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coming Taiwanese: Ethnogenesis in a Colonial City, 1880s to 1950s

Evan Dawley

  • PublishedJanuary, 2021
  • Binding平裝 / 21*14.8 / 440pages / 部分彩色 / 中文
  • Publisher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SeriesTaiwan Studies Series 27
  • ISBN978-986-350-431-3
  • GPN1011000006
  • Price NT$580
  • ebook
    KOBO / Readmoo / TAAZE / books.com.tw /
  • Paper Books San Min Books / wunan / books.com.tw / National Books / iRead / eslite / TAAZE /

從「成為臺灣人」到「身為臺灣人」,
在殖民城市基隆喚醒被隱埋的在地認同與民族意識。


臺灣接連受到清朝、日本和中國政府統治,每一個政權都對這座島嶼和居民的現代化、文明開化有各自的規劃藍圖,也根本上影響1880年代到1950年代臺灣人意識的形成。

從清治末期到戰後初期,基隆城一直有著無限可能,作為實體和想像邊境的一部分,在帝國和民族國家的交界處占有重要位置。作者從在地認同、社會團體、宗教文化、福利領域等面向,以可謂首當其衝站在臺灣現代變遷最前線的港都基隆為中心,檢視一段臺灣人民族起源的歷史。

「成為臺灣人」的過程中,基隆居民扮演先鋒角色,菁英士紳、組織機構、國家行為者在此地都有過協商與努力,最後得以獲得預期之外的成果和意義。因此如果要完全理解現代臺灣人的認同,仔細探討他們的經驗和活動至關重要,本書所討論的正是如何經由這些複雜多變的關係而「身為臺灣人」。

★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藍適齊|專文導讀

【作者簡介】

戴維理(Evan Dawley)
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職於美國國務院歷史文獻辦公室(Office of the Historian),現任古徹學院(Goucher College)歷史學副教授。研究領域為現代東亞史(特別是臺灣、中國與日本)、認同形塑、帝國主義,及國際/跨國史。著有Becoming Taiwanese及其他論文等。

【譯者簡介】

堯嘉寧
臺灣大學法律學碩士,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社會人類學碩士。現為英/日文專職譯者,譯有《帝國棄民:日本在臺灣「蕃界」內的統治(1874-1945)》、《重新解讀日本史》、《台灣人的牽絆》等書。

圖表目次
導讀/藍適齊
中文版序
謝辭
註腳文獻縮寫

緒論
  由臺灣的殖民過往建立民族理論
  社會史、展演的認同與臺灣人民族的守門人
  在殖民地基隆成為臺灣人
第一章 建立及居住在前哨城市
  清治臺灣與基隆的起源
  建立現代殖民地與基隆的實體建設
  基隆人群像
  結語
第二章 「愛市與愛自己」:在基隆這個熔爐形成認同
  早期居民與其認同
  建立基隆認同
  邊界的建構與臺灣人民族的根源
  結語
第三章 「文明輸入此地」:在地菁英、社會組織和基隆的再領域化
  組織和基隆社會的分區
  為想像空間賦予意義
  結語
第四章 神聖空間:宗教與認同的建構
  日治時期的臺灣宗教
  基隆的廟宇和想像的界線
  宗教祭典、地域性與臺灣人認同
  廟宇重建與邊界保衛
  結語
第五章 福利領域:社會工作與邊界保衛
  全球與地方觀點中的社會工作
  在臺灣建立現代社會工作
  透過經濟上的福利建立社群
  習俗改革與民族建構
  壓制當地人:戰時的社會控制和日本化
  結語
第六章 在重建的基隆定義新界線(1945-1947)
  在政權轉移時重新定義界線
  重建基隆第一階段(1945-1947)
  重建與爭奪地方統治權
  二二八事件中的地方主義與民族性
  結語
第七章 民族、國族主義與基隆的再創造(1945-1955)
  重建基隆第二階段(1947-1954)
  重建社會:競爭的現代性和社會福利
  重建社會:爭奪神聖空間
  結語
終章 歷史、記憶與臺灣人民族的用途和效用

參考書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