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ords of Japanese Folk Culture: In Search of Layers of History and Its Peripheral

Kokubu Naoichi

  • PublishedSeptember, 2011
  • Binding精裝 / 24*17 / 568pages / 單(黑) / 日文
  • Publisher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 SeriesAbout NTU-NTU Library Publication
  • ISBN978-986-02-9153-7
  • GPN1010002883
  • Price NT$900
  • Paper Books San Min Books / wunan / books.com.tw / National Books / iRead / eslite / TAAZE /

本書主要收錄國分直一教授自1970年代以後的文章,內容上雖然多以日本考古課題為主,但實際上的論述範圍則廣及東亞的大陸與海島,即其所稱之東亞地中海區域。議題則包括考古、語言、民俗、民族與文化人類學等各領域,處處展現國分先生自始以來過人的豐富組織力。整本書也像是一本東亞古代文化的大辭典, 詞目脈絡分明、交織出現於各個議題中。

在臺灣考古研究方面,本書在臺灣史前族群的來源與去向、風俗的形成與影響,或史書中的臺灣等議題上提供了動人的思考方向。除此,日本與臺灣同樣位於東亞大陸沿海,一方面有著海島的性格,另方面卻自始以來同樣受到東亞大陸的影響,因之日本的考古研究對臺灣也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文引自: 陳有貝, 2011,「國分直一與臺灣考古學」,《日本民俗文化誌》序)

有「全方位的民族考古學者」之稱的國分直一教授(1908~2005)以其史學與考古學的學術專長,於1933年於臺北帝大時期在臺灣進行人文歷史環境的研究工作。至1945年日治時期結束,與金關丈夫一同被國民政府留任,於臺灣大學繼續相關教學與研究工作,至1949年回日本定居教學。臺大人類學系的陳奇祿教授、宋文薰教授均曾為其得意門生。

國分教授學術態度嚴謹,著述勤奮,主要學術領域擴及日本、韓國、中國、琉球與臺灣等地區,藉由海洋潮流-黑潮文化之概念組織各民族文化之關係,其研究的深度與廣度,至今仍少出其右者。重要著作有《環中國海民族文化考》、《台灣考古誌》、《台灣的民俗》等,教授筆耕不輟,至2005年(96歲高齡辭世前)留下《日本民俗文化誌》書稿。 國分教授的畢生典藏豐富,臺大圖書館自2008年5月起,即積極爭取家屬同意將教授畢生收藏贈送台大,至2010年6月,該批圖書資料與典藏文物終於運抵臺大圖書館,散置海外的臺灣史前文物重歸故土意義非凡。教授遺作《日本民俗文化誌》於2011年9月由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同步出版日文原文及中文譯本,同時,臺大圖書館隆重邀集了臺灣、日本、韓國等十多位學者舉辦「全方位的民族考古學者─國分直一 國際學術研討會」、「國分直一著作展」、「國分直一藏書與標本文物展」、「《日本民俗文化誌》新書發表會」等系列推廣活動。(活動詳參: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國分直一學術研討會 http://act.lib.ntu.edu.tw/act/show?id=328)

【目次】


館長序 陳雪華
序文一 金關恕
序文二 楊南郡
序文三 国分直一先生人と学問  安溪遊地
序文四 国分直一先生と台湾考古学  陳有貝
代序
国分直一、馬淵東一両先生を偲ぶ 木下尚子教授への公開便  宋文薰
国分直一がのこしたもの  木下尚子
第一篇 終着駅としての列島
第一章 東アジアの終着駅──わが列島文化の基層を探る
はじめに
一、更新世における列島
二、縄文人の祖先集団の登場
三、縄文草創期土器登場の最早の地区と事情
四、縄文早期以降の九州──とくに鹿児島県上野原台地の遺跡をめぐって
五、東日本における縄文社会の定着と展開──とくに東北における状況について
六、列島の北辺と南海島嶼地方

第二章 日本文化の形成──二重構造の形式と展開
はじめに
一、基層集団の形成──縄文人の祖先集団の登場
二、日本人と文化の基層構造の形成
三、国家の形成と地域的対抗
四、民俗文化における国家的レヴェルと地域的、村落的レヴェルの伝統

第三章 『魏志』倭人伝の倭地・倭人観
一、倭地の方位観
二、シナ海地域の倭的世界

第四章 古代の船と造船技術
一、半構造船の登場を探る
二、造船技術──独木舟から構造船への──をめぐる徐瀛洲の発見に寄せて
三、弥生時代の渡洋舟

第五章 海上の道と神功伝説

第六章 日本民族とその周辺──金関丈夫・村山七郎両先生を囲みて
一、地名の問題
二、言語年代学の適用1
三、オーストロネシア語との対比
四、これまでに誰も気づかなかった問題
五、言語における台湾、琉球諸島の関連について
六、原始的ヤム栽培と神話
七、台湾の高砂族の言語
八、琉球諸島周辺の更新世人
九、南島先史時代研究の進展
十、朝鮮語と南島語の関係
十一、朝鮮半島における南方的習俗と稲作
十二、朝鮮半島における南島語とアルタイ化
十三、委=倭をめぐる問題
十四、日本語のアルタイ化
十五、南島語を通しての比較言語学の成立
十六、琉球語に見出されるツングース系要素
第二篇 栽培‧社会‧思想
第一章 先史古代の栽培
一、先史古代の栽培をめぐって
二、わが稲作の原郷

