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New Aesthetics of Kunqu Opera (20-disc set DVD+manual)

Pai Hsien-yung 

臺大文學院特聘講座白先勇教授,為了進一步淬鍊崑曲藝術的風華,影響崑曲在當今世界的接受、欣賞與創作,特地親自擔任「臺大白先勇文學講座」,在臺大開設「崑曲新美學」課程,擔任主講並主持與談,邀請曾經參與《青春版牡丹亭》與《新版玉簪記》製作的團隊成員現身說法,並與相關的學者專家,共同研討能使崑曲發揚光大之創新的美學途徑。

課程的內容,除了白先勇的總論,主要包括:

一、崑曲傳統與文本方面:王安祈與華瑋從崑曲的歷史談起,初步介紹崑曲的興起與流變,以及湯顯祖的創作《牡丹亭》。接著,張淑香、白先勇則從「文學性」討論崑曲與文學的關係,並分享青春版《牡丹亭》與新版《玉簪記》的劇本創作。

二、崑曲表演藝術方面:京崑作曲家周雪華從崑曲的音樂與唱腔帶領我們了解崑曲的音樂世界;吳素君則以青春版《牡丹亭》中花神的舞蹈為例,說明崑曲與舞蹈的關係。另外,邀請到蔡正仁、岳美緹兩位崑曲大師,親自示範小生的表演藝術並講述崑曲表演藝術的精義。

三、崑曲傳統如何結合當代視覺美學?王童、曾詠霓分享兩齣新編崑曲的服裝製作過程;王孟超、許培鴻分別由舞台設計與影像製作兩方面來講述傳統崑曲如何運用當代技術的再創作;柯慶明、王童則就兩齣戲中大量運用的臺灣書法名家董陽孜的創作,討論書法、崑曲及崑曲舞台的關係。此外,還有導演翁國生分享兩齣戲劇的創作過程;辛意雲、奚淞探討崑曲製作中蘊涵的文化精神與相關的生命體認;曾永義、洪惟助則由推廣的經歷,論述對崑曲未來的展望。

本課程共計十七講,分別探討了崑曲相關所有可能的美學問題,使人不僅能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是當今瞭解崑曲藝術,認識其創新發展之可能的絕佳途徑。在課程進行中原亦安排有三場示範演出,感謝趨勢教育基金會慨然同意以贈送的方式,將其錄影作為附錄,因而使本系列的觀閱者亦能盡窺該課全貌,深入的體會崑曲不僅為「案頭」之曲;更是「場上」之劇,美輪美煥的無限風姿。

白先勇(一九三七—),廣西桂林人。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文學創作碩士。曾任美國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分校教授。現已退休,近年來投入崑曲的改編與演出工作。
著有論述集《白先勇說崑曲》;小說集《臺北人》、《寂寞的十七歲》、《孽子》、《孤戀花》、《遊園驚夢》、《紐約客》;散文集《昔我往矣 白先勇自選集》等。

《崑曲新美學》DVD目次

 
*第一講 : 中華文化在臺灣再造:由青春版《牡丹亭》及新版《玉簪記》的製作講起 
                   主講人 : 白先勇 ( 臺灣大學白先勇文學講座特聘教授 )
 
*第二講 : 崑曲簡史
                   主講人 : 王安祈 ( 臺灣大學戲劇系教授)
 
*第三講 : 湯顯祖與《牡丹亭》
                   主講人 : 華瑋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
 
*第四講 : 青春版《牡丹亭》、新版《玉簪記》的編劇策略
                   主講人 : 白先勇、張淑香 ( 臺大中文系教授 )
 
*第五講 : 崑曲與文學的關係
                   主講人 : 張淑香 ( 臺大中文系教授 )
 
*第六講 : 儒、釋、道在《牡丹亭》與《玉簪記》中的主導地位
                   主講人 : 辛意雲 (臺北藝術大學教授)
 
*第七講 : 崑曲的四功五法、角色行當
                   主講人:蔡正仁 (原上海崑劇團團長)
 
*第八講 : 服裝設計/戲劇世界的定調
                   主講人:王童 (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系主任)、曾詠霓( 臺灣著名設計師 )
 
*第九講 : 舞蹈的運用
                   主講人:吳素君 ( 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教授)
 
