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f Inner Sageliness in Confucianism: From Self-Cultivation to Striving for Sagehood

Chen Lisheng

  • PublishedMarch, 2021
  • Binding精裝 / 21*15 / 486pages / 單色(黑) / 中文
  • Publisher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
  • SeriesResearch in East Asian Civilizations-East Asian Confucian Studies Series 30
  • ISBN978-986-5452-44-5
  • GPN1011000235
  • Price NT$500
  • EISBN(PDF)978-986-545-256-8
鳴謝
序言 儒家修身傳統的幾個突出面向/黃俊傑
導論 儒家修身之道的歷程及其現代命運
  一、「修身」:德行培育的時代
  二、「工夫」:心靈操練的時代
  三、「覺悟」:「過渡時代」修身的關鍵字
  四、另一個過渡時代的到來:修身會終結嗎?
  五、結論
  附錄:「工夫」、「內聖學」二詞及全書架構之說明

第一部 儒家內聖學的開顯:德行培育的時代

第一章 軸心期之突破──「身」何以成為「修」的對象?
  一、軸心時代說
  二、以軸心時代論中國哲學的起源
  三、士的「身位」
  四、「修身」是中國軸心期突破的一個主題
  五、「身」何以成為「修」的對象?
第二章 「修己以敬」──儒家修身傳統的「孔子時刻」
  一、孔子之前的「敬」
  二、《論語》中的「敬」
  三、修己以敬:為己之學的自反性向度
  四、餘論

第二部 儒家內聖學中的反省向度與修煉技術

第三章 「慎獨」、「自反」與「目光」──儒家修身學中的自我反省向度
  一、「鬼神的目光」
  二、「他人的目光」
  三、「心目之光」
  四、結論
第四章 儒家修身傳統中的四種反省類型
  一、一生生命歷程的反省
  二、一天行為之反省
  三、對意念的反省
  四、與意念同起的反省
  五、結論
第五章 「治怒之道」與兩種「不動心」──儒學與斯多亞學派修身學的一個比較研究
  一、引言
  二、儒家治怒之道的譜系
  三、斯多亞的「怒」觀與治怒五法
  四、中西治怒之道的異同與兩種「不動心」
第六章 「夢」如何成為工夫修煉的場域──以程頤說夢為中心
  一、引言
  二、以理照夢
  三、睡時功夫
  四、「夢」工夫的四種類型
  五、兩個結論
第七章 宋明理學中的靜坐類型及其效用
  一、引言
  二、作為默識仁體的靜坐
  三、作為收斂身心的靜坐
  四、作為觀天地生物氣象的靜坐
  五、作為省過法的靜坐
  六、四種靜坐的效用與關係
  七、結語
第八章 宋明理學如何談論「因果報應」?
  一、引言
  二、儒家德福一致問題之緣起
  三、先秦儒學「德」與「福」的剝離及其問題
  四、宋儒:以「感應」代「報應」
  五、心學德福一致化思潮
  六、儒家「修身」與「教化」的兩套話語系統

第三部 儒家內聖學的轉進:心靈操練的時代

第九章 作為工夫範疇「獨知」的提出──儒家慎獨傳統中的「朱子時刻」
  一、朱子之前的「獨知」一詞
  二、朱子以「獨知」解「慎其獨」
  三、朱子獨知新解之「佛緣」
  四、朱子獨知新解的工夫論背景
  五、兩個工夫抑或一個工夫?
  六、「戒懼」與「慎獨」之異同
  七、「獨知」新解的歷史效應
第十章 從「獨知」到「良知」──王陽明論慎獨
  一、「獨知」:從朱子到陽明
  二、「獨知處」即是「吾心之良知處」
  三、「獨知處」究竟如何用功?
  四、由「獨知」而知「獨」
  五、結論
第十一章 王陽明思想中的「一念」兩義說
  一、作為「意念」之「一念」
  二、「意念」之「發」與「良知」之「自知」
  三、作為「戒懼之念」之「一念」、「念念」
  四、總結、引申與問題
第十二章 「獨」-「幾」-「意」──陽明心學一系工夫演進中的三個「關鍵字」
  一、甘泉一系的「獨體」意識
  二、「念起念滅」困境、對「發處用功」的質疑與「本體工夫」意識的覺醒
  三、由「獨知」到「獨」
  四、由「獨」到「幾」與「意」
  五、結論
第十三章 「無工夫之工夫」──潘平格的登場與理學工夫論的終結
  一、引言:一個不應被忽視的人物
  二、辨清學脈:寓「立」於「破」
  三、「盤桓於腔子」:破宋明理學工夫論
  四、立真志:無工夫之工夫
  五、潘平格工夫論的思想史定位

附錄:鄭性與潘平格
引用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