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horites of the Pre-Chin and the Han Dynasty

Wang Jen-hsiang

  • PublishedMay, 1995
  • Binding平裝 / 21*14.8 / pages / 單(黑) / 中文
  • Publisher國立臺灣大學
  • Series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Series 98
  • Price NT$315

隱逸人物一直是中國歷史上一重要之流品,自范曄《後漢書》以降,歷代正史中多有〈逸民〉、〈隱逸〉之類傳。除正史外,如《高士傳》、《逸士傳》之類的著作,各代也屢見不鮮。「隱」是相對於「仕」而言,在「仕」的背後,有一整套的政治組織。故可以說「隱」是相應於某些特定的政治社會基盤上所產生的人物。而隱者之所以不願入仕,又必有其思想上的動機。因此,從政治史與思想史的角度來考察,應該是瞭解隱逸的較佳途徑。

中國最早的隱逸,可追溯到殷周之際。自西周到東漢,中國在政治體制上歷經了幾番大變革,思想的發展亦是與日俱新;可想而知,這一期間的隱逸,必定也是隨著時代而有不同的成因與性格。而魏晉之後,中國進入長時間的分裂期,佛教教義又在社會上發生普遍的影響,這使得在研究有關隱逸的問題時,所需照顧的面向更為複雜。而在東漢末期以前,佛教尚未深入中國,對思想界與社會面的影響皆不大。因此,欲了解中國自身隱逸思想的演進與隱逸人物的狀況,西周到東漢當是一較理想的斷代。過去雖有學者對這一時期的隱逸問題做過研究,但都不夠全面,且對於因時代改變所造成的影響較少注意。因此,針對這一段時期,探討古代中國在何種政治社會的背景下,使隱逸人物的出現成為可能;隱逸思想如何產生、演變;在不同的政治環境下,隱逸人物的型態有何不同;士人如何決定其出處進退;隱逸人物在社會上享有何種評價;隱逸人物之各種類型;及其與政治上層的互動如何;皆為本文所欲探討之課題。

王仁祥

臺灣大學82學年度歷史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本論文由阮芝生教授指導。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成果回顧
第三節 研究取徑

第二章 隱逸的起源
第一節 隱逸思想的本根--《易經》〈乾〉初九、〈蠱〉上九、〈遯〉卦
第二節 《詩經》中的隱逸詩
第三節 隱逸最初興起的政治社會背景

第三章 先秦諸子的隱逸觀
第一節 儒家
第二節 道家
第三節 由荀子到韓非

第四章 隱逸與政治—從春秋到新莽
第一節 封建崩解前夕的隱逸—春秋時期
第二節 士氣高張下的隱逸—戰國時期
第三節 統一政府下的隱逸—西漢時期
第四節 政權更替時的隱逸

第五章 東漢時期的隱逸風氣
第一節 東漢隱風盛行的原因
第二節 隱逸人物之類型
第三節 隱逸人物與朝廷政治的互動

第六章 結論

引用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