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Literature and the Taiwanese Localization Movement

Chen Chao-yin

本土化運動及相關議題是近年來臺灣學界與政壇最熱門的話題。本書從臺灣歷史的脈絡來詮釋「本土化」的意涵,從而證明中國文化與原住民文化才是臺灣真正的本土文化,針對時下流行的以「反中國」為目標的本土化運動具有撥亂反正的作用。書中《論臺灣的本土化運動》一文,引發了一場十幾位學者作家參與的論戰,被稱為鄉土文學論戰之後最重要的文化論戰。

陳昭瑛

一九五七年生,母臺灣臺南市人,父臺灣嘉義民雄人。臺灣大學中文系學士、哲學所碩士、外文所比較文學博士。曾任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人(1998-1999),曾獲第二屆五四文學評論獎(1999),現任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著有小說集《江山有待》(1980)、《臺灣詩選注》(1996)、《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1998)、 《臺灣與傳統文化》(1999)、《臺灣與傳統文化》(增訂再版)(2005)、《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2005)、《臺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 (2008再版),譯注馬庫色《美學的面向》(1987)以及馬克思主義研究論文多篇。

【目次】

初版自序
新版序

第一部分 古典文學與原住民文學

臺灣詩史三階段的特色
明鄭時期臺灣文學的民族性

一、民族文學(national literature)和馬克思主義
二、鄭成功的民族解放運動及其文學
三、遺民政府和遺民文學
四、結語

文學的原住民與原住民的文學──從「異己」到「主體」
前言

一、吾民/土番:前現代的(premodern)漢人觀點
二、「殷勤問土風」:清代漢族詩人的「另類思維」
三、「兄弟們」:霧社事件對漢族的啟蒙
四、「恢復我們的姓名」:覺醒的主體世界
五、結語:一個漢族儒家學者的自白

第二部分 新文學、儒學與本土化運動

論臺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
前言

一、第一階段:反日 1895
1、「臺灣」成為抗爭的符號
2、臺灣意識和中國意識的重疊與分離
3、「本土」的民族性和階級性

二、第二階段:反西化 1949
1、戰後本土化運動的先鋒:新儒家
2、從反西化到對現代性的反省:從鄉土文學到環保文學

三、第三階段:反中國 1983
1、臺獨意識:中國意識的異化
2、對「臺灣主體性」的反省
3、原住民運動的兩條路線:反中國與親中國

四、結語

追尋「臺灣人」的定義──敬答廖朝陽、張國慶兩位先生
發現臺灣真正的殖民史──敬答陳芳明先生
前言

一、失憶症的臺獨論述
二、反殖民反專制:「中國」的主體內容
三、發現真正的殖民史:原住民的悲哀

光復初期「臺灣文化」的概念

一、日據時代「臺灣文化」概念的萌芽及儒家思想
  的影響
二、光復初期民間漢文化的復興
三、屬於新中國新世界的臺灣新文化
四、表現形式和思想內涵的人民性
五、結語

當代儒學與臺灣本土化運動

一、前言:儒學與當代臺灣
二、臺獨的反中國文化論與弒父情結
三、當代儒學的本土主義
四、日據時期本土化運動中的儒學
五、徐復觀與臺灣本土化運動
六、唐君毅和臺灣原住民運動
七、結語:從花果飄零到落地生根
(一)儒家不是保守主義
(二)儒學的後現代性的潛能
(三)真正的民主:儒學的多元文化視野
(四)發現「臺灣儒學」

【附 錄】
一個時代的開始:激進的儒家徐復觀先生
─紀念徐復觀先生逝世七週年
一、從大地的兒子到激進的儒家
二、復觀之學的特色:辯證的、實踐的、歷史的
三、從解放「儒學」到「解放儒學」

引用書目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