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Grand View of the Red Chamber Dream: General Introduction

Ou Li-chuan

  • PublishedDecember, 2014
  • Binding平裝 / 21*14.8 / 498pages / 單色(黑) / 中文
  • Publisher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SeriesEducation-Textbooks
  • ISBN978-986-350-048-3
  • GPN1010302853
  • Price NT$500
  • ebook
    KOBO / Readmoo / TAAZE / books.com.tw /
  • Paper Books San Min Books / wunan / books.com.tw / National Books / iRead / eslite / TAAZE /
歐麗娟教授在臺大MOOCS開設的「紅樓夢」,
榮登 Coursera華人最受歡迎課程的前四名。
本書匯集歐麗娟老師十餘年紅學研究菁華,內容比線上課程更豐富,
不僅沒上過課的讀者該讀,上過課的同學更應一讀。
 
「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紅樓夢》為中國偉大的古典小說,經數百年的流傳,衍生出無數精彩的話題與討論,讀者與作品之間的對話始終未曾停歇,對於這部經典的研讀與探究,甚至獨立成為一門學問――「紅學」。
 
魯迅曾說,經學家在《紅樓夢》裡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紅樓夢。每個《紅樓夢》的讀者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賈寶玉和林黛玉。臺大中文系歐麗娟教授窮盡十餘年心血寫成本書,讀出那些隱藏在《紅樓夢》文字之間與文字之外的聲音,讀出《紅樓夢》的真滋味。
 
歐麗娟教授在本書提醒我們,人們往往以既有的成見理解他們所看見的事物,如同黑格爾所言,「人們總是很容易把我們所熟悉的東西加到古人身上去,改變了古人。」今日閱讀《紅樓夢》,也不能以今人的眼光讀之,而必須放在過去的時空脈絡下理解。既然《紅樓夢》是一部描寫滿清貴族世家的小說,因此理解《紅樓夢》,必須先理解滿清貴族世家及其思想、信仰、價值觀、心理感受;讀者必須回到傳統之中,才能理解這部在傳統中誕生的經典。
 
《紅樓夢》是一闋宏大的悲劇交響曲,所有的美好人事物都註定是要幻滅的,樂園的命運就是崩壞。這部作品的本質是對繁華往事的眷戀與追悼,以及對於失落的悲慟與自我譴責,它的主旋律也就是對青春生命、塵世人生的輓歌,以及貴族世家之輓歌。世家大族在小說中由盛轉衰,賈寶玉由眷戀人間而遠離紅塵,但歐麗娟老師指出,寶玉的出家不是受到打擊後的灰心絕望,不是對於現實世界的逃避與抗議,而是大徹大悟,是抵達圓善之後的超離與了結。於是悲劇也就不僅只是悲劇,而能化為飽含滄桑之後的豁達與慈悲,再回首往事,還可以綻放出一朵含淚的微笑。
 
本書「綜論卷」作為歐麗娟老師《大觀紅樓》系列的第一部,帶有總論的性質,全書從作品主旨、版本研究、神話主題、愛情觀、才子佳人模式、度脫模式等各個不同層面析論《紅樓夢》;不僅只是對文本的解讀、對作品的賞析,還有更多對人生、對有情世界的感悟,是品讀《紅樓夢》經典的極佳良伴。
 

When we look into the depths of this gem and see the essence of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s there still a central theme that supported and assisted the author to finish the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words during his “ten years of extraordinary hard work” and walk through his“tearful and sorrowful” journey of creation? In her book A Grand View of The Red Chamber (General Introduction), Professor Li-Chuan Ou of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oints out that the unavoidable common problems in the hundreds of years of Redology [a field of study devoted to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were caused by our excess self-consciousness: “self-satisfaction projected in the vision of the general public.” Readers do have the right to speak of history, but if they uphold the understanding that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share unequivocally the same context,” they will easily fall into the trap of “all Six Classics are my footnotes,” and reading the classics will also translate into the readers’ pursuit of self-positioning. They will adopt an attitude of “taking things for granted” about a world with which they have never been in contact, resulting in a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distance created by self-awareness and the gap in time.

