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fucian Aesthetic and classic Interpretation

Chen Chao-ying

  • PublishedAugust, 2005
  • Binding平裝 / 21*15 / 224pages / 單(黑) / 中文
  • Publisher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SeriesResearch in East Asian Civilizations-Studies in East Asian Civilizations Series 42
  • ISBN986-00-2139-2
  • Price NT$250

本書部分論文為參與教育部「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劃(2000~2004)」之成果(如〈先秦儒家與經典詮釋問題〉、〈孔子詩樂美學中的「整體性」概念〉、〈「情」概念從孔孟到荀子的轉化〉三篇論文),其餘為多年來研究先秦儒家美學的研究成果。中國美學研究在大陸是顯學,但專門研究儒家美學的著作並不多,本書以儒家美學為對象,希望從美學的視野來探討儒家的基本思想。
  

陳昭瑛 教授
Prof. Chao-Ying Chen

一、現職
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
臺大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 分項計畫主持人

二、學歷
外文研究所比較文學博士
哲學研究所碩士
台灣大學中文系學士

三、經歷
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人(1998-1999)
曾獲第二屆五四文學評論獎(1999)
  

【目次】

序 燃燒靈魂的星光

一、先秦儒家與經典詮釋問題

 〈一〉、前言
 〈二〉、「述而不作」與經典性的關係
 〈三〉、「經」、「權」概念與經典詮釋的關係
 〈四〉、「為其人以處之」:詮釋者的理念與體驗

二、孔子詩樂美學中的「整體性」概念

 〈一〉、前言
 〈二〉、中和:情理相得
 〈三〉、文質彬彬、盡善盡美:形式與內容的統一
 〈四〉、興、觀、群、怨:主客合一
 〈五〉、共鳴與啟迪、沉醉:聽者與作品的交融
 〈六〉、禮樂之治:「社會美」的概念

三、「情」概念從孔孟到荀子的轉化

 〈一〉、前言
 〈二〉、《論語》中的「情」
 〈三〉、《孟子》中的「情」
 〈四〉、《荀子》中的「情」
  1人情與實情
  2「情」的主體性內涵
  3「至情」與「至文」:美學的突破

四、孟子「知人論世」說與經典詮釋問題

 〈一〉、前言
 〈二〉、《論語》中與「知人論世」相關的看法:「知言」、「知人」、「以文會友」
 〈三〉、孟子「知人論世」章析論
 〈四〉、由倫理學向史學、詩學的轉化:荀子、司馬遷、劉勰
 〈五〉、結語:「友情」成為「理解」〈「知」〉的隱喻

五、「通」與「儒」:荀子的通變觀與經典詮釋問題

 〈一〉、前言
 〈二〉、荀子與漢代經學:經學傳承與「通儒」概念
 〈三〉、「通變」、「經權」概念的起源:《論語》、《荀子》、《易‧繫辭》
 〈四〉、荀子的通變觀
  1「權」的雙重意義
  2通「一與多」之變
  3通「古與今」之變
  4「通」與「儒」
  5「通」與「學」
 〈五〉、結語:對經典詮釋的啟發

六、性情中人:試從楚文化論《郭店楚簡‧性情篇》

 〈一〉、前言
 〈二〉、楚巫文化中情、身相依的思想及性別意識
 〈三〉、「情」的存有內涵:與氣、性、身、心的關係
 〈四〉、「情」的倫理要求:信與久132〈五〉、結語

七、朱熹的《詩集傳》與儒家的文學社會學

 〈一〉、前言
 〈二〉、《詩集傳》與儒家的文學發生學〈geneticsofliterature〉
 〈三〉、時代精神〈Zetigeist〉
 〈四〉、文學的政治學與教育學:風與制
 〈五〉、民族詩學〈ethnopoetics〉
 〈六〉、文化理論:王與霸的兩難
 〈七〉、原始主義〈primitivism〉:古典的與浪漫的
 〈八〉、方法論:賦比興與主題研究〈thematicstudy〉
 〈九〉、結語

八、「永恆的鄉愁」:徐復觀論先秦儒家美學

 〈一〉、前言
 〈二〉、「禮樂之治」的核心:「仁」作為藝術精神
 〈三〉、藝術與道德的關係:內在目的論的觀點
 〈四〉、藝術與現實的關係:「反省性的反映」與「批評的模倣」〈criticalmimesis〉

九、馬克思主義與儒家的文學觀:內在目的論的觀點

 〈一〉、形式主義的誤解
 〈二〉、內在目的的論與外在目的論
 〈三〉、批評與模仿〈criticalmim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