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f-inscription and Spationtemporal Writing: Eight Contemporary Taiwanese Female Poets

Horng Shu-ling

  • PublishedMay, 2014
  • Binding平裝 / 21*14.8 / 352pages / 單色(黑) / 中文
  • Publisher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Series
  • ISBN978-986-350-012-4
  • GPN1010300770
  • Price NT$350
  • ebook
    TAAZE /
  • Paper Books San Min Books / wunan / books.com.tw / National Books / iRead / eslite / TAAZE /

臺灣女詩人筆下的「小」敘事,呈現什麼樣的風景?
女性如何從自己的生命經驗汲取創作的靈光?
又或是如何從現實生活的角色中抽離,藉由詩的文字讓想像奔馳,讓靈魂自由地飛翔?


才是三月,已綠得夠深了
那是我思想的裙角
(她從鎖住的禁園裏逃出來)
被揚掛在多枝節的樹椏上……
──林泠,〈「一九五六」序曲〉


本書探討臺灣八位女詩人——胡品清、林泠、朵思、敻虹、蓉子、陳秀喜、杜潘芳格以及羅英——在現代詩學上的整體成就,深入閱讀女詩人的心靈,揭示她們觀看世界的方法,以及穿梭在現實與夢幻、生與死之間的祕密話語。

20世紀80年代以來,臺灣學術界運用女性主義進行文學批評的風氣大為興盛,形成重新解讀女作家、建構女性文學史,甚至重建文學史的意識與挑戰。本書便是針對這股潮流的回應與突破,以自我形象、時空意識和生死書寫為三大主軸,一方面挖掘女詩人的女性自我,另方面則從詩學主題立論,以此肯定女性詩學的多維向度,並凸顯女詩人的個別成就。

書名「思想的裙角」係引自女詩人林泠的詩句。正如林泠的提示,當風吹動「思想的裙角」,我們如何解讀揚掛在枝頭的重重綠意,以及那「多枝節」的象徵?

透過本書細密的剖析,讀者應可窺知,無論是胡品清的唯愛唯美、林泠的遨遊不羈、朵思的恬靜安然、敻虹的明心悟道、蓉子的理性寧靜、陳秀喜的堅毅厚實、杜潘芳格的寬容敏銳或是羅英的冷靜透澈,都是每一位女詩人在身兼女性與詩人的雙重身分下,磨合生活與創作而刻下的風格印記。她們在詩學上的成就,為臺灣現代詩史拓展出更豐富的視野。

洪淑苓

1962年生於臺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曾任國語日報社《古今文選》特約主編、臺大藝文中心主任、美國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訪問教授;現為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及中國文學系合聘教授,兼任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專長為民俗學、臺灣民間文學、臺灣文學、現代詩。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臺大現代詩獎、教育部青年研究著作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臺北文學獎、優秀青年詩人獎、詩歌藝術創作獎等。著有學術專書《20世紀文學名家大賞──徐志摩》、《現代詩新版圖》、《臺灣民間文學女性視角論》、《民間文學的女性研究》、《關公民間造型之研究──以關公傳說為重心的考察》、《牛郎織女研究》等,以及詩集《合婚》、《預約的幸福》、《洪淑苓短詩選》,散文集《深情記事》、《傅鐘下的歌唱》、《扛一棵樹回家》、《誰寵我,像十七歲的女生》。

自 序

緒 論

一、從議題、集體研究到女詩人個別研究
二、女詩人的女性意識及其呈現
(一)由女性經驗中覺醒與承擔
(二)重塑理想的女性形象
三、女詩人的創作主題與本書各章旨趣

第一章 另一種夏娃——胡品清詩中的自我形象

一、胡品清的自我觀與女性觀
二、胡品清詩中的自我形象
(一)鏡中水仙
(二)童話公主
(三)向光柔韌的芳草
(四)特殊的女性人物典型
三、胡品清自我形象的演進與評議
(一)1980年代的轉折
(二)女性認同
(三)女詩人與書寫的堅持
(四)評議
四、結語

第二章 不繫之舟——林泠詩中的異國想像與女性意識

一、「少女林泠」的印象
二、林泠詩中的異國想像
(一)異國情境的迷與悟:流浪之路與賭城之夜
(二)異國風情的玄想與啟思:西班牙與荷蘭
(三)夢想中的南方
三、林泠詩中的女性意識與詩人身分
(一)逐漸明朗的女性意識
(二)以「詩人」的身分立足
四、結語

第三章 一株傾斜的櫻樹——朵思詩中的自我追尋及女性審美經驗

一、朵思的創作意識與女性意識
(一)創作意識的確立
(二)女性意識的開展
二、朵思詩歌中的聽覺意象及女性審美經驗
(一)聽覺意象及其審美歷程
(二)雙聲陳述與女性詩歌美學
三、朵思詩歌中的身體書寫及女性審美經驗
(一)由觸覺建構身體美學
(二)以「女人」建構女性主體與欲望
四、朵思詩歌中的自我形象及其美學
(一)自我的追尋與女性審美意象
(二)花樹意象與女性自我
五、結語

第四章 詩心.佛心.童心——敻虹的創作歷程及其心靈模式

一、作品分期及相關問題
二、詩心:緣情唯美
(一)顏色與意象
(二)悲劇感與崇高感
三、佛心:以空為美
(一)理性中年的人生觀
(二)以空為美的參悟
(三)頌佛詩的形式與意境
四、童心:慈愛為美
(一)萬物有情,慈愛護生
(二)以佛理注入童詩
五、心心相印‧火焰紅蓮
(一)早期作品的宗教情操
(二)火焰化紅蓮的體悟
六、結語