Therefore, the first introduction to A Grand View of The Red Chamber takes the form of a re-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Professor Ou returns to the times and social class of the author, and sets the tone of the book to be “remembrance and repentanc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s a remembrance of the author Cao Xueqin about his past experiences, but it is also, in the moment when everything has decayed, his sadness and repentance about the glory of the past.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s the narrative of a woman’s tragic destiny, but it is also Cao Xueqin’s silhouette of the fate of his family collapse. The two tragedies are combined into one, and they reinforce each other and thus form scenes of “Qinhuai and Yangzhou are old dreams, but the people remain and have long awakened from the dreams.” They are sighs and remembrancesof changes in phases, and endings. This deep pain is from the destruction of a family, but it is also from the passing of youthful years, and it can be further applied from a family to the entire world. In this repeated reasoning, it brings forth a beautiful but inevitable disillusionment of the cosmos.

The author was remembering the “past” and lamenting fate. Instead of the traditional Redology discourse that takes this as criticism of the feudal aristocracy,

Professor Ou believes that writing about aristocracy, which has been regarded as ironic and extravagant in the past, is in fact the beautiful memories that the author had used his whole life to write into the novel. The collapse of paradise i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was truly built on the exclusive spiritual nobility of the true aristocracy.

(Resource: LANDSCAPE January 2017)

歐麗娟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任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多年來致力於唐代詩歌、《紅樓夢》之研究,成果豐碩。著有《唐詩選注》、《杜詩意象論》、《唐詩的樂園意識》、《詩論紅樓夢》、《李商隱詩歌》、《紅樓夢人物立體論》、《唐代詩歌與性別研究──以杜甫為中心》等書,並編著《大唐詩魁──李商隱詩選》、合編《歷代詩選注》。

Professor Li-chuan Ou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緒 言

第一章 總論:經典的閱讀與詮釋原則
一、「手稿不發光」:讀者的重要性
二、讀者之難Ⅰ:直覺反應的常識性意見
三、讀者之難Ⅱ:忽略細節
四、讀者之難Ⅲ:時代價值觀
(一) 清末民初以來的反傳統思想
(二) 現代的個人主義
五、讀者之難Ⅳ:好惡褒貶
(一) 閱讀心理:現實的補償
(二) 人性弱點:同情弱者
(三) 閱讀心理:投射與認同
六、「創作」與「評析」的混淆:文學批評的獨立性
七、讀者之境界

第二章 滿清貴族世家的回眸與定格
一、滿清貴族世家的階級特性
二、作者曹雪芹:沒落貴族的落魄王孫
(一) 內務府世家:內三旗
(二) 曹雪芹:生平與才性
三、滿清貴族世家的階級反映
(一) 世襲爵位
(二) 經濟財務
(三) 詩書禮法
(四) 生活運作

第三章 作品的主旨:追憶與懺悔
一、青春生命之輓歌
二、貴族家庭之輓歌
三、塵世人生之輓歌

第四章 評閱的小眾世界:版本與批點
一、脂硯齋及其評點批語
二、脂批的價值
(一) 反映與曹雪芹近似的生活背景與意識形態
(二) 個人經歷的提點
(三) 提供八十回之後的線索
(四) 藝術手法的揭示

第五章 神話的操演與破譯
一、女媧補天:石頭神話(賈寶玉)
(一) 女媧:母神的崇拜心理
(二) 玉石:貴族血統的隱喻
(三) 末世:畸零棄石的自懺
(四) 神瑛侍者
二、娥皇女英與絳珠仙草(林黛玉)
(一) 娥皇女英
(二) 絳珠仙草
(三)「女性意識」的正與反

