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Genealogical History of STS and Its Multiple Constructions: To Weave an Extensive Network for Gazing upon the Modern Sciences (limited edition hardback)

Fu, Daiwie

  • PublishedApril, 2019
  • Binding精裝 / 23*15 / 624pages / 部分彩色 / 中文
  • Publisher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SeriesNTU & HYI Academic Book Series 8
  • ISBN978-986-350-339-2
  • GPN1010800435
  • Price NT$850

以往學界常認為,STS是從孔恩開始的,但為何孔恩與STS有著多年的緊張關係?在STS興起的60、70年代,世界有許多的戰爭、抗議、與後殖民時代的開展,STS的起頭,「科學知識的社會學」(SSK)是如何因緣際會而浮現的?本書不認為孔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是導致STS誕生的關鍵原因,更企圖探討一個孔恩讓位後的SSK新視野:包括她的緣起,及她在哲學、人類學、科學史三個方向的多重建構,她的社會網絡與系譜關係。最後,回應那個批判的時代,本書討論了70年代初的孔恩,以及後來80年代SSK與科技史社群的「新當代批判意識」。

本書作者主要關注英、美70年代以來第一、二代的SSK學者、人物、論戰、以及辛勤編織的重重論述:他們與英國哲學家如維根斯坦、社會人類學家如Mary Douglas、還有科學史家如Paul Forman等共同建構的歷史過程。透過這個過程,使我們的STS視野更開闊也更深入,同時強化了我們今天的科技認識、科技與社會的反思、還有科技的政治。本書從東亞與臺灣的STS觀點出發,兼具反身性的角度,打造一個「橫看」近代科學的新視野,並指出過去歐美STS人在回顧自己歷史中的許多問題。此為本書在STS研究領域所作的貢獻。

Why was there a tension between Thomas Kuhn and STS over two decades? In the years of 1960-70s, when wars, protests, and post-colonial developments were engaged and happening, how was the origin of STS, ie., SSK (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emerged in this big time? This book rejects the folk legend that Kuhn’s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was a major cause of STS’ birth. Rather, it traces a genealogical history for the first two decades of STS, about its emergence, and especially about its multiple historical/social constructions in three orientations: philosophy (eg., of Wittgenstein), social anthropology (eg., of Mary Douglas), and history of science (eg., of Paul Forman). Furthermore, in responding to their times, this book discusses Kuhn’s social activities in early 1970s, and SSK cooperated with historians of science in constructing a “new contemporary critical consciousness” in 1980s. Although this book was about the first two or three generations of STS, about their strategies and debates primarily in UK and US, it was written from a contemporary east Asian STS perspective, and also a reflexive, genealogical viewpoint by someone who is also a STS practitioner in Taiwan. Its aim is to weave and also to recast a new horizon to gaze upon the modern sciences.

國際STS學會專訪作者傅大為訪談文章
書評:《STS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臺灣社會學刊》,第68期。

傅大為

清大物理系畢業,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博士。前任國立陽明大學STS所特聘教授,現為國立陽明大學榮譽教授。研究領域為:科技與社會研究、近代臺灣的性別與醫療、科技與東亞社會、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發表數十篇各領域的中、英、義、韓文論文。著有《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台灣》(2005)、《回答科學是什麼的三個答案:STS、性別與科學哲學》(2009)、《異時空裡的知識追逐──科學史與科學哲學論文集》(1992)等書,創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科技、醫療與社會》、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EASTS)國際季刊等,並曾擔任EASTS創刊主編(2007-2012)。
致謝辭
凡例
導言
第一章 孔恩vs. STS的興起:《科學革命的結構》五十年後的謎團與新視角
  一、從一位老物理學家的回首談起
  二、「輕率的評價,就看不見一個真實的哲學挑戰」
  三、《結構》是冷戰保守的經典?符勒的執著及其問題
  四、在20世紀科學史學史中的孔恩與佛曼,及其多重評價
  五、小結:孔恩與SSK的協商思考
第二章 從俗民史到系譜學的視角轉換
  一、誰是STS奠基者的謎團
  二、從SSK的一些史話到視角轉換
  三、一個商榷:孔恩與SSK的「自然主義式」態度
  四、小結:視角轉換之後的回顧
第三章 SSK之哲學議程
  一、「維根斯坦現象」與SSK社群的浮現
  二、SSK哲學議程的提出:數學哲學與前期拉卡圖
  三、哲學議程的核心之一:赫賽與變動的結盟網絡
  四、哲學議程的核心之二:維根斯坦與約定主義
  五、小結:哲學議程下的評估
第四章 思考部落社會:SSK早年的人類學時期
  一、社會人類學與「理性辯論」
  二、霍頓、巴恩斯與SSK介入的諸角度
  三、道格拉斯、布洛爾與SSK的神聖聯盟
  四、拉圖的遺忘與科學人類學的新故事
  五、原住民理性研究的替代品:柯林斯與聘區的當代超心理學研究
  六、小結:STS的人類學起源?
第五章 SSK與科學史:在兄弟般的互動中一起成長
  一、70、80年代科學史研究與SSK興起的相互重要性
  二、謝平對科學史的社會學重構
  三、四分之一世紀的《利維坦與空氣泵浦》
  四、80年代的SSK科學史:從粒子物理到泥盆紀地質學爭議
  五、小結:今天是科學史的什麼時代?
第六章 多重建構的整合性視野:社會利益、禮物、與政治
  一、整合性視野與多重的緣起與建構
  二、SSK的社會學與巴恩斯的利益理論
  三、作為整體STS網絡建構的書評禮物
  四、小結:SSK的學術與政治之間
第七章 當代政治社會的實踐:從孔恩到SSK
  一、High Church反身性的政治社會介入
  二、孔恩的另一種社會實踐:普林斯頓大學的孔恩委員會(1970-1971)
  三、從80年代軍火科技史看SSK與科技史的「新當代批判意識」
  四、小結:原子彈與核武的SSK
結語 從我的個人經驗談到臺灣STS
附錄 東亞STS的發展與前景
全書徵引文獻
特別詞彙解釋
重要人名英中對照表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