. There may be deeper reasons. This book is the first fruit of a joint interdisciplinary project that seeks to diagnose the challenges. The main thesis of this book is that in Taiwan transitional justice is inextricably intertwined with the conflict of national identities and historical memories. The entanglement gives rise to myriad complex issues that have yet to be thematized, let alone thoroughly discussed. This book sets forth our diagnosis and identifie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It aims to set future agenda for social dialogue on how we should deal with the past, in the hope of furthering political reconciliation and consolidation of Taiwan’s democracy.
編者序
第一章 導論:從轉型正義的反思到歷史記憶的倫理/許家馨
一、前言
二、轉型正義的實證法化及其發展的十字路口
三、轉型正義的建構性
四、歷史記憶典範的衝突
五、歷史與記憶的辯證
六、歷史記憶的倫理I:創傷與和解
七、歷史記憶的倫理II:邪惡與責任
八、台灣邁向民主過程中的轉型正義的實踐
九、形塑歷史記憶重要實踐課題之反思
十、結語
參考文獻
第二章 轉型正義中的記憶與知識/洪子偉
一、前言
二、文獻上之爭論
三、是否要記住?
四、要記住什麼?
五、誰該記住?
六、可能的批評與回應
七、結語
參考文獻
第三章 我們能和解共生嗎?反思台灣的轉型正義與集體記憶/汪宏倫
一、前言:從「中華民國建國時間」談起
二、概念源流考:什麼是轉型正義?
三、歷史認識、集體記憶與和解
四、台灣的兩種集體記憶典範
五、記憶的利用與濫用:不可共量與不可共存的兩種典範
六、台灣的戰爭遺緒與共同體的起源問題
七、政治的道德基礎與道德的政治基礎:關鍵時刻、外部因素與地緣政治
八、代結語:「轉化式對話」與和解的價值
後記
參考文獻
第四章 歷史記憶與身分認同:德國「歷史學家之爭」及其時代涵蘊/石忠山
一、前言
二、記憶或遺忘:淺談歷史記憶對於民主政治的意涵
三、何謂德國「歷史學家之爭」?
四、Nolte論「不願消逝的過去」
五、哈伯瑪斯論「一種損害賠償的方式」
六、正反意見的針鋒相對
七、哈伯瑪斯的最後陳述:論歷史學的公用
八、幾點反思
九、結語
參考文獻
第五章 在國族之外的歷史和解:「地域性」的二戰紀念活動與歷史記憶/藍適齊
一、前言
二、馬來西亞「華人」的二戰紀念活動
三、日本「地域性」的二戰紀念活動
四、「誰」在台灣記得「誰」的戰爭?
五、「地域性」的「記憶群體」與歷史和解
參考文獻
第六章 歷史記憶與記憶的歷史:創傷、情感、牽連性與和解/楊孟軒
一、前言
二、轉型正義與歷史研究
三、歷史記憶、歷史研究與記憶的歷史
四、建立共同歷史記憶的困境I:加害者、受害者與旁觀者的歷史「牽連性」
五、建立共同歷史記憶的困境II:間接性創傷與「類」受害者意識
六、跨群體的記憶研究:以我研究台灣外省人記憶的歷史為例
參考文獻
第七章 介於過去與未來的政治行動:論鄂蘭思想之轉型正義意涵/葉浩
一、前言
二、兩種「惡」與鄂蘭對「違反人道罪」的理解
三、行動作為讓社會「二次誕生」的時刻
四、事件的不可逆與和解基礎
五、結語:書寫作為一種政治行動
參考文獻
第八章 除去記憶中的恐懼:二二八平安運動的和平與正義/曾慶豹
一、前言
二、為台灣求平安
三、分擔受難主體的苦難記憶
四、正義的共同體
五、結語
參考文獻
第九章 對當代台灣政治論述中「和解」概念的初步反思/許家馨
一、前言:「轉型正義後期對話路線」的浮現
二、轉型正義與和解之間的關係
三、轉型正義後期與社會和解的挑戰
四、歷史記憶的和解與戰爭之框
五、「與惡的距離」及「政治的悲劇視野」
六、結語
參考文獻
第十章 歷史記憶、如何共享:對1985至1995年出生之二二八共生音樂節成員經歷的初步考察/范耕維
一、問題意識:解嚴世代如何共享歷史記憶?
二、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
三、形塑歷史記憶、建構歷史敘事的契機與過程
四、對「共生」的理解與對轉型正義價值之選擇
五、對於記憶共同體的範圍設定與對不同歷史記憶的想法
六、結語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 從文化資產角度審視台灣偉人塑像之存留/黃猷欽
一、前言
二、我國文化資產裡的偉人之物
三、新趨勢:更具意義的無形文化資產與多樣性保護觀念
四、人:由下到上的日常之力
五、結語
參考文獻
第十二章 台灣命運中不能承受之重?初探加害人/被害人多元圖像與《政治檔案條例》資訊回覆權/陳柏良
一、前言
二、「轉型正義」理念的移植與繼受
三、被害人之肯認權
四、多元複雜的加害人/被害人圖像
五、《政治檔案條例》及其二元圖像式分類:當事人/非當事人
六、《政治檔案條例》之「檔案當事人」與「非檔案當事人」之資訊獲取與更正權
七、集體記憶的基石,《政治檔案條例》不可承受之重?
參考文獻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