第六章 作者的塔羅牌:「讖」的製作與運用
一、歷史中隱讖的主要類型
(一)「讖謠」
(二)「讖緯」
(三)「詩讖」
二、讖謠:個別人物悲劇的預言
(一) 圖讖
(二) 燈謎
三、詩讖:個別人物悲劇的預言
(一) 傳統「詩讖」及其看待方式
(二)「詩讖」的創新:冰山一角式的引詩法
四、戲讖:賈府集體命運的暗示
(一) 第十一回〈慶壽辰寧府排家宴〉
(二) 第十八回:元妃點戲
(三) 第二十二回:寶釵慶生
(四) 第二十九回:神前拈戲
五、物讖:兩性婚姻關係的締結
(一) 聯姻
(二) 關情
(三) 涉淫
(四) 對「才子佳人」小說婚戀模式的悖逆

第七章 《紅樓夢》與才子佳人模式
一、「戲曲」與「小說」之別:傳播途徑與閨閣接受的雙重性
二、結構缺陷:「千部共出一套」
三、情理缺陷:「庄農進京」式的偽富貴想像
(一)「終不能不涉於淫濫」:「淫濫」的意義
(二) 邊緣文人的創作心理:「妒富」與「欲望滿足」    
(三) 不合情理的邏輯安排:「紅娘」的重估
(四) 閱讀反應的受眾影響
四、賈母的批判權力∕權利
五、「佳人」的真正典範:「心身自主」的學識才女

第八章 《紅樓夢》的愛情觀:人格與意志的展現
一、「不只是」一部愛情小說
二、「怎樣的」愛情:深度、厚度與長度
(一) 愛情的發生:「日久生情」—對「一見鍾情」的反撥
(二) 愛情的發展:「日常生活」的累積深化
(三) 當愛已殘缺:「兩盡其道」的「痴理」觀
三、超越愛情霸權:廣度與高度

第九章 度脫模式:賈寶玉的啟蒙歷程
一、傳統「度脫模式」的挪借與超越
二、度人者:一僧一道
(一) 同中之異:性別、方式與成效
(二) 異中之同:形象上的神俗變化
三、啟悟經歷
(一) 性啟蒙:兼美雲雨
(二) 出世思想啟蒙:寶釵說戲
(三) 情緣分定觀啟蒙:齡官畫薔
(四) 婚姻觀啟蒙:藕官燒紙

第十章 總結

附錄:《紅樓夢》主要人物關係表

(節錄)

第一章〈總論:經典的閱讀與詮釋原則〉是對於理解、研究經典時,閱讀活動的本質的思考,包括其中的歷史限制與心理盲點。而這確實是引導乃至誤導我們的理解方向的重要因素,可是卻因為這些引導力量是潛意識的、不自知的,因此是最難以察覺而跳脫出來的。因此,本章中,我們期待讀者也必須自我要求、訓練有素,在享受讀小說的樂趣之際,也應該勤下苦功,避免受到「直覺反應的常識性意見」、「忽略細節」、「時代價值觀」等等人性弱點的左右。如此一來,所熱愛的就不會只是投射出來的《紅樓夢》,更不會在莫名的堅持中產生沒有意義的爭辯;而在理性的認識下,才會有知識的進展。第二章到第四章,則是從外緣的範疇來把握「滿清貴族世家」的種種特性,包含:家庭背景、社會環境、歷史文化等,以及由此所產生的思想、信仰、價值觀、心理感受,以便於建構出理解《紅樓夢》的認知框架。

第二章〈滿清貴族世家的回眸與定格〉,雖不能免俗地要從作者的範疇切入,但其重點並不是傳記的考察,而是對「滿清貴族世家的階級特性」的貼近。由此,在矯正一般對「內務府包衣」的錯誤認知後,可以重新認識到,「內三旗」出身的曹雪芹是沒落貴族的落魄王孫,他的才性內涵與此是分不開的;而《紅樓夢》其實是滿清貴族世家的階級反映,那不只是泛泛的「富貴」而已,而是非常具體細膩的寫實再現,包括:世襲爵位、經濟財務、詩書禮法、生活運作等等,都有著歷史的客觀依據,而這也正是影響到人物的思想、信仰、價值觀、心理感受的直接因素。小說是在這個特定的基礎上所進行的藝術虛構,卻不能脫離這個階級背景來塑造人物情節,因此認清《紅樓夢》是對滿清貴族世家的回眸與定格,實為至關緊要,而這一階級特性將會貫穿於以下的所有章節主題中。
  