第二章 先史古代の社会
一、社会のしくみ──双分組織をめぐって
二、原山支石墓は何を語るか
三、律令政治と雑穀社会
四、古代日向──畿内系政治勢力と土着社会

第三章 古代の西国と東国
一、豊国と常陸国──風土記にみる西国と東国
二、古代の東国──西方との違いとかかわり

第四章 東北の海と川とアイヌ語族──その遙かなる足跡
一、東北の海とヒトと動物と
二、いわゆるアイヌ語族の活動の形跡と大陸系種族の登場
三、エミシ制圧のための北征と山夷の形成
四、東北と九州──社会組織にかえりみて
五、中世の蝦夷(エゾ)
六、マタギとサケ・マス漁

第五章 縄文人の思想と言語──再考
一、空白と空間の不安
二、縄文人の言語について

第六章 先史古代社会における時間

第七章 先史古代人の夢

第八章 家族をめぐる問題──人類学的立場からみる
一、はじめに──問題の設定
二、家族と社会
三、結語にかえて──戦後日本社会の構造変化と家族
第三篇 民俗を探る
第一章 民俗学と考古学

第二章 呪術──その役割
はじめに
一、ヴィーナスの登場
二、シャーマンと呪術
三、習俗の規制
四、二重の性
五、死後の世界

第三章 身体装飾と民俗
一、装身具をめぐって
二、仮面・仮装と身体変工
三、化粧と装髪

第四章 倭人の風俗について

第五章 習俗を通して見たシナ海諸地域の関係

第六章 双性の神人──メン=ウーメン考──特に南西諸島の事例について

第七章 民俗における都市と村落
はじめに
一、都市と村落
二、行事祭事に見る都市と村落

第八章 近世知識人の地方民俗発見
序にかえて
一、学識者の民俗への関心
二、本草家の地方文化発見
三、名越左源太と奄美大島
第四篇 付篇
第一章 王健群『好太王碑の研究』に寄せて

第二章 柳田国男と「海上の道」

第三章 えとのす─EthonosinAsia─の運動始末記
一、積年の構想
二、「首をやる」と言われて
三、W・エーバハルト教授のこと
四、編集・企画について
五、アイヌの村を訪ねて
六、波乱の韓国行脚
七、エスノロジーの灯点らず
八、生き返った東北の民俗
初出一覽
あとがき

索引 

 

【序言】

序一:

陳有貝‧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觀看國分先生的文章,他總是能帶著我們跨越海洋,來到台灣島周邊甚至更遠的地方,比較文化風俗的異同,找尋文化族群的親緣。與其說國分先生研究的特點在於多學科的綜合,不如說考古學原本就該是沒有學科的限制,國分先生的努力與成果便是這個概念的最佳驗證。
國分先生以96歲高齡於2005年去世,生前於考古研究從未間斷。2010年台灣大學除了將其遺稿以本書整理出版外,亦將他在山口縣家中的收藏品運送來台,其中主要便是他過去於台灣所收藏的考古標本,這批標本件件都有著當年的記錄,有些也已發表於論文或專書。重新「發掘」這些「遺物」,藉此也透視到了器物背後-這位一生對台灣考古充滿熱情與堅定意念的人。

序二:

孫大川paelabang danapan‧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
本書談的雖然是日本文化及國族的起源與構成,但其視野卻遍及整個東亞,從北方的寒帶到南方的亞熱帶,通過海域、陸路,結合各種專業領域和民俗調查,呈現一個既分享這整塊區域之文化元素,卻又具有獨特面貌的日本文明。誠如國分教授在後記所說的,這是二次大戰結束後日本國族論述的「新動作」,我沒有能力評斷這個新動作對日本本身的意義,但做為一個台灣的原住民,國分教授等人所開啟的視野,卻清楚地提供了一個以臺灣為起點的歷史地理座標。教授的研究,特別強調台灣等地南島文化的重要性。如果「東亞地中海」的概念真如先生等人所理解的,可以做為環東中國海領域歷史、文化詮釋的另一扇窗戶;那麼,我們對臺灣、對原住民的地位應該可以有一個全新的評價。長久以來,臺灣歷史、文化意識的形塑,總是圍繞在中國史地和漢族文化圈內打轉,即使到了今天,還是跳不出統、獨的糾葛。面對全球自然環境議題的急迫性以及網路時代的來臨,即便晚了半個多世紀,臺灣是不是也應該開始有一些「新動作」呢?我們將如何看待台灣在整個東亞的位置?做為遼闊南島語族的重要成員,臺灣原住民可以提供一個什麼樣具有遠見和想像力的觀點?

序三:

楊南郡‧國立東華大學名譽博士
在本書裡,國分教授運用民俗文化與考古學,探討日本民族的源流與位居「東亞地中海」終點站的日本列島文化。他提出早年日本也曾有巫術、避邪、拔齒、紋身等身體毀飾,以及運用貝類裝飾等習俗,與台灣高山原住民族和平埔族,在文化、習俗與規範上,有類似的共通性。這樣的思考,不再侷限於單一的地區,而是把眼光拉高到整個亞太地區海島民族,用更大的視野來探討民俗文化的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