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thics of Historical Memory: From Transitional Justice to Overcoming the Past

Chia-Shin Hsu (ed.)

  • PublishedMarch, 2024
  • Binding平裝 / 21*14.8 / 560pages / 單色(黑) / 中文
  • Publisher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SeriesHumanities and Society Series 26
  • ISBN978-986-350-810-6
  • GPN1011300066
  • Price NT$740
  • Paper Books San Min Books / wunan / books.com.tw / National Books / iRead / eslite / TAAZE /
【編者簡介】


許家馨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美國芝加哥大學法學博士(J. S. D.),研究領域為法理學與比較憲法。近年來研究興趣為人權哲學、人性尊嚴概念在亞洲的理論與實踐,法治與民主下的公民不服從及司法回應策略,以及轉型正義理論與歷史記憶的倫理。核心關懷為審議民主、公民德行與對話倫理。



【About the Editor】

Chia-Shin Hsu
Research Professor, Institutum Iurisprudentiae, Academia Sinica

 

【作者簡介】
 
許家馨
美國芝加哥大學法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領域:法理學、 比較憲法、刑罰哲學。
 
Jimmy Chia-Shin Hsu
Research Professor, Institutum Iurisprudentiae, Academia Sinica
 
洪子偉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哲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研究領域:認知科學哲學、語言哲學、人工智慧哲學、社會哲學。
 
Tzu-Wei Hung
Research Fellow, Institut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Academia Sinica
 
汪宏倫
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研究領域:文化社會學、歷史社會學、社會理論、民族國家與民族主義、東亞社會與現代性。
 
Horng-Luen Wang
Deputy Director and Research Fellow, Institute of Sociology, Academia Sinica
 
石忠山
德國海德堡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兼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研究領域:政治哲學、國家學、比較政治、族群政治。
 
Chung-Shan Shih
Dean of the College of Indigenous Studies and Professo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ational Dong-Hwa University
 
藍適齊
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台灣史、歷史記憶、東亞史。
 
Shi-Chi Lan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History,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楊孟軒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美國密蘇里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中國內戰史、台灣與香港1949年中國流亡潮、台灣外省人歷史記憶與認同、冷戰時期香港難民史、創傷記憶理論。
 
Dominic Meng-Hsuan Yang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Missouri
 
葉浩
英國倫敦政經學院政治學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西洋政治思想。
 
Hao Yeh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曾慶豹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研究領域:宗教哲學、基督宗教神學、政治哲學、詮釋學、中國基督宗教史。
 
Ken-Pa Chin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范耕維
日本一橋大學法學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法律學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刑事訴訟法、刑罰與量刑理論、法實證研究、司法行為、刑事政策。
 
Keng-Wei Fan
Assistanc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Law, National Dong-Hwa University
 
黃猷欽
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藝術與考古學博士。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藝術與政治、電影美術設計、台灣的視覺文化、文化資產、收藏文化、媒體與宣傳。
 
Huang You-chin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Art History, Taina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陳柏良
美國華盛頓大學法學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助理教授。研究領域:法律社會學、近代東亞法律史、AI與法律。
 
