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urse of Recent Japanese Sinology’s ‘key word’: Evolu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Related Conception

Chen Wei-fen

  • PublishedJune, 2005
  • Binding平裝 / 21*15 / 480pages / 單(黑) / 中文
  • Publisher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SeriesResearch in East Asian Civilizations-Studies in East Asian Civilizations Series 28
  • ISBN986-00-1132-X
  • Price NT$550

本書探討近代日本漢學者如何自主地理解和詮釋漢字的「關鍵詞」,企圖藉由連串成組的關鍵詞,為「漢學」賦予新的定義,並開展相關的概念光譜。即「東洋倫理」、「孔子教」、「支那學」或「儒教倫理」、「國體」與「忠孝」道德,以及「天命」、「天道」、「皇道」「王道」、「革命」概念等等。說明這些概念如何以連動的方式在近代日本殘留,並以「國家倫理學」、「東洋倫理學」再生,成為「漢學」別名的原因。經由概念分析與哲學反省兩層次的交互照明,發掘儒學概念的不同意涵與面向。

書中收錄論文七篇及年表,依論題旨趣與類型,分為三個方向:第二、三、四章為主題式論述,目的是闡發儒學及其相關概念在中日思想脈絡中的意義,並比較中日近代學術與思想史的基本性質;第五、六章以漢學者個論為主,探討其學術性格、思維方式、與所求之道的內涵;附錄一及附錄二作為上述諸論的背景補充,一則綜論近代日本漢學的庶民性特徵,二則探討近代漢學與西方思想文化的互動關係。附錄三則以思想年表加以總括。意在透過漢學者對上述概念的特殊闡釋,瞭解他們對儒學傳統的繼承和轉化,並與近代日本的學術發展、教育思維、和政治關懷產生對應。經由這樣的過程,彰顯近代漢學者在進行儒家概念的解釋時呈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之間的張力,以及他們在「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間取捨時的張力。進一步使日本漢學的研究奠基在儒學文本的義理分析上,同時與東亞儒學的經典詮釋接軌,並開啟與西方詮釋學對話的可能性。
  

陳瑋芬 教授

一、研究專長
近代日本漢學
孔教史
東亞文化交流

二、學歷
日本九州大學 大學院 中國哲學史研究所 文學博士(1999年)
日本九州大學 大學院 中國哲學史研究所 文學碩士(1996年)
國立清華大學 人文社會學院 中國語文學系 文學士(1993年)

三、經歷
國立臺灣大學 東亞文明研究中心 計畫主持人(2003年5月-)
中央研究院 中國文哲研究所 助研究員(1999年10月-)
國立臺灣大學 中國文學系 兼任助理教授(1999年8月-2000年7月)
福岡女學院 兼任講師(1996年4月-1999年3月)

四、獲得獎項
日本交流協會全額獎學金 (1996-1999年)
國家科學委員會甲種研究獎助(2001)
「日本思想文化講座」第三屆徵文評選獎(2002年)
  

【目次】  


緣起

第一章 導言:近代日本漢學研究的觀點與方法
 一 近代日本漢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二 近代 日本 漢學
 三 觀點與方法
 四 概念及意涵

第二章 「漢學」「儒教」「孔子教」與「支那學」由「儒學」的表數論近代日本漢學之內涵與特徵
 一 「儒學」的表述與宗教性論爭
 二 「儒學」的轉型
  (一) 由古典註釋之學到經世濟民之學
  (二) 「宗教」(religion)概念的確立與「漢學」
 三 「儒教主義」式的教育
  (一)教育與宗教的衝突
  (二)日本式「孔子教」的出現
 四 「漢學」與「支那學」間的齟齬
 五 表述的曖昧性與生產性

第三章 「東洋」「東亞」「西洋」與「支那」-----近代日本對國家主體性和普遍性的企求
 一 「東洋」的複義
 二 歷史上的「東洋」圖像
 三 實體或是想像的?----「東洋」「東亞」論
  (一)「東洋」論
  (二)「東亞」論
 四 顯在的副題「西洋」與潛在的主題「支那」
 五 表層的連續與內在的斷裂

第四章 「天道」「天命」「王道」與「皇道」------由近代日本天皇政治論德治與血緣的扞格
 一 由中央到終端
 二 中 日帝王的神聖化
 三 天皇親政與『天道』 『天命』論
 四 『王道』『皇道』之樂土:滿州國
 五 文化的繼承和轉化

第五章 井上哲次郎的《敕語衍義》----關於『忠孝』的義理新詮
 一 井上哲次郎其人及其所撰《敕語衍義》
 二 儒家道德論的抬頭
 三 《敕語衍義》『忠孝』觀的特色
 四 忠孝難兩全?與中國傳統君臣 忠孝思想的比較
 五 重特殊而親普遍的思維

第六章 服部宇之吉的『孔子教』論----關於『革命』及『國體』說的考察
 一 中國的「孔教」、日本的「孔子教」
 二 現實的中國和理想的中國
 三 「湯武放伐」與「易姓革命」的詮釋
 四 「國體」說---近代日本的咒縛
 五 漢學的實踐性

附錄一 近代日本漢學的庶民性特徵---漢學私塾、漢學社群與民間祭孔活動
 一 近代的漢學塾
  (一)首都圈的漢學塾
  (二)地方的漢學塾
 二 漢學社群---以「斯文會」為例
  (一)「斯文學會」的成立及其背景
  (二)「斯文會」的組織與活動
 三 民間祭孔活動
 四 近代日本漢學的庶民性特徵

附錄二 「西洋倫理」與「東洋道德」的交會 由井上哲次郎對「東洋哲學史」的實踐談起
 一 關於日本哲學史的省思
 二 從蘭學到英法哲學的移植
 三 學院哲學的形成與「東洋哲學史」提出
 四 西洋倫理與東洋道德的輪攝

附錄三 近代日本漢學思想年表

參考書目
名詞索引
人民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