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ur-Seven Thesis: Comparative Philosophy of Moral Sentiments

Lee Ming-huei

本書屬於比較哲學的工作,它涉及德國、中國與韓國的倫理學思考。第一、二章首先藉由梳理康德早期倫理學經由席勒倫理學到現象學倫理學的發展過程及其內在理路。此一發展涉及倫理學的基本問題:我們對於道德價值的「領會」(Erfassung)究竟是什麼性質?此一問題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意義,因此上述的思考為我們之探討中、韓儒學中的相關問題提供了極有用的參考架構。在中國儒學的發展當中,本書選擇了南宋朱熹與湖湘學派關於「仁」的辯論(第三章),以及晚明劉宗周對於孟子的「四端」與《中庸》的「喜怒哀樂」之獨特詮釋(第四、五章)為探討個案。在韓國儒學的發展當中,本書則選擇了朝鮮儒者李退溪與奇高峰、李栗谷與成牛溪關於「四端」與「七情」的辯論(第六、七、八章)為探討個案。在這三個個案中,朱子學作為共同的參照系統,與康德後期的倫理學有類似之處,即均預設理性與情感(或性與情)二分的主體性架構。反之,張栻等湖湘學者、劉蕺山、李退溪與成牛溪將孟子的「四端」或《中庸》的「喜怒哀樂」視為與「七情」異質的形上之情,此點與現象學倫理學的基本方向不謀而合。  

李明輝 教授
Prof. Ming-Huei Lee

一、研究領域
康德哲學
倫理學
儒學

二、現職
中央研究院 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臺灣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合聘教授
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 分項計畫主持人

三、學歷
德國波昂大學哲學博士(1986)

四、經歷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助教(1979-1982)
客座副教授(1986-1988)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1988-1991)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副研究員(1991-1995)研究員(1995- )
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國家發展研究所合聘副教授(1992-1996)合聘教授(1996- )
德國波昂大學哲學系訪問學者(1994/1995)
德國萊比錫大學東亞研究所客座教授(1997/1998)
美國柏克萊大學哲學系訪問學者(2001)
美國史丹福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訪問學者(2001)
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2003)
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禾田講座教授(2004)
德國波昂大學哲學系訪問學者(2004/2005) 

  

【目次】

序言

導論:「四端七情」問題與德國倫理學之發展
第一章  康德的「道德情感」理論與席勒對康德倫理學的批判
第二章  德國現象學倫理學對康德倫理學的批判及其理論意涵
第三章  朱子的〈仁說〉及其與湖湘學派的辯論
第四章  劉蕺山對朱子理氣論的批判
第五章  劉蕺山思想中的「情」
第六章  李退溪與奇高峰關於四端七情之辯論
第七章  李粟谷與成牛溪關於四端七情之辯論
第八章  李退溪與王陽明
結論:「四端七情」問題的哲學意義

附錄:
一、張式〈仁說〉
二、退溪、高峰「四端七情」論辯資料選註
三、粟谷、牛溪「四端七情」論辯資料選註

參考書目
中日韓人名索引
西方人名索引
概念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