由此,我們將可以了解到,《紅樓夢》其實是一部追憶文學,本質上是對繁華往事的眷戀,以及對失落的悲慟與自我譴責,第三章〈作品的主旨:追憶與懺悔〉便是透過文本中作者所介入的種種自我表白,來說明這些意涵。「追憶」同時也就是「追悼」,而曹雪芹與《紅樓夢》所哀吟的,除了一般人都深刻感受到的青春生命之輓歌、塵世人生之輓歌外,還包括了貴族家庭之輓歌,這更是專屬於曹雪芹與《紅樓夢》的大失落與大悲慟。事實上,青春短暫、塵世如幻是一種文學中普遍的、常見的感慨,但貴族家庭之敗滅是極少數的王孫子弟才會有的切身之痛,甚至可以說,《紅樓夢》中青春短暫、塵世如幻的感慨又與家族的敗落密不可分,也因此小說中對於無法挽救家業的自我懺悔、自我咎責才會如此之深重難遣,這才是《紅樓夢》最與眾不同的地方。
  
而對於此等貴族世家的階級自豪以及失落之痛最能體知的脂硯齋,透過他的評點批語也不斷證成這一點,第四章〈評閱的小眾世界:版本與批點〉便是從作者親友的角度,透過與《紅樓夢》關係密切的脂硯齋,看同一背景出身的人是如何理解《紅樓夢》的,而這種理解又與一般讀者有著多大的不同。脂硯齋及其評點的最大價值,包括:傳記上補充了個人經歷的提點、文本上則提供了八十回之後的線索與藝術手法的揭示,但最重要的是反映出與曹雪芹近似的生活背景與意識形態,而這一點卻向來受到嚴重的忽略。然若採用貴族世家的眼光,將會發現脂硯齋指點了正確理解《紅樓夢》的寶貴視角,而且與前面兩章所談的完全一致,可以互相補充加強。

從第五章開始,我們進入《紅樓夢》的文本中,對小說的幾個重要主題加以說明:由於「神話」是小說第一回開宗明義的設定,也是作者對包括人物、情節在內的許多基本內容所給予的象徵性的解釋,可以說是攸關全局,因此第五章〈神話的操演與破譯〉就從這裡著墨,包括:與賈寶玉有關的「女媧補天」神話,以及專為林黛玉打造的「絳珠仙草」神話。就「女媧補天」神話而言,「女媧」是母神崇拜心理的展現,後續拙著將有專章詳述,此處便不再贅言;此外,我們則有幾個不同於一般的新看法,也就是補天被棄的畸零石,其實就是「玉石」,在古代的玉石文化中,本即是貴族血統的隱喻,因此才能降生於詩禮簪纓之族;其次,女媧之所以必須出面補天,正是因為面臨「末世」,而無力補天、回天無望就構成了畸零棄石,也就是賈寶玉的自懺所在。

由於無力補天、回天無望的這種設定,《紅樓夢》自始至終都充盈著濃厚的命定色彩與強烈的悲劇預告,作者也煞費苦心地運用各種手法加以暗示,可以說是遍布全書,因此有必要作一整體的系統說明。第六章〈作者的塔羅牌:「讖」的製作與運用〉,即是將讖謠、詩讖、戲讖、物讖這四種預言方式逐一呈現,從其中的兼容並蓄可以看出小說家的深厚素養,而若干的推陳出新則可以見到小說家的青出於藍。這些手法像指標一樣地達到預言的目標,強化了情節內容的悲劇氛圍;同時也呈現出精心結撰的巧思,增加小說創作的藝術能量,令人嘆為觀止。

