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evelopment of Yingmingxue in East Asia

Cui Zai-mu

  • PublishedDecember, 2011
  • Binding精裝 / 21*15 / 384pages / 單(黑) / 中文
  • Publisher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SeriesResearch in East Asian Civilizations-East Asian Confucian Studies Series 11
  • ISBN978-986-03-0984-3
  • GPN1010004648
  • Price NT$370

本書是韓國「人文‧未來研究院」院長、嶺南大學校崔在穆教授在東亞陽明學研究上的重要論者。內容涉及明代中期至末期的中國陽明學、朝鮮中期的韓國陽明學、江戶初期至中期的日本陽明學。其論述的展開以王陽明思想體系中「向內、靜態、反省(省察)」的「外向、動態、行為」的「積極性格」(重視本體的傾向)為主線,對中、日、韓三國陽明學之發展過程及其不同類型進行了全面的考察比較。全書分為六部分,第一部考察陽明學的成立及其思想特質,第二部到第六部則挑選陽明學中具代表性的思想形態,如致良知論、萬物一體論、人欲論、權道論和三教一致論等,進行深入的討論。

【作者簡介】

崔在穆

1961年生,韓國嶺南大學校哲學學士,日本築波大學文學博士。曾在美國哈佛大學、日本東京大學、荷蘭萊頓大學、中國北京大學等訪問研究。現任韓國嶺南大學校教授。著有《東亞陽明學》(1996,2009年被譯為中文)、《解讀儒教》(1997)、《王陽明的生涯與思想》(2003)、《儒教與現代的對話》(2004)、《永遠看讀懂的東洋》(2004,以上皆為韓文版)、《東亞陽明學的展開》(2006年,日文版)等。合著有《實學思想與近代性》(1998)、《王陽明哲學研究》(1998)、《韓末嶺南儒學界的動向》(1998)、《東亞的世界與儒教》(2004)、《退溪學脈的地域展開》(2004)、《霞谷鄭齊斗》(2005)、《21世紀的東洋哲學》(2005,以上皆為韓文版)等。譯著有《日本思想論爭史》(合譯,2001)、《陳鼓應解說<老子>》(合譯,2004)、《美的法門:柳宗悅的佛教美學》(合譯,2005,皆為韓文版)等。

【譯者簡介】

錢明

1956年生,日本九州大學文學博士,現任浙江國際陽明學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曾在九州大學、東洋大學、臺灣大學、清華大學(新竹)、福岡女學院大學等訪問研究。著有《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2002)、《儒學正脈:王守仁傳》(2006)、《勝國賓師:朱舜水傳》(2008)、《王陽明及其學派論考》(2009)、《浙中王學研究》(2009)、《徐愛‧錢德洪‧董澐集》(編校,2007)、《友慶堂合稿》(點校,2010)、《王陽明全集補遺》(編校,2010)、《三宅尚齋》(譯著,1995)、《王陽明與明末儒學》(合譯,2000)、《簡素的精神》(譯著,2000)、《陽明學新探》(主編,2002)、《王陽明的世界》(合編,2007)、《繼往開來論儒學》(合編,2008)、《舜水學探微》(合編,2009)、《陽明學派研究》(主編,2011)等。

鐘瑩

女,1989年生,2007年9月考入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俄語專業,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作為派遣留學生,赴俄國Tatar State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and Education大學留學,即將赴日本千葉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已發表譯文6篇。

陳璐

女,1970年生,2000年畢業於日本大阪大學文學院,獲碩士學位,回國後歷任廣告公司翻譯、策劃等職。

【目次】

〔序論〕

序論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對象與時代設定
三、研究方法

〔第一部 陽明學的成立及其思想特質〕

第壹章 陽明學的成立
一、王守仁的思想課題──成聖
二、陽明學的起點──心即理
三、陽明學的完成──致良知學的創立

第貳章 陽明學的思想特質
一、良知
二、致良知的兩個側面──積極側面與消極側面
(一)積極側面(重視本體的側面)
(二)消極側面(重視工夫的側面)

第參章 陽明學分裂(個性之展開)的起點及其形態──致良知中體現的兩大思想側面(傾向)的具體化
一、陽明學分裂的起點──王畿和錢洪德的四句教之爭
二、分裂的形態
三、陽明學兩大側面之特質及其主要展開於中國的積極傾向

〔第二部 致良知論的展開〕

第壹章 中國良知現成論的展開
一、王畿的現成良知論
(一)現成良知
(二)本體工夫和悟
二、王艮的明哲保身論
(一)造命
(二)保身之構造
三、羅汝芳的赤子之心論
四、李贄的童心論

