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Nature: A Poetic Study

Edited by Tsai Yu

編者序言
蔡瑜

本書編纂的起點始於兩個由楊儒賓教授所領軍的國科會三年期集體整合型計畫:「重探中國人文傳統的自然觀」及「身體與自然──一個跨文化的論述」,執行時間從2002年持續至2008年。在計畫即將結束之時我們於2008年6月假臺南藝術大學舉行了一場大型的國際會議:「重探自然──人文傳統與文人生活」。在這個會議中除了原本的計畫成員之外,我們也擴大參與,和中研院文哲所、臺大文學院合作,並邀請國內外對「自然」議題有興趣的學者與會。相應於我們的計畫,會議中分別有一個部門集中討論「自然」概念在中國思想史的演變歷程,一個部門集中討論「自然」在中國詩歌史的流變展演,以作為日後編纂成《自然概念史》、《迴向自然的詩學》二書的基礎。因此,本書收錄的文章多數是當時會議的邀稿,後來為求聚焦,我們又再開過小型的研討會相互激盪。爾後,因緣際會還陸續納入了幾位到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做專題演講的文章。書中所收各篇文章有的是新稿,有的是舊作,多已先後發表於學術期刊,但在整編進本書時都展現了新的風貌,成為整體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不斷拉長戰線又不斷整編的過程下,時間飛逝而過,從召開會議到付梓已逾三年,對如期交稿的朋友誠感歉疚,其中,除了種種編書必然面臨的困難與繁瑣之外,「學然後知不足」,才是真正遷延的主因。在編纂的過程中,匱缺之感總是令人忐忑不安。然而,凡事總有一個「開始」,「不足之處」正是對讀者最誠摯的召喚,唯有群策群力,「自然」的面貌才能透過「詩學」的光照日漸明朗。

最後要感謝長期支助本項研究計畫的國科會人文處、清大人文社會研究中心、所有共同參與對話的學界先進與朋友,以及在計畫執行期間勉力付出的諸位研究生助理,缺少了任何一個環節,本書都無法問世。

蔡瑜
識於中華民國壹百年孟春

本書編纂的起點始於兩個國科會三年期集體整合型計畫:「重探中國人文傳統的自然觀」及「身體與自然一個跨文化的論述」。全書共收八篇論文,旨在聚焦「自然」議題在中國詩史的流變展演,與《自然概念史》為計畫的姊妹之作。

本書旨在聯結傳統與現代的「自然」意蘊,嘗試提供一個能夠兼顧「自然」之古義與今義的視域;將思想史的「自然」融滲進詩學的「自然」。本書一方面提供一個總攝全局的視野;另一方面則分別聚焦於「玄化的山水」、「人境的園田」、「禪趣的自然」三個「精神與自然」的典型;同時還從賞美、情景、場所各個角度深化「自然」議題的探究;並在最後提供一個中西自然觀比較的視野。

【編者簡介】

蔡瑜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及研究所教授。主治魏晉南北朝及唐宋時代的詩歌與理論,並究心於女性文學及性別研究。著有《高棅詩學研究》、《宋代唐詩學》、《唐詩學探索》、《中國抒情詩的世界》、《陶淵明的人境詩學》等書。編者長期致力於開拓中國詩學的深度與廣度,近年則將詩學研究的視野擴展於「身體」與「自然」的雙向詮釋,「詩」與「思」的聯結交響,除了近年的個人著作外,也透過編著具現此一關懷。

【目次】

《迴向自然的詩學》導論
蔡瑜 

從應感、喻志、緣情、玄思、遊觀到興會─論中國古典詩歌所開顯「人與自然關係」的歷程及其模態
顏崑陽

「山水」是怎麼發現的─「玄化山水」析論
楊儒賓

陶淵明的新自然說─人境的自然
蔡瑜

謝靈運詩文中的「賞」和「情」:以「情用賞為美」句的解釋為線索
佐竹保子

何遜詩的風景─與謝脁詩之比較
堂薗淑子

王維與山水詩由主玄趣向重禪趣的轉化
趙昌平

重複短語與風土譬喻─從詩經「山有…隰有…」、「南有…」重複短語談起
鄭毓瑜

巴修拉詩學中的寓居與孤獨:一個詩的場所論
黃冠閔

萬物:關於中西自然之漫想
顧彬