在這四種預言方式中,「物讖」其實已經傳達出曹雪芹對男女婚戀的真正看法。可是由於最令人低迴不已的,是以寶、黛之戀為主的各種愛情故事,於是許多人將這些愛情表現與傳統中、特別是明末清初開始盛行的才子佳人小說相類比,以為《紅樓夢》深受才子佳人小說的影響,以追求婚戀自主為最高價值,也以為小說中的愛情悲劇是來自封建禮教的扼殺。但基於貴族世家的階級特點而言,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第七章〈《紅樓夢》與才子佳人模式〉就是要從文本的所有證據,結合這等簪纓大族的思想、信仰、價值觀、心理感受,重新看待《紅樓夢》之所以批判「才子佳人模式」的真正原因,並且指出《紅樓夢》中的愛情關係本質上也與才子佳人類型大不相同,不應籠統地一概而論。
  
  既然《紅樓夢》中的愛情本質上與才子佳人類型大不相同,於是,這裡就很有必要對《紅樓夢》的愛情觀仔細地探究。於第八章〈《紅樓夢》的愛情觀:人格與意志的展現〉中,可以看到曹雪芹是如何在合情、合理、合法的情況下,為寶玉與黛玉兩人創造出日常的、寫實的、平凡卻堅韌的愛情,而這其實才切合愛情的本質,也就是人格與意志的展現,因此超越了一般人所眩目陶醉的強度與速度,而在長度、深度上延展出持久而深刻的情感。說來弔詭的是,這既是在合乎封建禮教的規範之下所創造出來的,因此表現出「情禮(理)合一」的形態;但同時又是超越時代的,因為在講究男女之防的世家大族中,缺乏日夜相處的必要條件,如小說中紫鵑所說的:「別的都容易,最難得的是從小兒一處長大,脾氣情性都彼此知道的了。」(第五十七回)因此這種知己式的愛情實屬罕見。既合乎時代又超越時代,這就是小說家最了不起的地方。

由於《紅樓夢》是一闋宏大的悲劇交響曲,所有的美好人事物都註定是要幻滅的,寶、黛之間的知己式愛情正是其中的一曲哀歌;復在青春生命之輓歌、塵世人生之輓歌、貴族家庭之輓歌的齊奏共鳴之下,終究面臨「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的賈寶玉也就大徹大悟,隨著家族的幻滅同時走上了捨離人世的出家之路。第九章〈度脫模式:賈寶玉的啟蒙歷程〉,是以賈寶玉為聚焦的主軸,回顧他在賈府這個貴族世家中的成長歷程,呈現出由兒童式的自我中心到人我合一的逐漸成熟,從而了解到「真理」並不是只有一種,「真情」也不是只有一種方式,群體與自我之間並不是互相對立甚至對抗的,而是可以互相輔助、彼此成就的,在符合家族的期待時也同樣可以保全自己,曹雪芹稱之為「兩盡其道」的「痴理」。從這個角度而言,寶玉的出家就不是受到打數擊之後的灰心絕望,而是擴大理解後突破局限的宏大視域;不是對社會的逃避與抗議,而是圓善之後的超離與了結,可以說是成長步驟中最終「靈」的成熟。

於是,悲劇就不僅只是悲劇,而煥發著飽含滄桑之後的豁達與慈悲,再回首前塵往事時,可以綻放出一朵含淚的微笑。猶如弘一大師圓寂前所寫的「悲欣交集」,第一百二十回卷終寫寶玉由一僧一道伴隨,在雪地上遙遙向賈政拜別時,臉上的表情也是「似喜似悲」,讀者沉浸於《紅樓夢》故事而掩卷醒來之際,那一種滿足與惆悵的怔忡心境,亦莫非如是。

由於《紅樓夢》本身的高度爭議性,《大觀紅樓》的系列之作並不以各種紅學知識的導讀為目標,而是將個人十多年來的研究心得作一統合,呈現的是透過《紅樓夢》學習成長的成果,包含了對於個體、社會、時代的種種思考,不只是針對《紅樓夢》,本質上更是對讀書的方法與意義、應該如何待人處世的人生態度所作的反省。既然人智有限,而學海無涯,這一系列的《大觀紅樓》可以說是一個階段性的面貌,也註定是一家之見。其中的未盡之處,幸祈讀者諒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