第五章 時間的旋律——蓉子詩時間觀的類型與深層解讀

一、論時間
二、蓉子夏季詩的觀照
(一)蓉子夏季詩與原型象徵
(二)蓉子夏季詩的時間意識與美感
三、蓉子都市詩的時間觀
(一)都市詩與存在的焦慮
(二)都市詩與女性時間觀
四、蓉子山水詩的時間觀
(一)時間動靜變化的觀照
(二)時間寂靜超越的體驗
五、蓉子詩對「時間」的整體透視
(一)惜時進取的人生觀
(二)對「時間」的本質透視
六、結語

第六章 家‧笠園‧臺灣——陳秀喜詩中的空間文本與身分認同

一、「家」的空間經驗與女性角色認同
(一)娘家女兒/夫家妻媳的空間轉變與角色體認
(二)守家/離家的空間形式與母親角色的體認
二、「笠園」的空間文化與女詩人的自我認同
(一)「聖地」、田園與花園
(二)女詩人的「詩樂園」
三、「臺灣」的鄉土空間與「臺灣人」的身分認同
(一)中國/臺灣的國族認同
(二)臺灣的鄉土場景與鄉土認同
四、結語

第七章 日常的興味——杜潘芳格詩中的生活美學

一、虔誠的信仰
二、通達的生死觀
(一)藉親人之死表達「死即重生」的觀念
(二)在柴米油鹽中提煉死與生的滋味
三、理性與感性並俱的生活體驗
(一)對民俗節日的冷靜觀察
(二)對本土風物、氣候的巧妙體會與運用
(三)對自然萬物的賞愛與啟悟
四、奉獻與珍愛的倫理親情
五、結語

第八章 雪的假想——羅英詩中的死亡世界

一、論死亡及其審美意義
二、羅英的死亡觀
三、羅英詩中死亡的想像與演出
四、羅英詩中的荒原情境與死亡之美
(一)荒原與廢墟:如死亡般的衰頹之美
(二)以雪色、雨等意象烘托死亡的純美
五、羅英詩中死亡的變形與偽裝
(一)鳥:穿梭死與生的使者
(二)夜、月、睡眠、夢境:死亡的潛意識與偽裝
六、羅英詩中存在與死亡的荒謬感
七、結語

結 論

參考書目

作者序

完成這本書,是我多年來的心願。和現代詩的接觸,始自年少時在札記本裡的塗鴉。而後自己胡亂讀著一些詩集,接著寫詩,評詩,教詩,一路走來,風景無限。我希望有一天可以出版一本女詩人研究集,因為閱讀女詩人的作品帶給我深刻的感動與啟發,女詩人的柔婉、隱微、邊緣以及不可思議的「小」敘事,和閱讀男詩人的「大」作品,實有不同的況味。

因緣際會,進入20世紀80年代,臺灣學術界興起女性主義批評的風氣,而我也才漸漸開始接觸女性主義的一些論述。不過,我尚不夠格自稱為女性主義學者,因為所知有限,只能算是從事廣義的女性研究。我選擇這八位女詩人,除了因自己較為熟悉她們的作品外,最重要的是她們分別出生於1921-1940年之間,是臺灣資深的女詩人,在她們的成長過程中,女性主義方興未艾,她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女性身分,在作品中又有著什麼樣的表現?這是我很感興趣的地方。女性如何藉由書寫來反抗男性中心思想,如何藉由獨特的觀點建立自己的文學傳統,都是女性主義批評關懷的重點。因此,我也試著挖掘那屬於女性的獨特意識,觀察女詩人如何用隱微、敏銳的筆觸,寫出邊緣的處境,或者給予反擊的力道。

然而,成為「詩人」,也可能有不同的考量。我從閱讀中發現,女詩人往往藉由創作超越現實世界對她的限制,因為「女性」的身分讓她經常受限於「家中天使」的角色,只有「詩」的世界可以讓她喘息、飛揚;擁有一張「詩人」的名片,正是她可以介入公領域的身分證。因此當我在解讀這些女詩人的作品時,我看到更多對於詩學主題的反饋,也促使我不得不加重詩學主題的探討。我想,每一首詩都是女詩人綰合了生命經驗與創作才華,所交織出的如錦緞般的文采。詩的創作,正是女詩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多音交響,她們藉由文字讓想像奔馳,讓靈魂自由地飛翔。

這本書的主標題「思想的裙角」,係借用了林泠〈「一九五六」序曲〉的詩句:

才是三月,已綠得夠深了
那是我思想的裙角
(她從鎖住的禁園裏逃出來)
被揚掛在多枝節的樹椏上……

這引發我們的思考,若說女詩人擁有豐富的心靈世界,為什麼她要試圖從鎖住的禁園裡脫逃?而當風吹動「思想的裙角」,我們又該如何解讀那「多枝節」的象徵與內涵?

面對這些問題,我試著用女性意識、詩學主題以及個人風格,作為本書的論述架構。各章的安排,不依照女詩人的出生年代來排列,而是以自我、時空、生死三個座標來區隔,意謂從自我出發,到對於整個世界、完整人生的觀照。透過這八位女詩人,我們將看到繁複的女性詩學面向。

有關女詩人的研究,前輩學者鍾玲、李元貞、奚密等,已經為我們開拓了寬廣的道路。在她們宏觀、議題式的研究成果之外,本書希望著重個別女詩人的深度研究,抉發她們整體的詩學貢獻,並為下一部更完整的現代詩史奠立基礎。

最後,謹以本書向所有的女詩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