*第十講 : 舞臺設計與圖像呈現/戲劇世界的定調
                   主講人:王孟超( 臺灣著名舞臺設計家) 、許培鴻 (青春版《牡丹亭》攝影師)
 
*第十一講 : 崑曲的音樂與唱腔──聲韻的表現
                   主講人:周雪華 (原為浙江京崑藝術劇院作曲家、現為上海崑劇團一級作曲家)
 
*第十二講 : 心與手三部曲──靜、淨、敬
                   主講人:奚淞 ( 臺灣藝術家 )
 
*第十三講 : 書法的運用:詩情的提挈
                   主講人:柯慶明 ( 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王童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系主任)
 
*第十四講 : 談《玉簪記》潘必正的表演藝術
                   主講人: 岳美緹 (上海崑劇團的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
 
*第十五講 : 張繼青的崑曲藝術表演及其傳承
                   主講人:白先勇(臺灣大學白先勇講座特聘教授)、張淑香(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第十六講 : 導演對演出的詮釋
                    主講人: 翁國生 (浙江京劇團團長、國家一級演員)
 
*第十七講 : 崑曲新美學──理論與實踐
                     主講人:白先勇(臺灣大學白先勇講座特聘教授)、柯慶明(臺灣大 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曾    
                     永義(臺灣大學中文系名譽教授) 、洪惟助 (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
 
附錄 :
 
《崑曲新美學》示範演出贈品3片 演出單位 : 蘇州崑劇院
 
Disk 1 ---- 《漁家樂》《吟風閣‧罷宴》《牡丹亭‧拾畫》《水滸記‧情勾》
Disk 2 ---- 《西廂記‧拷紅》《水滸記‧借茶》《占花魁‧湖樓》《風雲會‧千里送京娘》
Disk 3 ---- 《銷光劍‧鬧莊》《釵釧記‧相約討釵》《爛柯山‧朱買臣休妻‧逼休》《長生殿‧迎像哭像》

崑曲新美學 白先勇

崑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自有一套完整精確的表演美學:抽象、寫意、抒情、詩化-這大概就是崑曲美學的基本內涵。但數百年來,崑曲美學的舞台呈現一定也會隨著時代的遞嬗而有所改變。

一種表演藝術,如能引起觀眾共鳴,必定與當代觀眾的審美觀相契合。我們在製作崑曲青春版《牡丹亭》、以及新版《玉簪記》的當下,最重要的一個命題便是:如何在傳統崑曲美學的基礎上,發展出一套具有現代意識的舞台呈現方式,而使得我們製作的崑曲,合乎二十一世紀的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的審美觀。「尊重古典而不因循古典、利用現代而不濫用現代」這便是我們製作崑曲的大原則。客觀環境變了,有六百年歷史的崑曲,呈現在現代劇場的舞台上,也必須有一套新的美學呈現方式。

青春版《牡丹亭》自二零零四年台北首演以來,歷經九年,演出兩百多場,觀眾共達五十萬人次,其中百分之六十以上皆為年輕觀眾,有大量的青年學子,我們製作崑曲的新美學似乎已廣為當今大學生接受。欲振興崑曲,必須培養大量的年輕觀眾,尤其是高校學生,於是「崑曲走進校園」便是我們這些年來推廣崑曲演出的主要目標,在兩岸三地、遠及美國,數十所高校巡迴演出,受到學生的熱烈反響,基本上達到了使大學生關注喜愛崑曲的目的。更進一步,我們開始在大學設立崑曲課程,使崑曲在學術上建立應有的地位,在校園內扎根,變成大學美育的重要科目。

二零零九年,我們在北京大學開設「經典崑曲欣賞」課程。二零一一年,在臺灣大學開設「崑曲新美學」,這是臺大首次成立崑曲課程,由趨勢科技教育基金贊助。崑曲課程十六講聘請學著專家、崑曲大師授課,案頭場上同時進行,並有三天折子戲示範演出,由蘇州崑劇院青年演員擔綱。本科目受到臺大學生熱烈歡迎。選課學生達二千四百人,後因教室容納不下,只能接受四百學生。作為大學美育中中國傳統文化的啟蒙課程,「崑曲新美學」,可算作成功範例。

「崑曲新美學」在課堂中講授時,全程錄影上網直播,影響頗大,現編輯成書,並附光碟發行,對於推廣崑曲教育,相信有一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