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

Mark Chieh-hsin Lee

  • PublishedJuly, 2013
  • Binding平裝 / 23*15.5 / 232pages / 全彩 / 中文
  • Publisher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SeriesEducation-Voyager Series 4
  • ISBN978-986-03-7288-5
  • GPN1010201275
  • Price NT$300
  • Paper Books San Min Books / wunan / books.com.tw / National Books / iRead / eslite / TAAZE /

我來自何處?走向何方?宇宙緣何而起?
宇宙的起源,自古以來便是人類不斷追尋的問題,
讓我們一起循著科學的軌跡在點點繁星中探索宇宙的奧妙。


宇宙是一切事物的起始點,那麼關於開始之前的開始又是什麼?

20世紀初,哈伯發現宇宙是膨脹的。從膨脹的宇宙往回看,體積一路變小,最終一定會縮到小得不能再小。

那一天就該是宇宙的生日,宇宙的起始點。

這麼大塊頭的宇宙,縮到一小丁點的體積,溫度和壓力都應朝無窮大方向攀升。在這樣一個難以想像的高溫高壓狀態,合理推測,宇宙生日那天,就該有個大爆炸,即大霹靂。

1965年,天文學家們竟然聽到了宇宙在137億年前爆炸時殘留下來的微弱迴音。這個纖細的宇宙嬰啼以電磁微波現形,性質詭異,人類竟半世紀之功,前後送了三個昂貴的科學衛星上天,蒐集了大量宇宙在大霹靂時遺存下來的第一手證據。

在本書中,李傑信博士抽絲剝繭,以易懂的科普語言,帶領讀者解讀這份最古老的宇宙起源秘笈,進而和讀者一起欣賞,在量子力學的操控下,深植在宇宙演化基因中麗質天生的缺陷美。

李傑信(Mark Lee)

臺灣大學物理系畢業,洛杉磯加州大學物理博士、麻省理工學院科技管理碩士。先入加州理工學院噴射推進實驗室,後進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總部,擔任太空任務科學家和資深技術顧問,管理太空基礎物理科學飛行實驗任務。

李博士發表過六十餘篇科學及科技管理論文,擁有八項美國專利,曾獲頒NASA「傑出成就獎章」、「傑出服務獎章」和太空人辦公室「銀斯努匹獎」;又獲太平洋國際太空學會頒發「國際太空年松長紀念獎」。在臺灣,曾獲「李國鼎通俗科學寫作第一獎」、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圖書金鼎獎」和臺南第一中學「傑出校友獎」等。

此外,他熱心投身科普教育,成立「美國促進中國科普協會」,並擔任會長;舉辦過兩屆「中國青少年太空梭科學實驗活動」。著有中文科普書籍《追尋藍色星球》、《我們是火星人?》、《生命的起始點》、《別讓地球再挨撞》、《天外天》。曾任《中國時報》「浮世繪版」與中國《中國科學財富雜誌》的專欄作家。

【目次】

推薦序──人人好奇的宇宙起源/高涌泉
推薦序──終極關懷/劉大任
自 序
導 讀
第一章 靜止的宇宙
第二章 宇宙膨脹了
第三章 宇宙有多大?
第四章 超均勻
第五章 宇宙電磁微波
第六章 黑體輻射
第七章 不均勻
第八章 平 直
第九章 黑暗的宇宙
第十章 暴 脹
第十一章 何去何從
後 記──神話國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作者序

起源類的知識,我最喜愛。

1999年,寫完《追尋藍色星球》,地球生命的起源,引起了我強烈的好奇。火星個頭小、散熱快,極可能比地球搶先達到生命起源條件;生命在火星成形後,乘坐頻繁出發的隕石列車,抵達地球,播種生命,這是目前無法排除的可能模式。《我們是火星人?》寫出我的看法:地球生命的起源,可能和火星有密切關連。再往深層追究下去,火星肯定也不是宇宙生命的發源地。《生命的起始點》一書,將寶押在生命可能起源於一條單股的核糖核酸RNA分子上。只要條件湊齊了,RNA 分子在宇宙中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能發生。如果發生的地點在地球,那可能是42億年前的事。

生命起源的來龍去脈當然無比重要,但它只是宇宙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情況下的一個錦上添花的現象。想想看,不管是RNA也好,DNA也罷,它的分子中肯定要有質子、中子(甚或夸克)和電子等基本材料。問完了生命化學分子怎麼來的這個問題後,我們還得追問下去,宇宙中這些基本建材質子、中子和電子等是怎麼來的呢?

