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coming Taiwanese Hakka

Lee Wen-liang (ed.)

  • PublishedSeptember, 2019
  • Binding平裝 / 23*14.8 / 328pages / 單色(黑) / 中文
  • Publisher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SeriesTaiwan History Series
  • ISBN978-986-350-352-1
  • GPN1010801194
  • Price NT$450
  • ebook
    KOBO / Readmoo / TAAZE / books.com.tw /
  • Paper Books San Min Books / wunan / books.com.tw / National Books / iRead / eslite / TAAZE /

「客家」早期的英譯之一是guest people,其主要的形象為人在歷史過程中的流動與遷徙,他們到新墾地時相對於在地先住民的「客」。本書作為一部聚焦於「台灣客家人」的學術專著,探討客家人在台灣歷史中如何在新地移墾定居、安身立命、繁榮發展,「成為臺灣客家人」的過程。          

客家人在流動與定居的過程中,面臨到國家政策、土地開發,以及持續與先住民協商的族群關係,還有自我/族群認同等重大課題。故本書選錄的8篇論文,以清領至現代的歷史時序為經,南、北客家族群的地域平衡為緯,同時結合歷史學、人類學與社會學的研究主題、方法與視野,引領讀者剖析台灣客家文化的嬗變。

【作者簡介】(依文章順序)            

李文良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曾獲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及中華民國教育部獎學金,兩度赴日本東京大學訪問研究,現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殖民時代山林史、清代台灣社會史,著有《中心與周緣:臺北盆地東南緣淺山地區的社會經濟變遷》、《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1790)(增訂版)》,以及論文40餘篇。

陳志豪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清代臺灣社會史。著有《機會之庄:19、20世紀之際新竹關西地區之歷史變遷》及論文十數篇,並曾參與古地圖、古契書等史料編輯。

羅烈師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系副教授。學術專長為文化人類學,藉由宗教信仰、文化資產、社區營造、語言傳承等議題,投入客家傳統地方社會延續與轉型之研究及實踐。

陳麗華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博士,曾在國立清華大學、國立臺灣大學、中央研究院從事研究工作,現任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中心暨歷史所助理教授。學術專長為臺灣社會史、客家族群史及歷史人類學,著有《族群與國家:六堆客家認同的形成(1683-1973)》一書。

劉堉珊
英國愛丁堡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現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離散與移民人群、族群關係、藏人離散社群與苯教研究、東南亞客家、喜馬拉雅及南亞區域研究等。曾任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約聘助理教授、博士後研究員;日本學術振興會外國人特別研究員(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人間文化研究機構)。

張維安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全球客家研究》主編。曾任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所長、圖書館館長、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院長;國立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客家文化學院院長。

洪馨蘭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博士,現任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學術專長為公共人類學、發展人類學、鄉村建設與文化反思、觀光與旅遊人類學。著有《菸草美濃》、《敬外祖》、《以美濃為方法》等學術專書,以及多篇觸及漢人人類學、社區論述實踐、旅遊與飲食人類學等期刊與專書論文。

莊英章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榮譽講座教授。曾任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所長、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院長。專長領域為文化人類學、歷史人口學、客家研究、漢人社會結構。

王甫昌
美國亞利桑納大學社會學博士,目前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族群關係、民族主義與社會運動。長期研究台灣族群關係,近年則在探究台灣族群概念的內涵、起源、發展與其政治社會影響。

總序:為台灣學術研究奠基/王泰升.
編輯凡例
作者簡介
圖表、附錄目次
導論:成為台灣客家人/李文良

第一章 從「客仔」到「義民」:清初南台灣的移民開發與社會動亂(1680-1790)/李文良
  一、前言
  二、南台灣客家的移住與開莊傳說
  三、粵籍移民的義民記憶與信仰
  四、義民的身分及其權力
  五、官府的地方控制和義民
  六、結論
第二章 清代台灣的番屯制度與墾莊建構:以竹塹地區的九芎林莊為例/陳志豪
  一、前言
  二、乾隆年間九芎林的土地開發
  三、九芎林屯埔的編置
  四、九芎林屯埔的開發與擴張
  五、佃首與墾莊社會
  六、九芎林莊與中興莊的分化
  七、結論
第三章 台灣客家分布與島內遷徙之再討論:以饒平篤祜堂七藍周姓彰化平原移民北遷新竹湖口為例/羅烈師
  一、前言:客家分布假設與二次移民
  二、篤祜堂七藍周姓
   (一)世系與唐地嘗業
   (二)來台與台地嘗業
  三、湖口周三合
  四、結論:開基祖
第四章 城鄉關係與客家族群形塑:清代至日治時期的台灣六堆/陳麗華
  一、前言
  二、地權關係:閩主粵佃的格局
  三、流通渠道:閩南商人與六堆的關係
  四、清末日治時期的經濟變遷與社會流動
  五、結論
第五章 嘗會與台灣客家社會特質的分析/劉堉珊、張維安
  一、前言
  二、嘗會與客家族群
   (一)嘗會的社會意義
   (二)嘗會與客家
  三、嘗會功能的變遷
   (一)清領時期
   (二)日本時代
   (三)國民政府遷台後
  四、嘗會、客家與國家
  五、結論
第六章 承合族之創建:台灣南部客方言群之親屬人類學研究/洪馨蘭
  一、現象與意象:台灣南部婚俗盛行「敬外祖」
  二、承合族之創建:敬外祖的邏輯
  三、聯繫三代外家的基本結構:以右堆美濃為中心的討論
  四、姻親關係的實質性連結與象徵性表彰
  五、從婆太墓崇拜到敬拜母方祖先
  六、「母方」祖先牌位與「母方」堂號的另種表徵
  七、結論:尊母意識作為客方言群的文化思維邏輯
第七章 帝國晚期竹塹地區的豪紳、社群與婚姻模式:北埔姜家的歷史人口學研究/莊英章
  一、前言
  二、北埔姜家的渡台及其大隘墾闢事業
  三、大隘墾區的市場網絡與祭祀圈
   (一)市場網絡
   (二)祭祀圈的形成
  四、姜家的嘗會組織
   (一)蒸嘗
   (二)神明嘗
  五、姜家的婚姻模式與婚姻圈
   (一)日治時期台灣戶口調查簿資料庫的建立
   (二)豪紳家族的婚姻模式
   (三)豪紳家族的婚姻圈
  六、結論
第八章 由文化、地域到族群:再論當代台灣客家族群意識的現代性/王甫昌
  一、前言:台灣族群概念的現代性與客家認同的特殊性
  二、晚近客家歷史研究關於客家身分意識的新發現
  三、閩粵分類械鬥消失之後:祖籍同質居分布型態、土著化與地域社會之形成
  四、地域社會中客家人的語言文化與身分認同
   (一)地區內語言與文化同質性之發展
   (二)如何看待其他地區的客家人?
   (三)地域意識區隔下地方化的「客家問題」
  五、「地域意識」的跨越與台灣客家族群意識的興起
   (一)新的共同問題:客家人遷移、推行國語政策及政治反對運動
   (二)《客家風雲》創立與客家文化運動的論述建構.267
   (三)客家「族群意識」:「地域意識」的超越及客家人定義的轉變
  六、結論

延伸閱讀書目/李文良.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