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fucianism in East Asia: The Verification between Classics and Interpretation

Huang Chun-chieh

【簡介】

本書收錄著者近年所撰十六篇論文,第一篇係全書之導論,其餘論文分為三個部份:(一)東亞儒學的視野,(二)《論語》的詮釋,(三)《孟子》的詮釋。著者主張:「東亞儒學」在東亞各國儒者的思想互動之中應時而變、與時俱進,而不是一個抽離於各國儒學傳統之上的一套僵硬不變的意識形態。所以,「東亞儒學」本身就是一個多元性的學術領域,在這個領域裡面並不存在前近代式的「一元論」的預設,所以也不存在「中心 vs. 邊陲」或「正統 vs. 異端」的問題。本書各篇論文均在東亞視野中論述儒學之發展。本書除探討「東亞儒學經典詮釋」、「東亞遺民儒學」、「東亞儒家身心關係論」等課題之外,也聚焦於東亞儒者對《論語》與《孟子》的解釋之分析。

【短楔】

「東亞儒學」既是一個空間的概念,也是一個時間的概念。作為空間概念的「東亞儒學」,指儒學思想及其價值理念在東亞地區的發展及其內涵。這個意義下的「東亞儒學」,因為視野較「宋明理學」、「德川儒學」或「朝鮮儒學」更為廣闊,所以從「東亞」視野所看到的儒學的問題與僅從中國、日本或韓國單一地區所看到的儒學內部的問題大不相同。作為時間概念的「東亞儒學」,在東亞各國儒者的思想互動過程之中豐富其內涵,「東亞儒學」並不是一套抽離於各國之上而具有宰制性的規格化的思想。「東亞儒學」是一個多元的、跨界的、多音的、開放性的學術領域。
  

黃俊傑

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博士,曾任新加坡儒家倫理小組顧問,美國華盛頓大學、馬利蘭大學、Rutgers大學等校客座教授、東吳大學東吳通識講座教授、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2005起)。現任臺灣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臺灣大學「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總主持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獲得學術榮譽包括美國王安漢學研究獎(1988)、傑出人才講座(1997-2002)、胡適紀念講座(2005-2006)、臺灣大學學術研究傑出專書獎(2006)、中山學術著作獎(2006)。

著有:《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2007)、《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2007)、《戰後臺灣的轉型及其展望》(2007)、Taiwan in Transformation (1895-2005)(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6)、Mencian Hermeneutics: A History of Interpretations in China(2001)、《孟子》(1993)、《孟學思想史論》(卷一)(1991)、(卷二)(1997)等書。
個人首頁:http://huang.cc.ntu.edu.tw
  

【目次】  

自序

壹、論經典詮釋與哲學建構之關係:以朱子對《四書》的解釋為中心

 一、引言
 二、哲學建構對經典詮釋的支配性:朱子不離不雜的二元架構下的經典解釋
 三、經典詮釋與哲學體系之緊張性
 四、邁向經典詮釋與哲學建構的動態平衡
 五、結論

貳、「東亞儒學」如何可能?

 一、引言
 二、方法論的個體論的挑戰:津田左右吉對「東洋文明」的批判與否定
 三、作為思想發展結果的「東亞儒學」
 四、作為思想發展過程的「東亞儒學」
 五、「東亞儒學」研究的新課題
 六、結論

參、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研究的現況及其展望

 一、引言
 二、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研究的現況
 三、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研究的展望

肆、論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中的兩種張力

 一、引言
 二、經典中的普世價值與解經者的時空特性之間的張力:性質、原因及其展現
 三、解經者的「文化身份認同」與「政治身分認同」之間的張力
 四、結論

伍、論東亞遺民儒者的兩個兩難式
 一、引言
 二、第一個兩難式:「仕」與「隱」的抉擇
 三、第二個兩難式:「文化身份認同」與「政治身分認同」的融合與撕裂
 四、結論

陸、東亞儒家思想傳統中的四種「身體」:類型與議題

 一、引言
 二、作為政治權力展現場域的身體
 三、作為社會規範展現場域的身體
 四、作為精神修養展現場域的身體
 五、作為隱喻的身體
 六、結論:東亞身體論的三個命題

柒、中國思想史中「身體觀」研究的新視野

 一、引言
 二、中國思想史中的「身體觀」之特質
 三、作為思維方式的「身體」
 四、作為精神修養之呈現的身體
 五、作為權力展現場所的身體
 六、結語

捌、孔子心學中潛藏的問題及其詮釋之發展:以朱子對「吾道一以貫之」的詮釋為中心

 一、引言
 二、朱子的詮釋典範及其方法論基礎
 三、朱子詮釋典範的批判(一):整體論的批判
 四、朱子詮釋典範的批判(二):內在論的批判
 五、結論

玖、如何導引「儒門道脈同歸佛海」?──蕅益智旭對《論語》的解釋

 一、引言
 二、蕅益智旭對《論語》中的生死觀的解釋
 三、蕅益智旭對「學」、「道」與「天命」的解釋
 四、三教合一思潮下的《論語》解釋策略:心學立場及其與陽明學的交涉
 五、結論

拾、從東亞儒學視域論朝鮮儒者丁茶山對《論語》「克己復禮」章的詮釋

 一、引言
 二、丁茶山對「克己復禮」章的解釋
 三、丁茶山的解釋之因襲與創新
 四、結論

拾壹、作為思想發展過程的「東亞論語學」:研究提案與研究資料

 一、引言
 二、東亞儒學脈絡中的《論語》學
 三、作為思想發展過程的東亞《論語》學
 四、結論

拾貳、孟子運用經典的脈絡及其解經方法

 一、引言
 二、孟子運用經典的兩個脈絡
 三、孟子解讀經典的兩種方法
 四、結論

拾参、《孟子》「七十者可以食肉」的社會史詮釋

 一、引言
 二、古代中國的年齡觀與敬老價值觀
 三、中國古代社會的飲食習慣
 四、結論

拾肆、從東亞儒學視域論朝鮮儒者鄭齊斗對孟子「知言養氣」說的解釋

 一、引言
 二、「知言」、「養氣」、「集義」:鄭齊斗的孟學詮釋
 三、鄭齊斗的孟子學詮釋之思想史定位:東亞儒學的視域
 四、結論

拾伍、東亞近世儒者對「公」「私」領域分際的思考:從孟子與桃應的對話出發

 一、引言
 二、中國古代思想中「公」「私」概念的發展
 三、東亞儒者對「公」「私」領域關係之看法:以《孟子‧盡心上‧35》的解釋為中心
 四、結論

拾陸、二十一世紀孟子學研究的新展望

 一、引言
 二、二十世紀孟子學研究的進路及其方法論問題
 三、二十一世紀孟子學研究的新展望
 四、結論

參考書目
《論語》篇章索引
《孟子》篇章索引

名詞索引
人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