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acroscopic Exploration of Ethnic Groups Anthropology: Analects of Taiwanese Aborigines

Hsieh Shih-chung

  • PublishedMay, 2004
  • Binding平裝 / 26*19 / 320pages / 單(黑) / 中文
  • Publisher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Series
  • ISBN978-957-01-6948-5
  • Price NT$600
  • ebook
    TAAZE /
  • Paper Books San Min Books / wunan / books.com.tw / National Books / iRead / eslite / TAAZE /

本書為謝世忠教授1987至2003年間所發表關及臺灣原住民人類學研究的論文集。全書分十七章,十七篇文章雖均與原住民議題相關,但討論範圍廣大,涉及特定主題亦異,故以四個部份分別囊括。第一部分「政治與行動」,主要在探討臺灣原住民運動對應於第四世界國際原住民運動的比觀位置。精英主義與基本教義主張常常損害到原住民運動的功效,然而隨著時間沉澱,一種比較具有文化意味的族群運動隨之興起,疏遠政治親近傳統,第二部份「傳統與新傳統」就在探討原住民尋求認同的動力,包括原住民界定、運用、評論傳統的過程。經過多年街頭運動,原住民脫離政治訴求,回到我族場域,轉型成為追尋傳統的文化運動。第三部份「認同與部落」主要收論烏來泰雅、日月潭德化邵族及花蓮太魯閣三例,探討部落文化與國家文化、社會價值間的對話關係。第四部份「學理與倫理」是作者多年研究原住民經驗所獲得的學術倫理心得。十七篇所論涉及的人類學次分科或理論取向,至少有族群理論、觀光人類學、第四世界國際原住民運動研究三面。書中論及原住民社會運動形質變遷,『傳統』意涵的轉換,最頂端之國家文化與最草根之部落文化的對話,觀光和族群性展現的關係,以及人類學倫理與原住民主位意識的論述面向等多種議題,是為瞭解當代原住民族群現象的重要學術文獻。
  

謝世忠 教授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人類學博士,現任臺灣大學人類學系主任,系上開設課程包括文化人類學基礎理論、觀光人類學專題研討等;學術專長及研究專題為族群理論、民族誌、詮釋人類學、民族史方法理論、觀光人類學等等。
  

【目次】

序言
導言

第一部份 政治與行動

 1.「第四世界」的建構—原住民世界的契機與危機
 2.原住民運動生成與發展理論的建立—以北美與臺灣為例的初步探討
 3.偏離群眾的菁英—試論「原住民」象徵與原住民菁英現象的關係
 4.族內異觀與類種族主義的族群關係—三種界定臺灣漢人主體族群的論述

第二部份 傳統與新傳統

 5.觀光過程與「傳統」論述—原住民的文化意識
 6.「傳統文化」的操控與管理—國家文化體系下的臺灣原住民文化
 7.傳統與新傳統的現身—當代原住民的工藝體現

第三部份 認同與部落

 8.陳奇祿教授與文化史研究的方法理論
 9.從族群意識研究的學理基礎談起
 10.觀光活動、文化傳統的塑膜、與族群意識—烏來泰雅族Daiyan認同的個案研究
 11.傳統、出演、與外資—日月潭德化社邵族豐年節慶的社會文化複象
 12.身份與認同—日月潭邵族的族群構成
 13.少年婚、文化、與傳統力量—一個花蓮太魯閣部落的例子

第四部份 學理與倫理

 14.民族誌道德與人類學家的困境—臺灣原住民運動研究的例子
 15.學術旨趣的困境—兩個政府委託計畫的經驗過程
 16.完人、超人與護權—人類學的倫理迷思
 17.人類學應是什麼?當代臺灣人類學的學院自評與民間反人類學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