第貳章 韓國良知體用論的展開與良知現成論的曲折
一、崔鳴吉的良知開悟論及其工夫論
二、鄭齊斗對良知體用論的確認與對致良知(現成良知)論的批判
(一)對良知體用論的理解──以〈良知(體用)圖〉為中心
(二)致良知論
(三)對致良知(現成良知)論的批判

第參章 日本關於現成良知論的接納與深化
一、中江藤樹對良知現成論的受容
(一)對王畿現成良知(本體工夫)論的受容
 1王畿思想的受容經過
  ①固守格法 陷於僵化
  ②〈原人〉中對人格神之天(皇上帝)的設定
  ③〈持敬圖說〉中「畏天命 尊德性」之學的成立
  ④作為「畏天命 尊德性」之要約的明德之學
  ⑤心之自然
 2王畿思想的受容
  ①從格法到真性活潑之體
  ②本體工夫論的受容與展開
(二)對王守仁致良知論的受容
 1入德之手段:致良知之學
 2現成良知
 3從致良知傾斜到信良知
 4以藤樹後學的良知信仰論為例
  ①淵岡山的致(信)良知論
  ②木村難波的「戴祈」論
二、大塩中斎對致良知之「歸太虛」的理解
(一)致良知論與歸太虛論的結合
(二)太虛說的淵源
(三)良知虛無性格的深化──空虛之實學
(四)致良知(=歸太虛)論

第肆章 比較論的考察

〔第三部 萬物一體論的展開〕

第壹章 王守仁的萬物一體論
一、以經世為中心的行為的萬物一體論
二、以修養為中心的反省的萬物一體論

第貳章 以經世為中心的萬物一體論在中國的展開──特別以王艮為中心
一、共生
二、救世的使命與實踐

第參章 以修養為中心的萬物一體論在韓國的展開
一、崔鳴吉的以自身修養為中心的萬物一體論
二、鄭齊斗──基於加強自身修養的人物區分的靜的萬物一體論

第肆章 現實具體的經世的萬物一體論在日本之展開
一、中江藤樹提出的被稱作「太虛」的現實具體之場
(一)作為天地活動之場的「太虛」
(二)太虛主宰者(皇上帝)的設定及其場所的絕對化
(三)太虛皇上帝的分身之集合
二、大塩中斎的太虛之內面化
(一)太虛之內面化
(二)天地萬物乃吾之分身
(三)所謂分身的「心中」──「大塩之亂」的思想史意義

第伍章 比較論的考察

〔第四部 人欲論的展開〕

第壹章 私欲肯定論在中國的展開
一、梁汝元的寡欲論
(一)無欲論的否定與寡欲論──向孔孟寡欲論的回歸
(二)御欲者(=命)
(三)與民同欲與育欲
二、李贄的私及私欲肯定論
(一)無私乃畫餅之談、觀場之見
(二)穿衣吃飯

第貳章 無欲論在韓國的展開和私欲肯定論的屈折
一、許筠的私欲肯定論
(一)男女情欲乃天也
(二)居處飲食與財貨論
二、鄭齊斗的無私無欲論及對私欲肯定論的批判

第參章 無欲論在日本的展開
一、中江藤樹的凡心之超克
(一)絕意論──意為萬欲百惡之源
(二)從凡心超克到無心無欲
二、藤樹以後無欲論的展開──以大塩中斎為重點

第肆章 比較論的考察

〔第五部 權道論的展開〕

第壹章 中國的經之相對化與經則法(史)論之展開
一、王畿的格法(格套)否定論和經則法論
二、李贄的經史一物論

第貳章 韓國的經之補完論及其權論之展開
一、崔鳴吉的知經與達權
二、張維的知變和通變
三、鄭齊斗的經權補完論及其名教絕對化

第參章 基於時處位論的日本權則道論之展開
一、中江藤樹的權則道論與時處位論
二、熊沢蕃山對權論的深化──人情事(時)變論和水土論

第肆章 比較論的考察

〔第六部 三教一致論的展開〕

第壹章 中國良知虛無性格的深化與三教一致論的展開
一、王畿以良知學為核心的三教一致論
二、李贄的三教歸儒

第貳章 韓國名教對虛無的排除和對三教一致論的拒受
一、許筠對老佛的傾心及其批判
二、鄭齊斗對名教的固守和對老佛的批判

第參章 基於人倫日用的日本三教一致論之展開

第肆章 比較論的考察

〔結論〕

結 論
後 記
譯者後記

參考書目
主要人名索引
主要文獻索引

序 論

一、研究目的

本書的目的,是解明東亞三地域(中國、韓國、日本 )陽明學的展開過程與形態,並對其進行比較論的考察。因此,本書在廣義上可以說,是對建立在陽明學視點之上的東亞近世思想史研究的一種嘗試。