追尋質子、中子和電子等物質的起源,在概念上,就是追尋宇宙的起源。

其實我們仰望星空,看到的都是物質的宇宙。幾千年來,人類看著這本深邃的天書,天問不息,辛勤探究。

但人類恆久看到的卻是一個靜止的宇宙。天穹中點點繁星,都似乎堅固不動,人類只好接受宇宙是永恆存在的,它就是已經連續在那,如今如往昔,不需出生地,更不需出生日(no where, no when)。

20世紀初期,人類終於看到了,宇宙竟然是膨脹的。膨脹的宇宙往回看,它的體積應是一路縮回去。縮到最後,體積就小到不能再小,那一天就該是宇宙的生日、宇宙的起始點。

膨脹的宇宙,石破天驚,給人類帶來了對宇宙起源的追尋。

宇宙雖然浩瀚無邊,但內涵並不複雜,遠比一個小螢火蟲簡單得多。所以,追尋宇宙起源,人類目前所掌握的物理知識,還能挺一陣子。

從物質來追尋宇宙的起源,是正面仰攻,本是最自然不過的線索,就像用人類骨骼化石去追尋人類起源一樣直接。阿爾佛1948年的論文就是以這個思維出發,去追尋週期表上化學元素的起源。1977年,溫伯格寫出了膾炙人口的《最初三分鐘》,為宇宙物質起源定下了精確的時間表。

但人類很難預料得到,在這條路上追到底,竟然只找到了宇宙的4%,其他96%竟然深藏在重重的黑幕之後,不在我們能看得到的線索之內。

這是一個令人類震憾的迷惑。

看來沿物質線索追尋宇宙起源的這條路,走起來並不順暢。1965年,宇宙電磁微波首次在人類文明的舞臺上出現。不錯,這個電磁微波紀錄的是宇宙在大霹靂後37.6萬年時的天空影像,在時間上,的確比溫伯格的最初三分鐘要晚了許多。但電磁微波出身於宇宙原始電漿火球,是大霹靂宇宙從第一時間就配備的紀錄儀器,如影隨形,同步實況錄下了宇宙大霹靂中每個動作,可追溯到宇宙起源時間到一千億億億億分之一秒,即10-35秒。

宇宙電磁微波中含有宇宙的超均勻、不均勻、平直和更多的訊息在內。尤其是微波的不均勻和平直特性,竟然呼喚出了宇宙暗能量部分和宇宙組成物質的成分比例。

所以,追尋宇宙起源,如果只以我們能看到的一般物質為主要線索,所得到的訊息只能在宇宙4% 的成分中打轉,和以宇宙電磁微波為線索比較,訊息量的落差有如天上地下。

知道宇宙中含有23% 的暗物質和73% 的暗能量後,人類不但沒變得比以前聰明,反而更加迷惑了。

但至少現代人類已經能夠肯定,我們能看得到的僅僅是宇宙的4%,這是20世紀人類一項偉大的成就。

這本書寫的,就是現代人類先找到宇宙的4%,再又深深跌入那96%未知的黑暗宇宙深淵的故事。

宇宙在137億年前的那個生日,太難理解。137億年的宇宙太年輕,在那之前,宇宙藏到哪裡去了?

「生也有涯,知也無涯」,莊子二千多年前的名言,至今仍然好用。老子更上一層樓,點出「絕學無憂」。兩位先聖可能怕人類對知識追求到走火入魔,良莠不齊,小則造成自身精勞神疲,大則導致禍國殃民。

近些年來,一些在靈修上有突破的朋友,對知識的追求,已適可而止。他們指出,在靈修的道路上,愛因斯坦和佛洛伊德,只得499分。相比起來,甘地和特雷莎修女,700分。耶穌和佛祖,1,000分。

分數多少,是估計個體對其他生靈影響的能量。每增加1分,能量增加10倍。芸芸眾生,一輩子能增加5分,已不枉過客匆匆的一生。

從靈修的角度來看,偉大的科學家們被擋在500分以下,對人類影響能量望塵莫及於特雷莎修女,是因為他們對邏輯推理能力的「自戀的虛榮」(vanity of self-admiration)。

我相信靈修的程度,只達到人是有靈性的地步,但自己認為靈性是隨著肉身生,跟著肉身亡,沒有前生來世,更無輪迴。

不知道會不會有那麼一天,我也選擇了關上知識的大門,開始追求靈性上的進修。但在現在這一刻,我清楚地知道,我和知識的塵緣未了,仍然和它魂魄相依。

感謝我的同窗至友――哈佛大學的電磁物理專家蔡武陽(1942-)博士,在百忙之中,為本書做了一次關鍵性的技術校閱。

還有許多朋友為本書校讀潤色,在此不克一一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