Po-Liang Chen
Assistance Professor,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Innovation,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編者序
第一章 導論:從轉型正義的反思到歷史記憶的倫理/許家馨
  一、前言
  二、轉型正義的實證法化及其發展的十字路口
  三、轉型正義的建構性
  四、歷史記憶典範的衝突
  五、歷史與記憶的辯證
  六、歷史記憶的倫理I:創傷與和解
  七、歷史記憶的倫理II:邪惡與責任
  八、台灣邁向民主過程中的轉型正義的實踐
  九、形塑歷史記憶重要實踐課題之反思
  十、結語
  參考文獻
第二章 轉型正義中的記憶與知識/洪子偉
  一、前言
  二、文獻上之爭論
  三、是否要記住?
  四、要記住什麼?
  五、誰該記住?
  六、可能的批評與回應
  七、結語
  參考文獻
第三章 我們能和解共生嗎?反思台灣的轉型正義與集體記憶/汪宏倫
  一、前言:從「中華民國建國時間」談起
  二、概念源流考:什麼是轉型正義?
  三、歷史認識、集體記憶與和解
  四、台灣的兩種集體記憶典範
  五、記憶的利用與濫用:不可共量與不可共存的兩種典範
  六、台灣的戰爭遺緒與共同體的起源問題
  七、政治的道德基礎與道德的政治基礎:關鍵時刻、外部因素與地緣政治
  八、代結語:「轉化式對話」與和解的價值
  後記
  參考文獻
第四章 歷史記憶與身分認同:德國「歷史學家之爭」及其時代涵蘊/石忠山
  一、前言
  二、記憶或遺忘:淺談歷史記憶對於民主政治的意涵
  三、何謂德國「歷史學家之爭」?
  四、Nolte論「不願消逝的過去」
  五、哈伯瑪斯論「一種損害賠償的方式」
  六、正反意見的針鋒相對
  七、哈伯瑪斯的最後陳述:論歷史學的公用
  八、幾點反思
  九、結語
  參考文獻
第五章 在國族之外的歷史和解:「地域性」的二戰紀念活動與歷史記憶/藍適齊
  一、前言
  二、馬來西亞「華人」的二戰紀念活動
  三、日本「地域性」的二戰紀念活動
  四、「誰」在台灣記得「誰」的戰爭?
  五、「地域性」的「記憶群體」與歷史和解
  參考文獻
第六章 歷史記憶與記憶的歷史:創傷、情感、牽連性與和解/楊孟軒
  一、前言
  二、轉型正義與歷史研究
  三、歷史記憶、歷史研究與記憶的歷史
  四、建立共同歷史記憶的困境I:加害者、受害者與旁觀者的歷史「牽連性」
  五、建立共同歷史記憶的困境II:間接性創傷與「類」受害者意識
  六、跨群體的記憶研究:以我研究台灣外省人記憶的歷史為例
  參考文獻
第七章 介於過去與未來的政治行動:論鄂蘭思想之轉型正義意涵/葉浩
  一、前言
  二、兩種「惡」與鄂蘭對「違反人道罪」的理解
  三、行動作為讓社會「二次誕生」的時刻
  四、事件的不可逆與和解基礎
  五、結語:書寫作為一種政治行動
  參考文獻
第八章 除去記憶中的恐懼:二二八平安運動的和平與正義/曾慶豹
  一、前言
  二、為台灣求平安
  三、分擔受難主體的苦難記憶
  四、正義的共同體
  五、結語
  參考文獻
第九章 對當代台灣政治論述中「和解」概念的初步反思/許家馨
  一、前言:「轉型正義後期對話路線」的浮現
  二、轉型正義與和解之間的關係
  三、轉型正義後期與社會和解的挑戰
  四、歷史記憶的和解與戰爭之框
  五、「與惡的距離」及「政治的悲劇視野」
  六、結語
  參考文獻
第十章 歷史記憶、如何共享:對1985至1995年出生之二二八共生音樂節成員經歷的初步考察/范耕維
  一、問題意識:解嚴世代如何共享歷史記憶?
  二、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
  三、形塑歷史記憶、建構歷史敘事的契機與過程
  四、對「共生」的理解與對轉型正義價值之選擇
  五、對於記憶共同體的範圍設定與對不同歷史記憶的想法
  六、結語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 從文化資產角度審視台灣偉人塑像之存留/黃猷欽
  一、前言
  二、我國文化資產裡的偉人之物
  三、新趨勢:更具意義的無形文化資產與多樣性保護觀念
  四、人:由下到上的日常之力
  五、結語
  參考文獻
第十二章 台灣命運中不能承受之重?初探加害人/被害人多元圖像與《政治檔案條例》資訊回覆權/陳柏良
  一、前言
  二、「轉型正義」理念的移植與繼受
  三、被害人之肯認權
  四、多元複雜的加害人/被害人圖像
  五、《政治檔案條例》及其二元圖像式分類:當事人/非當事人
  六、《政治檔案條例》之「檔案當事人」與「非檔案當事人」之資訊獲取與更正權
  七、集體記憶的基石,《政治檔案條例》不可承受之重?
  參考文獻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