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tion and Modernity in Taiwanese Confucianism

Pan Chao-yang

臺灣既屬大陸東南邊陲,又是東亞世界航路要衝;此種既邊緣又重要的地理區位,發展出臺灣儒學的雙元性。它既深具中國儒學的大傳統內蘊,且又甚早與現代性撞擊互涵。本書觀照臺灣儒學溯源深遠的仁道傳統,同時省視它在現代化下的衍生問題。

潘朝陽

一九五一年生於臺灣苗栗,客家人。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臺灣師範大學東亞文化暨發展系、地理系合聘教授,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曾任《思與言》編委、《鵝湖月刊》主編,現任《海峽評論》編委、鵝湖月刊社社長。

學術專長為:文化地理、宗教地理、臺灣地理、地理與環境思想、中國儒學與臺灣儒學、客家學等。

  

【目次】 

壹、從儒家憂患意識看甲申和乙未兩慘變後儒士的反省及回應
 ◎周人從復國翦商歷史中生發的憂患敬德
 ◎徐復觀先生論憂患意識
 ◎孔孟之道與當代新儒家的憂患
 ◎甲申慘變下的儒家回應:以船山、亭林為主
 ◎乙未慘變下的儒家回應:以痴仙、雅堂為主
 ◎結論

貳、從儒家的雙元對峙性論清代臺灣儒家的性質
 ◎前言
 ◎儒士傳統的雙元性對峙:
  ※小人型儒士的傳統
  ※小人型儒士與君子型儒士的鬥爭─以朱子被佞幸迫害為例
 ◎清朝儒學在帝制高壓扭曲下的小人和奴化:
  ※女真族的「薩滿天命」及其緣飾以朱子學
  ※清帝宰制下的「理學名臣」和小人型儒士
 ◎清代臺灣儒家的性質
  ※高拱乾《臺灣府志》呈現的清代台灣儒士
  ※周鍾瑄《諸羅縣志》呈現的清代台灣儒士
  ※沈茂蔭《苗栗縣志》呈現的清代台灣儒士
 ◎結論

參、丘逢甲在臺灣的儒家實踐
 ◎鄭延平王開啟了抗拒與復振的臺灣儒家
 ◎丘逢甲的儒家人格和抗日志業
 ◎乙未慘變之際的儒家丘逢甲與青年儒士的抗日鬥爭的意義
 ◎結論

肆、日據臺灣的雙層儒學與外來思想:以吳濁流、洪棄生、賴和為中心
 ◎前言
 ◎日據臺灣的民間儒學初釋:以吳濁流小說為中心
  ※新竹鄉間的老人與秀才
  ※真正存在的四湖莊雲梯書院
  ※象徵性的雲梯書院
  ※四鄉莊中的文社、鸞堂與村廟
 ◎日據臺灣知識菁英的儒學與外來思想初釋:以洪棄生和賴和古漢詩為中心
  ※傳統儒士洪棄生
  ※西醫詩人賴和
 ◎結論

伍、戰後臺灣儒家研究的幾個側面:問題及其意義
 ◎前言
 ◎臺灣的雙元區位性、戰後的地緣性以及儒學存在性
 ◎臺灣當代新儒家對民主政治的回應
 ◎臺灣儒學研究對於「臺灣意識」的判準
 ◎臺灣儒學研究對於戰後臺灣本土化的判準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