以往的陽明學研究,都是以各地域的分塊研究為主。因此故,儘管陽明學是展開於東亞三地域的帶有普遍性的思想體系,但本書所採用的方法,則是嘗試著對陽明學的普遍性與各地域的特殊性同時加以考量的新方法。

尤其就韓國陽明學而言,在朱子學被作為主流,除此之外的複雜多樣的思想形態不可能存在的前提下,通常被認為是沒有陽明學的獨自展開形態的,故而將其與中國、日本的陽明學進行比較,並嘗試著以此為基點而對韓國陽明學展開真正研究的例子好像還沒有。針對以東亞為平臺的陽明學之展開的研究,至今依然處於空白狀態。因此,還韓國陽明學以本來面貌,便成為俯瞰東亞三地域陽明學之展開的先決條件。
為此,本書一方面要力求具體地解明韓國陽明學,與此同時,還要對東亞陽明學的展開過程與形態進行探究。要完成這樣的雙重課題,雖非易事,但卻是必須的。

可以想見,沿著展開於東亞的陽明學的足跡前行,我們就能擁有較之以往的研究更廣闊的東亞近世思想史的研究空間,進而也就有可能瞭解到東亞的各個地域主體,是能夠繼承其獨自的審美方式、思維方式和情感方式,並運用其固有的靈性,以變容傳統的與外來的思想,從而展開其複雜多樣的思想世界的。

我們大概可以從這樣的視點出發來理解陽明學,即陽明學原本是完成於中國人的生活、文化世界的思想系統。在其形成思想系統之前,僅僅屬於中國人的生活史和文化史。王守仁把人的良知歸結為萬物一體論的最初動機或者說結果,是因為自覺地認識到共生的「場」。這一點也同樣適用於其他地域的陽明學之展開。因此,本書在踏尋陽明學之展開過程的同時,還特別關注各個地域的人們是如何以陽明學為媒介而自覺地認識到並形成自己的共生之「場」的,以圖基於比較論的考察來獲得明確之解讀,而這與本書的目的完全一致。本書就是以此作為目的之一環而展開討論的。

二、研究對象與時代設定

本書的研究對象,是王守仁以後東亞三地域以繼承陽明學為志,並以其為主導而加以展開,進而對形成和確立各地域獨自的思想傾向產生過重要作用的思想家。具體地說,它包括以下各地域所形成、確立的思想形態,即在中國是到明代中葉的王畿、王艮和明末的羅汝芳、梁汝元、李贄;在韓國是到朝鮮中期陽明學受容以後的許筠、崔鳴吉、張維乃至韓國陽明學的集大成鄭齊斗;在日本是從江戶初期由中江藤樹受容並大成的陽明學,直到熊沢蕃山及江戶中期的大塩中斎。而本書研究對象所涉及的時代,則涵蓋明代中期至末期、朝鮮中期、江戶初期至中期。

一般來說,王守仁以後的陽明學,基本上都由較為右傾的思想家所構成和確立,作為其原型,又都源於各自地域的具體狀況而出現變容,產生曲折,進而得以展開。然而,這些進入近代期以後展開於各地域的陽明學卻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事實上,各地域在伴隨著東亞近代化過程時都出現了新的局面,在面對西洋文明時也都作出了各自的回應和受容,這些問題,都需要在對所謂近代轉換期的具體時代的歷史狀況進行考量和設定之後,通過深入比較各地域的陽明學之展開形態來得到解決。

三、研究方法

本書並不局限於以往的研究方法,而是盡可能地把重點放在陽明學所固有的內在論理結構及其展開過程上。這種方法應屬於內在論的研究。本書的內容由六部分構成:

第一部是考察陽明學的成立及其思想特質。而所謂的思想特質,其實原本就有兩大傾向共存於王守仁的思想中,即具有消極性的向內的、靜態的、反省(省察)的性格(重視工夫的傾向)與具有積極性的外向的、動態的、行為的性格(重視本體的傾向)。 第一部的內容便是對致良知這個王守仁思想的完成形態和核心概念進行考察並具體展示這兩大傾向。這兩大思想傾向,也同樣適用於第二部到第六部的思想形態之考量,故而筆者在論述過程中把各種議題皆分為兩大類型。

第二部到第六部是在陽明學中挑選出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形態,即致良知論(第二部)、萬物一體論(第三部)、人欲論(第四部)、權道論(第五部)和三教一致論(第六部),然後對中國、韓國、日本的陽明學之展開的不同類型進行考察比較。以上就是本書對東亞陽明學之展開所作的嘗試性俯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