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ical Studies of Han Taiwanese in Armed Resistances Against Japan: 1895-1902

Ang Kaim

  • PublishedJune, 1986
  • Binding平裝 / 21*14.8 / 240pages / 單(黑) / 中文
  • Publisher國立臺灣大學
  • Series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 Series 74
  • Price NT$300

1895年,中國清廷因甲午戰爭失利而割讓臺灣,然而此後日本人佔領與統治臺灣的將近五十餘年之間,臺灣民眾仍因各種因素,爆發了不少抵抗日本的事件,尤其是在1895~1915年的二十年間,幾乎平均未及一年,即發生一次反抗事件。五十年間臺灣民眾的抗日精神,實不亞於同時期同為殖民地的朝鮮民眾抗日。以往學者大致以抗日的環境、抵抗方式以及意識型態上的不同,而將抗日史大略分成兩大時期,亦即武裝抗日時期;以及非武裝抗日時期。大致而言,前期除羅福星事件外,可說大部分是以傳統武力方式與理念的抵抗。後期則是日人在臺完全奠定統治後,臺人以近代政治結社、或披上合法外衣的政治鬥爭形態為主。

本文想探究1895-1902年之間的武裝抗日,它除了具有一般所說的民族主義性質外,還具有一些讀史者亟欲了解的社會史現象。例如這些抗日勢力,其領導份子與成員到底是哪些人?再者,武抗時期也呈現一件頗引人注目的現象,即中南部之抵抗比北部更激烈、頑強與持久。同時有清一代,臺灣的民變、械鬥頻繁,而且也多發生在中南部一帶,兩者之間有何關聯?誠如近人主張對日本殖民主義統治臺灣的實情研究,應多做了解而少做評價與譴責,本文也擬客觀地從長期的歷史脈絡中來考察武裝抗日的政治、社會經濟背景,從而分析其成員,以及構成武裝抗日的種種因素。

翁佳音

臺灣大學73學年度歷史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本論文由徐先堯、黃富三兩位教授指導。

【目次】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武裝抗日的背景
第一節 十九世紀的臺灣政治
第二節 十九世紀的臺灣經濟
第三節 十九世紀的臺灣社會
第四節 日據初期的日人政經社措施

第三章 武裝抗日及其成員之分析
第一節 乙未衛臺之戰史略
第二節 本期成員之分析
第三節 各地土著勢力武裝游擊戰史略
第四節 本期成員之分析

第四章 武裝抗日構成因素的探討
第一節 武裝抗日的政治因素
第二節 武裝抗日的社會經濟因素
第三節 武裝抗日的宗教因素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結論

附錄
主要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